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系統(tǒng)動力學手冊 第4卷:控制和安全
定 價:199 元
叢書名:汽車先進技術譯叢 汽車技術經典手冊
當前圖書已被 27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意]吉亞姆皮埃羅•馬斯蒂努(Giampiero Mastinu)主
- 出版時間:2021/3/1
- ISBN:9787111669371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U270.1-62
- 頁碼:580
- 紙張:
- 版次:
- 開本:16開
本叢書對車輛系統(tǒng)動力學建模、分析與優(yōu)化,車輛概念和空氣動力學,充氣輪胎和車輪-道路/越野,車輛子系統(tǒng)建模,車輛動力學和主動安全,人機相互作用,智能車輛系統(tǒng),以及車輛事故重建被動安全進行了全面描述。
本叢書由來自23所大學與9家知名企業(yè)的50余位專家共同編寫,以科學界與工業(yè)界的視角對知識結構進行了平衡,代表了目前車輛系統(tǒng)動力學技術發(fā)展的水平,適合汽車工程師與汽車專業(yè)師生閱讀使用。
推薦序言
譯者的話
前言
撰寫者
第30章車輛縱向和側向動力學
基礎1
301引言1
302車輛縱向行為1
3021應用和車輛模型特性1
3022車輛和傳動系統(tǒng)模型2
3023行駛阻力7
3024車輛性能10
3025反應時間、制動過程和
停車18
3026狀態(tài)空間描述、逆動力學和
縱向控制基礎19
303車輛側向行為21
3031車輛模型特點和應用21
3032線性兩輪車輛模型22
3033兩輪車輛非線性模型38
304子系統(tǒng)和車輛-掛車組合44
3041車輪制動至抱死44
3042車輪擺振46
3043車輛-掛車組合47
參考文獻51
第31章詳細的車輛動力學建模、
仿真與分析52
311引言52
3111基于模型的車輛動力學和
底盤開發(fā)52
3112車輛動力學和底盤仿真53
3113描述車輛運動的坐標系54
3114車輪運動55
312路面建模56
3121確定性路面不平度56
3122隨機路面不平度57
3123側向的路面特征58
3124路面高度輪廓建模60
3125兩輪激勵的綜合分析60
313 輪胎模型61
3131應用范圍和相關要求62
3132路面、輪胎和車輛接口62
3133輪胎模型參數(shù)化62
3134輪胎動力學和低速性能64
3135摩擦行為和建模65
3136輪胎舒適性行為和建模65
3137未來輪胎建模的挑戰(zhàn)67
314軸與底盤部件68
3141底盤懸置和軸承69
3142彈性運動學調整71
315懸架系統(tǒng)73
3151鋼板彈簧懸架和懸架
特性73
3152空氣懸架和空氣懸架
建模73
3153減振器和減振器建模74
3154可變減振器系統(tǒng)75
3155推拉限位器77
3156主動懸架系統(tǒng)77
316轉向系統(tǒng)78
3161動力轉向系統(tǒng)79
3162傳輸特性80
3163用于車輛動作分析的轉向
模型81
3164用于軸動力學分析的詳細的
轉向系統(tǒng)模型82
3165主動轉向系統(tǒng)83
參考文獻85
第32章平順性和接地性89
321舒適和安全準則89
3211操縱穩(wěn)定性90
3212行駛平順性91
3213行駛安全性96
322車輛隨機激勵建模97
3221隨機過程的數(shù)學描述97
3222路面不平度模型106
3223車輛激勵模型108
323隨機車輛響應的計算110
3231數(shù)值仿真111
3232譜密度分析112
3233協(xié)方差分析115
參考文獻120
第33章車輛水平運動的控制122
331汽車控制系統(tǒng)概述122
3311汽車的可控性122
3312輪胎的基本特性125
3313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128
3314牽引力控制系統(tǒng)136
3315電子穩(wěn)定控制141
332ESP的特殊功能173
3321越野車輛173
3322側翻緩解175
3323拖車振動緩解175
3324電子制動力分配系統(tǒng)176
3325制動輔助177
333ESP安全概念179
3331安全系統(tǒng)的要求180
3332故障避免181
3333自檢、自控和部件檢測182
3334故障檢測邏輯184
3335故障檢測后的系統(tǒng)行為188
3336后備功能189
334部件189
3341傳感器190
3342執(zhí)行器193
3343電控單元196
335展望197
術語200
縮略語206
參考文獻209
目錄●●●●●●●●●●車輛系統(tǒng)動力學手冊第4卷:控制和安全第34章主動和半主動懸架控制213
341引言213
342性能指標215
3421平順性215
3422動撓度設計約束217
3423輪胎變形約束218
3424綜合性能指標218
343被動懸架和半主動懸架219
344外部因素:路面不平度描述220
345用于四分之一車輛模型的優(yōu)化
懸架223
3451單自由度模型223
3452兩自由度模型228
346半車模型的優(yōu)化懸架240
347整車模型的優(yōu)化懸架244
348相關問題247
3481半主動懸架247
3482狀態(tài)估計和閉環(huán)系統(tǒng)
穩(wěn)健性250
3483非線性懸架系統(tǒng)及控制250
3484實際考慮253
3485其他方面254
致謝255
本章附錄:非線性次優(yōu)化控制255
