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周易》的普及導讀著作。作為《周易階梯》的姊妹篇,本書以通俗普及《周易》概念及相關背景知識為目標,語言較為通俗,表達明白暢曉,可讀性較強。
作者長期從事《周易》研究和教學,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周易》及易學的深刻理解,對讀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全書以答問形式,提出64條問題,略分為10類,涉及《周易》的方方面面,解答務求簡明扼要,附有大量插圖,*后還為讀者提供了一份精心標點的《周易》經(jīng)傳原文作為附錄,適合初學者和社會一般人士,具有較強的普及性。
自序
本書題名《周易答問》,旨在回答關于《周易》一書各方面的問題,體例就是現(xiàn)代問答(Q&A)的一問一答。全書共有六十四個問題,應六十四卦之數(shù)。
在《周易》的傳注傳統(tǒng)中,用答問或問答作為書名講解《周易》的著作并不多。即使有,像全祖望《經(jīng)史問答》中的《周易》問目,不過十幾條問答,講解雖詳盡,卻未涵括《易》學的各方面。又如朱熹門生所編《朱子語類》中《周易》的部分,由眾多門生記錄下朱子回答他們扣問《易》理相關的問題,也是很典型的問答體裁著作,但有相當一部分是針對一個問題而記載多位弟子抄錄的答案,內容或有重復,不能說很周延。這部《周易答問》,有不少問題是來自朋友和學生的提問,當中也有不少自問自答。我試著將復雜的問題,盡量深入淺出地講解清楚,因為我的撰著初心,是希望揭開《周易》的神秘面紗,讓更多讀者分享到這部經(jīng)典的智慧。盡管立意如此,《周易》的內在理路實在繁復。我能做到的,就是省略瑣碎考證的文字(譬如《周易》撰著的歷史背景),將學說原理繁難的部分做較為概括的、扼要的說明。如未臻理想,尚祈讀者見諒。
《周易》是憂患之書,三千年以來,每在世衰道微的時候,特別受到注目,而有種種研究解釋。18世紀以降,《周易》逐漸傳播至全球,和更多不同文明發(fā)生碰撞,濺起無窮的智慧火花。當前全球自然環(huán)境污染嚴重,物種急速滅絕,氣候趨于極端,環(huán)境難民流浪,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在2018年1月又被撥快半分鐘,距離午夜只剩兩分鐘。文明文化的沖突激起人類相互間的新仇舊恨,更容易讓人興起從《周易》中感知變與不變的動機,同時也表明,用清晰有力的論證去消解世俗對于《周易》一書種種誤會的需要,更形迫切。
古往今來,《周易》一直給人的感覺是充滿神秘的占筮之書。神秘拓寬了經(jīng)典詮釋的空間,和占筮結合起來,讓相信的人敬畏它,讓不相信的人鄙視它。敬畏它的人覺得它不是神秘而是神圣,鄙視它的人認為它沒有神秘只有迷信。就這樣,世俗分裂為兩個陣營,對《周易》產生了南轅北轍的評價。
《禮記·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遠離迷信,發(fā)揚人性內在的光輝,是人文精神的第一步。至于涉及迷信的部分,盡量耐心用科學(但不一定是實證)的態(tài)度,層層解剝個中內容,才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本書問題大致編排如下:第1~20問講解《周易》經(jīng)傳文獻問題;第21~42問,先談天文原理,繼而陰陽五行、宗教等課題;第43問以下討論天人、生死、時位、禮教、圖象等課題;最后4問以漫談上下經(jīng)首尾共八個卦作為收結。綜合全書,申論義理較詳,但也不廢象數(shù)、圖象、史事、校勘等各方面。這部《答問》和去年問世的《周易階梯》,寫起來各有側重。除了基本的文獻介紹不得不再次臚列講解外,《階梯》已經(jīng)講述的,《答問》就盡量從略;《階梯》未發(fā)揮的,《答問》則多加詳述。這兩部書各有限制,各有體裁結構的設計,也各有章節(jié)平衡的考慮;有時受限于讀者群的設定,部分課題不能連篇累牘,委曲周備。深入的研究,還是要看我編寫中尚未出版的《周易源流研究》?傊洞饐枴、《階梯》二書體例不同,各有側重,希望能收相輔相成的效果。我研究《周易》,有不少論點與當代《易》學界流行的觀點大相徑庭,包括《易》非占筮記錄、易道主剛、經(jīng)傳不能分離、《易》卦取象于人體、經(jīng)典文字一字多義(polysemy)、《易》理與天文歷法原理不盡相符等等。這些論點,詳見我過去20年發(fā)表過的學術論文,在本書中只能點到為止。
我研究《周易》,其實從沒有故作標新立異之想,只隨研究材料把我引領到哪里,就忠實地匯報所聞、所見、所感、所思,自信言必有據(jù),未敢妄言欺世。在漫長的研究經(jīng)典、歷史與思想的路途上,我時覺踽踽獨行,聆聽著希聲的大音,恍若不系之舟,在生命的江海里浪游。夬卦九三爻辭君子夬夬獨行,描述的大約就是我的心情。
鄭吉雄書于香港大圍名城寓廬
2019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