本書主要是針對印度尼西亞班達群島陶器的研究。伴隨海外貿易的發(fā)展,全球市場對印尼馬魯古香料和其他商品的需求持續(xù)增加,這些需求帶來進一步的社會分工。那么,在過去的幾千年里,陶器的專業(yè)化生產程度是否隨著海上香料貿易的興盛而愈加提升?海上貿易影響下的印尼社會,外部體系和內部體系的動態(tài)進程以及它們與陶器演化的關系如何?本書作者通過科學的陶器分析回答了上述問題。除陶器分析外,本書還采用了歷史文獻和民族志資料來脈絡化和推測班達群島的陶器及社會文化的演化軌跡。本課題顯然是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組成部分,豐富了海上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的內容。
陶器生產并不是一個自發(fā)的或孤立的人類文化行為,它與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體系是相互作用的。移民、文化接觸、生產專業(yè)化和社會沖突均可能影響陶器的演化。作者通過脈絡化陶器數據,檢驗所提出的命題假設,檢驗所提出的命題假設,并將它們聯系起來,以更好地理解班達群島的社會發(fā)展進程。
熊仲卿,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學專業(yè)博士。學術專長:陶器分析、考古地理信息系統、東南亞考古研究。目前任職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長期關注文化演化、古代島嶼社會發(fā)展、印尼馬魯古群島香料貿易史及中國外銷貿易瓷器等研究課題,研究區(qū)域及田野地點以華南及東南亞為主。
目 錄
第一章概述
第一節(jié) 研究目的
第二節(jié) 研究問題
第三節(jié) 理論框架
第四節(jié) 預想與研究方法
第五節(jié) 每章概要
第二章 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
第一節(jié)自然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全球香料貿易的歷史發(fā)展
第三章 馬魯古和班達群島的前期考古學研究
第一節(jié)馬魯古北部
第二節(jié)馬魯古中部
第三節(jié)馬魯古東南部
第四節(jié)班達群島
第五節(jié)討論
第四章 方法和結果:陶器數據的變量和可變性
第一節(jié) 術語、命名和測量方法
第二節(jié) 選取的遺址和樣本數量
第三節(jié) 口沿形態(tài)
第四節(jié) 陶胚
第五節(jié) 摻和料
第六節(jié) 器表處理
第七節(jié) 紋飾
第八節(jié) 唇部厚度
第九節(jié) 其他特征部位
第十節(jié) 分析總結:陶器演化
第五章 討論和結論
第一節(jié) 移民和文化接觸
第二節(jié) 陶器的專業(yè)化生產
第三節(jié) 社會邊界和網絡
第四節(jié) 貿易、財富和威望性商品
第五節(jié) 班達群島陶器和史前史的綜合性結論
第六節(jié) 今后的研究
參考文獻
附件A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分析法
附件BX射線衍射分析法(X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