參考文獻258
第35章集成控制265
351引言265
352車輛底盤控制266
353獨立控制的特點267
354集成控制269
3541ABS/TCS與轉向控制的
集成269
3542前后轉向控制的集成270
3543后輪轉向與4WD前/后力矩
分配的集成270
355轉向控制與主動懸架RDC的
集成271
356轉向控制與DYC的集成273
357輪胎力分配優(yōu)化的集成控制277
358結論280
致謝281
參考文獻281
第36章車輛舒適性283
361舒適性283
3611定義和理論283
3612舒適性方面284
3613人機工程學的規(guī)則和
規(guī)律284
362人體286
3621人體尺寸286
3622共振頻率286
3623人體運動系統(tǒng)288
3624熱平衡289
363舒適性評價290
3631主觀評價290
3632試驗方法290
3633CAE模型294
364結論296
致謝296
參考文獻296
第37章汽車操縱穩(wěn)定性和平順性
的主客觀評價298
371引言298
372主觀評價299
3721直線性305
3722轉向性307
3723可控性311
3724穩(wěn)定性315
3725舒適性317
373主觀試驗317
3731直線行駛318
3732轉向操作321
3733車道變換操作323
3734轉彎操作326
3735平順性操作334
374客觀試驗335
3741操穩(wěn)性試驗335
3742平順性試驗339
375車輛動力學變量345
3751車輛運動變量346
3752物理感知變量350
3753客觀測試變量353
376車輛動力學分析354
3761表示355
3762分析359
3763結論370
致謝374
參考文獻375
第38章汽車動力學應用中的
駕駛員模型377
381引言377
382聚焦于車輛的應用378
3821總論378
3822虛擬試驗駕駛員模型380
383聚焦于駕駛員的應用396
3831理解駕駛員和(個人)
駕駛行為396
3832路徑和速度規(guī)劃,優(yōu)化
駕駛員駕駛行為402
384聚焦于車輛、駕駛員組合的
應用405
3841與駕駛員有關的車輛
操縱動力學405
3842避免事故、主動安全與駕駛員
支持系統(tǒng)407
385聚焦于環(huán)境/交通的應用409
386結論414
參考文獻415
第39章車輛側向自動控制424
391引言424
392車道保持424
3921背景和文獻綜述424
3922傳感系統(tǒng)426
3923先進控制概念427
3924車道保持輔助428
3925車輛狀態(tài)估計429
393精確的側向操縱437
3931自動化公交汽車438
3932輔助停車和自動泊車439
394車道偏離預警和預防439
3941車道偏離時間計算440
3942輪胎側偏剛度估計442
3943預警和控制算法442
395結論443
致謝444
參考文獻444
第40章縱向控制447
401引言447
402縱向控制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447
403系統(tǒng)設計和評價的研究449
404自適應巡航控制453
4041采用CCC系統(tǒng)單元的自適應
巡航控制453
4042采用加速度控制的ACC457
4043應用于具有速度執(zhí)行器的
ACC的統(tǒng)一方法459
4044具有加速度控制器和無可用加
速度傳感器的ACC系統(tǒng)460
4045ACC相關設計總結461
4046ACC系統(tǒng)評價462
405駕駛員駕駛的縱向控制性能
仿真464
406前方碰撞預警468
407自動公路系統(tǒng)470
408基本概念的最后概述473
409先進主題474
4091有限條件下駕駛員閉環(huán)制動
性能474
4092駕駛員間隔時間控制
行為474
4093滑?刂475
4094進入彎道時駕駛員的縱向
控制行為475
4095非線性控制475
4096控制滯后和飽和475
4097控制延遲475
4098排和隊列的穩(wěn)定性475
4099用于縱向控制的人工智能
方法475
參考文獻476
第41章道路事故分析和重建479
411引言479
4111事故分析:誰和為什么480
4112信息來源480
412事故場景481
413事故階段的順序481
4131碰撞前階段482
4132碰撞階段485
4133碰撞后階段487
4134重建策略488
414事故分析模型489
4141車輛模型489
4142輪胎模型490
4143碰撞模型493
415事故分析的軟件工具498
4151HVE和HVE-2D498
4152PC Crash501
4153VCRware502
4154其他軟件503
416事故分析專題503
4161摩托車事故504
4162涉及行人的事故504
參考文獻505
第42章汽車結構耐撞性和乘員
保護508
421引言508
422乘員保護測量513
4221不同身體部位的損傷
標準513
4222汽車碰撞試驗法規(guī)517
4223人體試驗裝置——假人521
4224碰撞障礙523
423被動安全結構特性和系統(tǒng)525
4231車輛結構的耐撞性525
4232車輛內部保護系統(tǒng)527
424車輛被動安全中的數(shù)值方法528
425基于多體動力學的分析工具530
4251接觸檢測和接觸模型532
4252結構變形的塑性鉸方法534
426正面碰撞車輛模型的發(fā)展536
427側面碰撞保護系統(tǒng)的發(fā)展545
428結論和未來發(fā)展趨勢554
致謝555
參考文獻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