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一棵青菜看江南人的小日子
疫情期間,接到蘇州嵇元老師的電話,希望我為他的書寫篇序。雖然我沒有為人作過序,但是卻答應嵇元老師了。
認識嵇元老師,是在2018年,我應邀給蘇州電視臺策劃一部紀錄片,做外宣之用,但是作為一個北京人,我對蘇州毫無概念,除了蘇繡、園林、評彈,幾乎一無所知。我必須從零開始做調研,在國家圖書館查了一堆書,發(fā)現一本《走讀蘇州》,看下來,很喜歡。首先,憑借記者的直覺,我感到書里的很多細節(jié),是一般人不易獲知的。作者就是蘇州人嵇元,有將近三十年記者工作經驗,這讓他有一雙能發(fā)現故事的慧眼。他走遍蘇州的角落,和各種人聊天,田野調查讓他獲得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這種細,不是特寫鏡頭般的細,是微距鏡頭般的細,這是令人著迷的。同時,作者的歷史觀、價值觀格局之大又賦予這些細節(jié)以獨特的生命力。我決定一定要見到嵇元老師,通過他,了解蘇州和那里的人。
我通過蘇州電視臺的記者約了嵇元老師見面,他當時非常意外,其實我也很意外,我沒有想到他的工作室在一個舊工廠的辦公樓里,沒做任何裝修,簡陋狹小,窗簾都不完整,以至于我?guī)У臄z影師找不到好的拍攝角度,不過我們很快就開始了愉快的談話,其間我問了他一個問題:“您覺得,蘇州是個什么樣的地方?”他說:“蘇州是個高貴而低調的城市,蘇州人也是這樣的,高貴的人都是孤獨的,但是他們都有目標。”這句話,令我有所觸動。我覺得嵇元老師,就是這樣的人。
后來,我把這句話用在了我的片子里,并把這個紀錄片起名為《低調蘇州》,先導片花做出來后,獲得廣泛好評,其中的一句解說詞“他們生活在這個城市看不見的角落,高貴而孤獨,高貴的人都有目標”,深得人心,這句話,我寫的就是嵇元老師。
因為種種原因,片子最終沒有拍成,當然很遺憾,但我和嵇元老師就這樣結下了友情。春節(jié)、清明、端午,我就會收到蘇州粉紅色的年糕,最好的青團、蹄髈和肉粽子。放粽子的塑料袋里,會有小紙條,用圓珠筆寫著“鮮肉粽”。
我呢,其實不是文字工作者,我是個紀錄片導演!渡嗉馍系闹袊返谝患臼蔷拍昵拔液屯聜円黄鹜瓿傻,后來紅遍全中國。觀眾為什么喜歡這個片子,其實我很清楚,除了誘人的美食之外,大家喜歡這個片子里中國人的樸素和勤勞。所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這個紀錄片的價值觀。
中國農民自古就懂得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精耕細作,生產出豐富的食物原材料。為了這個目標,他們不惜最大限度地投入勞動力,極端節(jié)儉,克制欲望,任勞任怨,但是這些農業(yè)時代彌足珍貴的生活智慧日趨消失,在網上隨手點外賣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土地相處、怎么勞動、什么才是干凈的食物,我覺得這太可惜了。
為此,我走遍全國,尋找樸素而內心豐富的尋常百姓,尋找中國人和食物本來的關系。其實,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究吃干凈清潔的食物,吃自己地里的菜,沒有長途運輸,沒有反季節(jié)蔬菜,講究當時當令,每個家庭主婦都或多或少地知道怎么腌咸菜、點豆腐、曬菜干、做臘肉,她們把本不富裕的日子操持得有滋有味兒。
嵇元老師這本新書的寫作理念確實和我有許多相通之處,寫的都是老百姓的小日子,越讀就越想好好生活。我認為這才是活著的本真之美,或者就如嵇元老師所說的這是一種詩意吧。
這本書,是說江南人如何吃素蔬吃出詩意,這種詩意在我而言,就是人情味兒。這是一本讓人感到活力和溫度的好書,就像蘇州清代小說《浮生六記》里,蕓娘寒夜為沈復準備的“暖粥并小菜”那樣,令人感同身受。
今天的生活是富足的,但如果人們只是一味地滿足口腹之欲,那就非常蒼白無聊了。吃得干凈,吃得節(jié)制,吃下的和需要的相得益彰,是至高境界,于是乎,怎么吃好一日三餐,變成了一個命題,這本書通過探究菜蔬的來龍去脈,給我們找到答案。
從閱讀感受來看,文字淡雅,和江南、素蔬氣質一致,不油膩,也不寡淡,掩卷之后,令人回味。
關于嵇元老師的這本只寫蔬菜和素菜的新書,我就不說太多了,因為,一個對的作者,是不可能寫錯的東西的,大家看就好了,高貴的你,會喜歡的。
任長箴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執(zhí)行總導演
