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經變畫自北周開始,歷經隋、唐、五代、宋,至西夏走向尾聲。其間經變藝術由早期的萌芽、發(fā)展,到隋唐達到了藝術的高峰,創(chuàng)作了許多鴻篇巨制的經變大畫,為后世的五代、北宋所借鑒和模仿。西夏早期的經變,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多數(shù)創(chuàng)作,也是在模仿唐宋五代的藝術風格,題材貧乏,缺少創(chuàng)新。經變構圖固然有唐宋經變的飽滿、嚴謹、對稱和均衡等特點,但畫面僵化、沉悶,缺少活力。西夏晚期,受周邊其他少數(shù)民族如回鶻佛教壁畫的影響,開始改變對唐宋藝術亦步亦趨的模仿,探索著向表現(xiàn)本民族思想和審美意識的的民族化方向發(fā)展。作者借鑒敦煌經變研究方法,重點對敦煌經變發(fā)展進程中,西夏階段經變的內容、形式進行相關的對比分析,挖掘該經變產生的社會歷史及藝術原因等,將處于敦煌經變發(fā)展尾聲的西夏經變較為全面、完整和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
目前敦煌研究院對敦煌石窟經變題材確定的種類共有三十多種,而西夏石窟出現(xiàn)的經變題材約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之一。西夏經變題材主要集中在敦煌石窟群中的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文殊山、旱峽等石窟。但當下學界對敦煌各類經變的研究,涉及到西夏時期的經變,一般多是略帶提及,點到為止,且涉及的研究也多為單篇文章,F(xiàn)今敦煌研究中的經變研究,以經變?yōu)橹黝}出版的專著只有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經變篇》,無疑《西夏經變畫研究》將是《敦煌石窟經變篇》的拓展和完善,也是西夏藝術研究中專題研究新作,將會給相關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空間,引起學界一定的重視,帶動西夏藝術研究專題類學術著作的撰寫和出版。
王艷云,女,漢族,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藝術設計學。2003年6月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取得了美術學博士學位,現(xiàn)執(zhí)教于于北京印刷學院。自2001年始,從事西夏美術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工作,側重于敦煌石窟壁畫中的西夏藝術研究。先后在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月刊》、《故宮博物院院刊》、清華美術學院《裝飾》、甘肅《敦煌學研究》、《寧夏社會科學》、《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西夏經變畫研究概論
第一節(jié) 經變畫研究狀況
一 經變概念的界定
二 敦煌經變研究歷程和狀況
三 敦煌經變的題材種類
第三節(jié) 西夏經變研究狀況
一 西夏經變題材種類
二 西夏經變目前的研究狀況
第三節(jié) 西夏經變的研究意義、范圍和方法
一 研究意義
二 研究范圍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西夏凈土變
第一節(jié) 西夏藥師凈土凈土變
第二節(jié) 西夏彌勒凈土經變
第三節(jié) 西夏西方凈土經變
一 西夏阿彌陀凈土經變
二 西夏無量壽經凈土經變
三 西夏觀無量壽經凈土經變
第三章 西夏文殊變與普賢變
第一節(jié) 文殊變與普賢變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西夏文殊變與普賢變內容形式的分析與比較
第三節(jié) 西夏文殊變與普賢變產生的原因
第四章 西夏涅磐經變
第一節(jié) 涅磐經變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西夏涅磐經變內容形式的分析比較
第三節(jié) 西夏涅磐經變產生的原因
第五章 西夏熾盛光佛經變
第一節(jié) 熾盛光佛經變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西夏熾盛光佛經變內容形式的分析與比較
第三節(jié) 西夏熾盛光佛經變產生的原因
第六章 西夏經變藝術的主要特征和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原有情節(jié)的銳減與世俗道教內容的增添
第二節(jié) 構圖布局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與獨具匠心
第三節(jié) 經變山水逐漸發(fā)展全景山水背景出現(xiàn)
第四節(jié) 界畫成熟完善成為經變表現(xiàn)的主體
參考文獻目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