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是作者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全書共分八部分,從關系認知的視角展開,添加了客體表象內隱結構、單個概念內隱結構等內容,較系統地分析和整理了內隱結構信息在熟悉性加工中的關鍵作用,緊扣內隱認知的研究熱點,從關系視角系統分析和整理內隱記憶中結構驅動的問題,首次對日?腕w間的語義關系與結構之內隱再認本質進行探討,這為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擴展到社會關系、關系圖式、社會網絡等社會認知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礎,也在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之間搭起了重要的橋梁。
序
2016年9月21日,收到一封趙廣平先生的電郵,說他對中國人的思維或認知方式很感興趣,想申請廈門大學的博士后,和我一起推進該領域的研究,并附上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也就是本書的雛形。相約面談,趙先生提到很多研究的想法,比如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古典小說中的社會結構、古詩中的名詞搭配等,都給我很多的啟發(fā)。我從事文化間傳播、本土心理學研究,與趙先生相談甚歡。雖然由于年齡原因,博士后之事擱淺,但我與趙先生的情誼與合作一直保持下來。我曾經安慰他,不必在乎那一紙證書,開心與收獲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來,趙先生的人生閱歷很豐富,在學術上屬大器晚成型。
每周的廈門大學博士生組會,趙先生都會盡量參加,慢慢地還帶著他的學生過來。雖然閩南師范大學與廈門大學距離不太遠,但每次都是他往返奔波。有的學期組會時間在早上,他一早得六點多起來,匆匆趕往廈門,這中間的辛苦可以想象,我一直覺得歉疚。很感謝他給予組會成員很多新鮮有趣的建議!兩年多來,我們一起合作,完成了《貌合神離:中英文同款廣告的符號和眼動分析》(發(fā)表于《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年第11期)等多篇論文。趙先生對東西方思維環(huán)形/線性結構的研究頗有心得,也很執(zhí)著,這一對概念是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概念。在時下浮躁的學術氛圍中,趙先生對研究發(fā)自內心的追求,尤讓人敬佩。
趙先生在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師從長江學者郭秀艷教授,接受了嚴格的心理學訓練,有很高的學術水平。本書對內隱結構的熟悉性再認這一領域做了系統的文獻回顧,對該領域國際前沿的追蹤相當全面。文中實驗設計簡潔嚴謹,數據翔實,圖文并茂,使讀者對其程序和結果一目了然。研究具有很高的創(chuàng)新性和理論價值,其成果亦有現實的應用價值。本書的特色在于探究客體間關系與結構信息的熟悉性加工問題。趙先生的文筆極佳,用詞很有分寸,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將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我認為這是一本了解內......
趙廣平,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閩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面向社會人才與心理測評服務,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與行為問題的診斷、咨詢與治療。在福建省學校系統、監(jiān)獄系統、武警邊防系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個體咨詢幾百場。研究方向:心理統計與測量、實驗社會認知、社會關系與網絡。
引言1
第一章 似曾相識現象研究6
一 研究技術7
二 研究結果8
三 理論解釋11
四 近期研究16
第二章 基于熟悉性的再認記憶22
一 熟悉性研究范式22
二 變量操作與問題爭論32
三 單一加工理論:激活強度35
四 雙加工早期模型:感知加工38
五 雙加工近期模型:意義加工40
六 理論發(fā)展趨勢42
第三章 關系的學習與記憶46
一 關系的學習48
二 關系的記憶53
三 內隱關系與結構信息55
第四章 表象結構熟悉性65
一 熟悉性與內隱記憶65
二 表象結構與熟悉性66
第五章 概念內結構熟悉性77
一 概念內涵79
二 概念內結構83
三 基本客體與熟悉性89
第六章 概念間內隱結構102
一 概念間橫向聯系103
二 語義關系類型106
三 基本主題關系112
第七章 基本主題關系熟悉性118
一 內隱關系結構119
二 關系信息啟動124
第八章 語義結構的熟悉性實驗134
一 關系概念與熟悉性135
二 內隱結構與熟悉性159
三 幾何結構與熟悉性170
結語179
參考文獻184
后記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