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真實地再現(xiàn)了高爾基艱苦的童年經(jīng)歷,反映了作家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時,也生動再現(xiàn)了19世紀70、80年代沙俄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從內(nèi)容上來說,這部小說并非僅僅展示童年的不幸,更重要的是敘述當時的社會事實。從文學藝術上來說,這部小說交替使用了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其中兒童視角的部分充滿童趣,重在描寫孩童天真爛漫的一面;成人視角的部分冷靜深刻,重在揭露當時社會生活的丑陋,兩者結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思想性更加深刻,讓讀者在悲哀之中依稀看到未來的光明,在冷酷的人際關系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高爾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生于1868年3月16日,是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chǎn)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lián)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政治活動家、詩人。他是前蘇聯(lián)下諾夫哥羅德人,俄羅斯族。
發(fā)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專心從事寫作。1900年到1909年是高爾基思想和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期間創(chuàng)作了《少女與死神》、《伊則吉爾的老婆子》、《鷹之歌》、《海燕》等作品。1908年到1917年作為高爾基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第三個階段,寫了許多重要作品:《夏天》、《三人》、《馬特維·克日米亞金的一生》、《俄羅斯童話》、《海燕之歌》以及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1936年6月18日逝世。
姚錦镕,1937年出生于浙江省青田縣。浙江大學副教授、著名翻譯家。主要翻譯作品有:屠格涅夫、普希金、夏洛特·勃朗特等的中短篇,托爾金的《魔戒》第二部《雙塔奇兵》,狄更斯的《巴納比·拉奇》與《遠大前程》、伯內(nèi)特夫人的《小公主》、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爾·費恩歷險記》,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等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