后記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胃腸外科的主任醫(yī)師、博導毛忠琦教授和副主任醫(yī)師殷駿博士、主治醫(yī)師吳潤達博士組成小組,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各種病態(tài)性肥胖,在蘇南地區(qū)有良好影響。他們有個為病人服務的微信公眾號,約我每周義務撰寫一篇清淡素菜的小文。為病人服務我當然愿意,但以前學過的普外科知識已趨向于零,我為此閱讀了美國的《微創(chuàng)外科學》專著和一些論文,了解此學科專業(yè)知識,專門采訪了三位病人,親耳聽到病人評價療效很好,于是才答應了。一年寫下來,寫有50多篇,我敝帚自珍,這些素菜菜單式稿件沒有丟棄。
2020年年初,我攜家眷出去過春節(jié),誰知春節(jié)期間我國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只好住在沒電腦也無網線的外面,不能回家,辦公的地方也不能去,原先計劃要做的事也無法做了?吹绞诸^這素菜初稿,想到了過去我和父母一同走過的歲月,也想到了一些關于菜蔬素食的逸聞趣事,經過思考認識到蔬菜在江南人生活里的重要性和種植、供應的深刻變化,特別是了解了經過南朝梁武帝提倡食素后,影響深遠,加上四季分明、特產豐富,江南菜蔬的獨特性和蘇州在江南素食文化中的地位,形成了從民俗、文化、哲學、健康、歷史、家庭等多角度對蔬菜、素食的一些看法,無疑,著名紀錄片導演任長箴老師在其作品中對飲食中反映家庭親情、倫理、地區(qū)文化等哲學探索,通過食物反映百姓的豐富內心、體現人和食物本來關系的寫作理念,對我影響很大,讓我對此書寫作的思路明晰起來。
于是就借這50多篇簡單稿子為基礎,充實,改寫、補寫成這部約30萬字的書稿。
我是烹飪界的外行,好在中國飯店協會顧問、江蘇省烹飪協榮譽會長、蘇州市烹飪協會原會長、蘇州飲食文化研究會會長、著或主編《食鮮錄》《蘇州吃》十部專業(yè)著作的華永根,吳越美食推進會創(chuàng)始人、上海食文化研究會首席顧問、吳江區(qū)非遺保護專家、《尋找美食家》一書作者蔣洪,著有三部菜譜書的蘇幫菜十二宗師之一、中國烹飪(資深)大師魯欽甫,三人答應做我寫作此書的顧問,不僅對我寫作時涉及的業(yè)務知識把關,隨時解答我的咨詢,有的細節(jié)問題還和我進行討論,至少在烹飪業(yè)務上,不致鬧出笑話,并對書稿作了認真審校、修改;《新華日報》主任記者、無錫記者站原站長馮金濤,審看了部分稿件,主任編輯王穎也時有指導。
我們國家發(fā)展變化巨大,有些問題非常專業(yè),南環(huán)橋農副產品批發(fā)市場對我寫作有幫助,今天的情況和過去大不一樣,他們在市場上打拼出來的專業(yè)經驗和體會,大大拓展了我的視野。
為了此書,許多人還為我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如蘇州圖書館古籍部副研究員欽朝暉,蘇州市吳中區(qū)原教育局局長陳偉俊,蘇州得月樓原支部書記周靜嘉和副總經理姚蘭,吳門人家菜館董事長、蘇州織造官府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沙佩智,旅居東京的錢衍女士,廚齡四十多年其中在東京燒菜十三年的大廚李普躍,關西地區(qū)著名的蘇州油畫家李壹,定居比利時的孫罕蓓女士和定居德國的盧曉宇女士,都給我提供了有關知識和指導。楊蘊華和沈筱霞女士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不厭其煩為我做了全部文員和雜務工作。
對他們支持我寫作此書,我心懷感激。特別要感謝為本書賜序的任長箴老師,她是中央電視臺《人物》原編導、《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執(zhí)行總導演,對中國餐飲影響深遠,2019年在全國上映的紀錄電影《生活萬歲》導演,還是《極地》《原聲中國》等片剪輯指導,在本書還沒有動筆她就鼓勵我,說書寫好后她會寫序。她工作安排極度飽滿,卻還是抽時間認真寫序,序中說也認同我此書的寫作理念和她有許多相通之處,讓我感動和榮幸。
特別要說的是,疫情之下,學校停學,書店人少,許多人的工作和收入受到影響,圖書市場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作家出版社決定出版此書,我接到電話時,激動、感動之情難于言表。責編桑良勇老師對本書做了許多具體指導,使我獲益良多。雖從未謀面,但心里一直有著他的美好形象,激勵著我走正路、寫好書。
一本書得以出版,其實有許多人默默付出了汗水和心血,我不僅感謝這些寶貴的支持,并將銘記在心,化作今后人生路上新的動力,用努力創(chuàng)作來回報真誠朋友的情義。
書中不妥之處,還請讀者不吝指教,在此先致感謝。
嵇元
二○二一年元月十日于姑蘇留余堂
時大寒,太湖冰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