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文化建設當中,只有秉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采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去蕪存精的態(tài)度,努力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夠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而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就此而言,“馬魂中體西用”論也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文化的理論自覺。
《馬魂 中體 西用:當代中國文化的理論自覺》共收錄有關“馬魂中體西用”論的學術文章39篇。其中“甲篇”收錄了方克立先生本人的學術論文、學術訪談14篇(包括方先生早期關于體用問題的幾篇文章),旨在客觀呈現(xiàn)“馬魂中體西用”論的形成過程和理論建構。“乙篇”匯集了近三年來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20余篇,這些文章分別從哲學理論、中醫(yī)哲學、學術范式、政治意蘊、文藝批評等角度對“馬魂中體西用”展開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可視為“馬魂中體西用”的理論拓展與實際應用!案戒洝眲t收錄了陳先達、方克立、趙敦華先生的一次學術對話,這三位學術大家分別從馬、中、西領域探討了中西馬融通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可視為“馬魂中體西用”論的學術延伸。
時至今日,中、西、馬三“學”之間的關系早已不是簡單的古今中西之爭問題了,而是當今中國思想格局中三者共生并存的內部多元性問題。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我們認為,今日中國所面臨的一個急迫而重大并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理論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地溝通和融合以中、西、馬為主的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資源,使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資源能夠在一種理性多元的公共論域或話語平臺上彼此展開合理回應與良性對話。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便在于,如何看待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之相容性問題。依方克立先生之見,在當今中國的思想格局之中,在一定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都具有“體”的優(yōu)位性,不過一個是主導性之“體”(他也稱為“魂”),一個是主體性之“體”,二者既不能混同,而又彼此構成一種“相需”的關系,只有“強‘魂’健‘體’、‘魂”體’相依才能成大用“。這一精到的論斷,非常值得我們嚴肅而認真地對待,而且,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世人對這一論斷之深刻意涵做進一步深入的思考,我們認為很有必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這一論斷稍加引申闡述。這三個方面,也可以說正是”馬魂“與”中體“的三個能夠彼此豐富、相互取益的結合點或共通性問題。當然,所謂”結合點“或”共通性“,絕非簡單的類比,或將二者簡單拼加、混同的結果,而是指一種綜合創(chuàng)新之可能性的基點。
方克立,1938年6月生,湖南湘潭人。1962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并留校任教。1973年調到南開大學哲學系。1984年由教育部特批為教授,1988年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4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2000年離任。2006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評議組成員、召集人,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會長,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和文化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現(xiàn)代新儒學與中國現(xiàn)代化》、《中國文化的綜合創(chuàng)新之路》、《方克立文集》等,主編《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哲學與辯證唯物主義》等。
為了人民的安樂和福祉(代序)
——試論“馬魂”與“中體”的共同使命
甲篇
論中國哲學中的體用范疇
評“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
略論現(xiàn)代新儒家之得失
評大陸新儒家推出的兩本書
——《理性與生命》[1]、[2]
從曲高和寡到主流話語
——張申府”三流合一“思想的歷史命運
《我相信中國》序
馮契研究與馮契學派
——兼論當代中國的學術學派
馮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性貢獻
《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序
要重視研究錢學森的中醫(yī)哲學思想
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馬魂中體西用“的方針
鑄馬學之魂立中學之體明西學之用
“馬魂中體西用”與文化體用問題縱橫談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克立教授
擎旗引領綜合創(chuàng)新路
——紀念張岱年先生《綜合,創(chuàng)新,建立社會主義新文化》一文發(fā)表30周年
……
乙篇
附錄
編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