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是之故,在跨文化的視野中,在西學因子的激發(fā)下,他們的眼界、格局和氣度就大不相同,他們的文化自覺也更具理性的基礎。——其實最鮮明的反例,還是出在我們這里:盡管清華國學院以神話般的成功率,培養(yǎng)出了最多的著名學者,其中也不乏一代宗師。然而八十年后再來回望,真正從眼界、格局與氣度來說,居然導師還是導師、學生還是學生!
卷首語
論文
馬日諾·普列若瓦爾特·本雅明與青年運動的體驗
盛寧重提哈貝馬斯與霍克海默、阿多諾的“糾纏”:兼談《啟蒙辯證法》的“總體性”
德里克時間空間、社會空間和中國文化問題
張洪兵并不那/z,透明的細節(jié):?隆⒅R分子和權(quán)力技術(shù)
劉東個人認同與人格境界:從跨文化的立場誦讀“八條目”
伍曉明“道”何以“法自然”?
胡纓九葬秋瑾:歷史紀念與公共記憶的制造
宋明煒“少年中國”之“老少年”:清末文學中的青春想象
評論
黃瑞祺、黃之棟身陷雷區(qū)的環(huán)境正義理論
張宏性別研究中的理論“移植”與創(chuàng)新:解析李小江的《女性/性別的學術(shù)問題》
講壇通訊
張英進游移的基礎、變換的范式:當代中國和中國研究的新視角
書評
倪梁康:《現(xiàn)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歐拉夫·庫茨木茨、阿德里安·拉薩維亞(編):《半部書:第四到六屆沃芬布特勒翻譯家對話與第一、二屆愛爾蘭根翻譯家作坊》(張慧文)
莎拉·馬薩:《法國資產(chǎn)階級的神話》(龐冠群)
林精華:《誤讀俄羅斯:中國現(xiàn)代性問題中的俄國因素》
高彥頤:《灰姑娘的姐妹們:纏足的修正歷史:“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何恬)
胡纓:《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
蘇文瑜:《對于現(xiàn)代性的中國回應:周作人和他的替代性路徑》
顧琳:《中國的經(jīng)濟革命:二十世紀的鄉(xiāng)村工業(yè)》(王玉茹)
阿多諾提到過年輕的本雅明在青年運動“左翼”中的體驗。這部分青年由維內(nèi)肯的信徒們組成,致力于為以學生為主題的學校改革而戰(zhàn)。48其基礎為一種新型寄宿學校的嘗試,被稱為“農(nóng)村寄宿學!编l(xiāng)村教育之家,學生們在這里同樣可以遠離城市腐化的影響)。埃爾曼·利茨重新采用英國學校的模式,即采齊勒·雷蒂在德比郡開辦的阿伯次霍爾姆新式學校,并親自任教,在1897年回到德國之后,他還于次年在哈爾茨山區(qū)的伊爾森堡創(chuàng)辦了他的第一所寄宿學校。491900年,施托爾佩在萬湖,1901年,豪賓達在圖林根森林腳下都先后開始了這種牧歌般的鄉(xiāng)間生活,50這正是他教育嘗試理想的核心所在(他在這里辭世并棲身于此)!皩W校應教會生活”:建立在教育和道德價值基礎之上的教育型學校,跟教學型學校和公立學校“積極”的教育理念(此乃宗教改革運動通俗版本)背道而馳。學校被設計成一種社會的縮影(小社會,一個共同體內(nèi)部的生活景象:社會的理想主導著威廉二世時代的教育法)。身為農(nóng)民之子,利茨將學校培訓同(鄉(xiāng)間)體力勞動融合在一起:他力圖超越現(xiàn)代社會的劃分方法,而重新劃分人民的組成,它更像民族主義者和國家主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