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導論—總論—偵查程序與人權保障—起訴與審判—執(zhí)行程序與特別程序為邏輯主線,以他國制度為參照,以相關案例為補充,并輔以簡潔直觀的插圖、表格、拓展閱讀等多元化教學元素,對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理、具體制度和訴訟程序進行分析與闡釋的刑事訴訟法教科書。本次將根據(jù)最新立法修訂與實務發(fā)展,精析新選案例,修訂而為第五版。
《刑事訴訟法:規(guī)則 原理 應用(第五版)》以法解釋學為基本方法,對刑事訴訟法的重點條文和基本規(guī)則作深入淺出的闡釋,對刑事訴訟的基本原理作追根溯源的探究,對刑事訴訟中的基本問題作全面深刻的分析研討。本書正文以基礎知識、案例、評注、思考等形式加以展現(xiàn),既包括對基礎知識的解說與示范,也包含對域外經(jīng)驗的展示和借鑒,并力圖通過對法理、規(guī)則、案例、實務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理論與實務的有效溝通、原理與規(guī)則的完美詮釋;A性、知識性、完整性、可讀性,是本書的基本追求。
2018年10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再一次對《刑事訴訟法》作了修改。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改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五個方面:一是隨著《監(jiān)察法》的頒布,將原屬于*直接立案偵查的貪污賄賂等犯罪案件改由監(jiān)察機關立案調查,同時賦予了國家海警局對海上發(fā)生的案件立案偵查的*力,由此導致《刑事訴訟法》在立案管轄、偵查*限、*審查起訴與監(jiān)察機關之間的銜接等一系列的變化。二是在總則中確立了“認罪認罰從寬原則”,在分則各相應部分為體現(xiàn)該原則增加了一系列的規(guī)則,并設立了速裁程序。三是在特別程序一章另辟專節(jié)專門規(guī)定了刑事缺席審判制度。*是基于《人民陪審員法》的頒布對合議庭的組成形式做了修改。五是增加了值班律師制度。為回應關于偵查*限的變化,本教材對立案管轄、偵查*限、審查起訴等相應章節(jié)作了修訂,對《監(jiān)察法》的有關內(nèi)容進行了吸收和闡述。對于認罪認罰從寬,本書專門增設了認罪認罰從寬程序,在吸納原有“簡易程序” 的基礎上,增設了“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程序”,專門對以認罪認罰從寬為基礎的控辯協(xié)商程序進行討論。對于刑事缺席審判程序,本書在特別程序一章專辟一節(jié),討論缺席審判程序的具體內(nèi)容。對于《人民陪審員法》,本書在第五章第三節(jié)“人民陪審”原則中作了論述,并在相應章節(jié)對合議庭的組成形式根據(jù)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作了修訂。對于值班律師制度,本書在第六章律師幫助*中專門做了闡述。
易延友,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jù)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市延慶縣*掛職副檢察長(2008—2012年);兼任中國案例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案例法評論》主編;曾就讀于中國政法大學(1992—2002年),先后獲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并留學于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ersity,2001—2002年),獲法學碩士(LLM)學位。2003年至今,任教于清華大學法學院,2012年起擔任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2013年1—5月,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刑事訴訟法學、證據(jù)法學、司法制度。代表性論著包括:《沉默的自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修訂版)、《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13年第4版)、《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三民書局2004年版)、《證據(jù)法的體系與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中國刑訴與中國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解讀刑事訴訟法》(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美國Homa出版社2013年版)、《證據(jù)法學:原則 規(guī)則 案例》(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政*壇》、《中外法學》、《清華法學》、《比較法研究》、《環(huán)球法律評論》、Columbia Journal of Asian Law、Punishment &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nology、Tsinghua China Law Re*iew等期刊發(fā)表中英文論文五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