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八章,介紹了臺灣選舉的演進、臺灣政黨諸生態(tài)、選民的價值取向、“藍綠對峙”的政治版圖、影響選舉的重要因素、“立法委員”選舉的技術性比較、縣市長及直轄市長選舉策略比較。
第一章 臺灣選舉的演進 第一節(jié) 初辦“地方自治”的密集選舉(1950~1954年) (一)直接選舉范圍的擴大 (二)選舉制度的變化 (三)國民黨政權遷臺后的次“總統”、“副總統”選舉 第二節(jié) 選舉走向簡約合并(1954~1968年) (一)50年代中后期的選舉 (二)第三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三)被壓制的黨外助選活動 (四)第四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五)確立“公費選舉”制度 第三節(jié) 增加“中央民意代表”選舉(1969~1974年) (一)1969年的“中央”和直轄市“民意代表”選舉 (二)第五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三)“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 第四節(jié) 蔣經國時代的選舉(1975~1988年) (一)黨外助選再起波瀾 (二)第六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三)《選罷法》的頒行 (四)“美麗島事件”對選舉的影響 (五)第七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六)政黨競爭登上舞臺 第五節(jié) 選舉的全面變化(1989~1995年) (一)解除戒嚴后的兩次直接選舉 (二)第八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三)“中央民意代表”全面直選 第六節(jié) “總統”直接選舉的沖擊(1996~2000年) (一)第九任“總統”、“副總統”和第三屆“國大代表”選舉 (二)國民黨漸失選舉優(yōu)勢 (三)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第七節(jié) 臺灣選舉的新局(2001~2006年) (一)“北藍南綠”的格局 (二)民進黨繼續(xù)執(zhí)政下的選舉 第二章 臺灣政黨諸生態(tài) 第一節(jié) 國民黨——“老店換新顏”的艱難步履 (一)兩蔣時期建立和維系穩(wěn)定的派系結構 (二)“非主流派”與“主流派”之爭 (三)黨內改造與建立政黨合作關系 (四)帶來的新氣象 (五)百年老黨面臨更嚴峻的選舉形勢 第二節(jié) 青年黨、民社黨——淡出政壇的“老黨” (一)不斷分裂的青年黨 (二)民社黨的沒落 第三節(jié) 民進黨——“選舉怪物”的歷史變遷 (一)民進黨早期的派系結構 (二)彰顯“臺獨”與“派系共治” (三)由“派系共治”走向“一人獨治” (四)“解散派系”的真正意圖 第四節(jié) 新黨、親民黨——“深藍”政黨面臨選擇 (一)新黨的盛衰 (二)親民黨的走向 第五節(jié) “建國黨”、“臺聯黨”——“深綠”政黨的困局 (一)未成氣候的“建國黨” (二)以“精神”為中心的“臺聯黨” 第六節(jié) 非盟或無盟——無黨籍人士的合作模式 (一)三大聯盟鼎立 (二)無黨團結聯盟與“第三種勢力”的生存空間 第三章 選民的價值取向 第一節(jié) 臺灣選民數量的變化 (一)人口數與選民數的關系 (二)選民人數的“權重”排序 第二節(jié) 選民投票率的差距 (一)投票率由高到低的走勢 (二)高投票率與低投票率縣市的劃分 (三)臺灣要選舉中的投票率排序 第三節(jié) 影響投票率的主要因素 (一)選舉重要程度的影響 (二)選舉頻率的影響 (三)選民的投票動機 (四)選民不投票的主要原因 第四節(jié) 選民的投票取向 (一)日益淡化的政見取向 (二)被嚴重扭曲的候選人取向 (三)部分選民存在的關系取向 (四)不斷強化的政黨取向 第五節(jié) “中間選民”的走向 (一)對“中間選民”的不同解釋 (二)“中間選民”標準的澄清 (三)“中間選民”的作用 第四章 “藍綠對峙”的政治版圖 第一節(jié) “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顯示的各政黨選民基礎 (一)國民黨、民進黨得票率的變化 (二)新黨、親民黨、“臺聯黨”的得票率 (三)三次“立法委員”選舉顯示的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