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用導言加3章、15個分目、更多子目的框架結構,簡明而全面地盤點了敘事學發(fā)展史上的3個主要階段——結構主義之前、結構主義、后經(jīng)典敘事學時期的主要理論模式和概念范疇。本書最大的特色在于批評的示范性。全書圍繞兩篇當代荷蘭作家的短篇敘事作品——穆瑟斯的《翼馬》與克勞爾的《地圖》,在每一子目理論述評結束后,逐一展開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解剖,很好地體現(xiàn)和示范了敘事理論的實踐價值。
呂克•赫爾曼(Luc Herman)、巴特•維瓦克(Bart Vervaeck),比利時敘事理論學者,安特衛(wèi)普大學教授。除本書外,他們還合作主編有《故事與心思:文學敘事的認知方法》(與本書一同被列入戴維•赫爾曼主編的“敘事學前沿叢書”),并合作撰寫敘事理論論文多篇。
譯者簡介:
徐強,文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翻譯協(xié)會(TAC)專家會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理事,歐洲敘事學協(xié)會(ENN)會員。譯有《術語評論》《故事與話語:小說與電影的敘事修辭學》《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故事的語法》等著作。
導言
一、傳統(tǒng)問題
二、新問題
第一章 結構主義之前及其周邊
一、故事與情節(jié)
二、講述與顯示
三、作者與敘述者
四、敘述者與讀者
五、意識與言語
六、感知與言語
第二章 結構主義
一、故事
二、敘事
三、敘述
第三章 后經(jīng)典敘事學
一、后現(xiàn)代敘事學
二、敘事學與意識形態(tài)
三、敘事學與可能世界
四、敘事學與讀者
附錄A
附錄B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