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宗旨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依次闡述,引導人們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一、本課程的總體邏輯結構
本課程的邏輯終點是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個結論的直接闡述是在第六章和第七章。而這個結論的邏輯推演過程,則是從導論到第七章的全部章節(jié),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系列原理組成的邏輯鏈條來完成的。這個邏輯鏈條可以劃分為三個模塊,其中,個模塊是導論。它是從總體上概括介紹馬克思主義。第二個模塊是章到第三章,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是整個這門課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用于后續(xù)理論推導的 公理。第三個模塊是第四章和第五章,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它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分析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過程,所發(fā)現(xiàn)的資本主義的本質、規(guī)律和趨勢的理論體系,也就是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理論。第四個模塊是第六章和第七章,即科學社會主義。它是在前兩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立足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總結闡述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所要堅持的原則,以及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達到共產主義美好理想社會的理論。
二、本課程中各部分的邏輯結構
在個模塊導論部分中,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概括介紹,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以及自覺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
在第二個模塊哲學部分,即章到第三章中,章和第二章是辯證唯物主義, 內容包括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第三章是歷史唯物主義,內容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前者是共性,后者是個性,或者說,后者可以理解為前者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具體體現(xiàn)。
在第三個模塊政治經濟學部分,即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第四章是早期的資本主義,即自由資本主義,涉及的內容有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第五章是后期的資本主義,即壟斷的資本主義,內容是壟斷資本主義論。后者是前者發(fā)展的新階段。
在第四個模塊科學社會主義部分,即第六章和第七章中,第六章是社會主義論,第七章是共產主義論,兩者屬于同一性質的社會形態(tài)但是發(fā)展程度不同的兩個階段,前者是初級階段,后者是高級階段。
為幫助考生精準高效備戰(zhàn)考研,我們精心編寫了這本輔導資料。本書遍采眾家之長, 在濃縮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力求內容更精煉,框架更完整,線索更明晰,記憶和運用更有效。
為了解決備考中的理論難點問題,作者以幾十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經驗和學習技巧為依托,力求通過有效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幫助考生掌握簡捷、快速、系統(tǒng)的學習方式,爭取理想效果。本書中的 專家批注欄目,或一個詞,或一句話,或三言兩語,切中肯綮,使人茅塞頓開。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和需要,參照這些批注的提示和引導進行事半功倍的學習和歸納。
為了適應備考中突出要害、綱舉目張的需要,每門課程的開端都設置了 課程導航 欄目,對本門課程的內在邏輯結構,以及該課與其他考研思政課的關聯(lián),加以剖析,給出準確定位,提供適應考生實戰(zhàn)的路線圖。同時,每一章的開端設置了 內容提要欄目, 從考生的角度梳理本章的備考知識體系輪廓,進行獨具特色的深度凝練,為學習本章做具體導引。考生可以先從內容導航和內容提要看起,以此為線索學習知識點,學完知識點之后再對導航和提要進行反饋測查,完成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圓圈。當然也可以單獨使用導航和內容提要,以此為線索串聯(lián)前期所學知識點,做個復習情況的基本檢測。
為了幫助考生總結經驗教訓,根據(jù)恩格斯 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的教誨,本書設置 易錯提醒欄目。以便引導考生努力避免重復犯錯誤,并爭取因降低犯錯率而更勝一籌。
本書妥善處理了考研輔導資料與教材的關系,使本書基于教材而又優(yōu)于教材。具體包 括三個方面:一是本書簡于教材,即抓主要矛盾,提高效率。精編考點欄目,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對教科書做了限度的壓縮,讓考生在復習的時候,不費周折,直指要害,窺一斑而見全豹。二是本書高于教材,即對教材的精華進行識別、提純、有機重構, 使考生對知識點在另辟蹊徑中實現(xiàn)再強化。三是本書活于教材,在必要的難點處,隨時點撥,引導考生科學有效地學習。
希望也相信本書能夠幫助廣大考生在考研中捷足先登!
前 言 ………………………………………………………………………………………………………………… 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導航……………………………………………………………………… 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導論…………………………………………………………………… 4 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發(fā)展規(guī)律 …………………………………………………………………… 9 第二章 實踐與認識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 ……………………………………………………………… 30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 ………………………………………………………………… 49 第四章 資本主義的本質及規(guī)律 ………………………………………………………………… 73 第五章 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及其趨勢 ……………………………………………………………… 91 第六章 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 107 第七章 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及其終實現(xiàn) …………………………………………………… 122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導航 ………………………………… 129
章 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 133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139 第三章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 148 第四章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 155 第五章 鄧小平理論 …………………………………………………………………………………… 161 第六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 172 第七章 科學發(fā)展觀 …………………………………………………………………………………… 180
第八章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188 第九章 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 196 第十章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 199
第十一章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211 第十二章 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 219 第十三章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223 第十四章 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 228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導航 ……………………………………………………………………………… 233
上 編 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前夜(1840 1919)
綜 述 風云變幻的八十年 …………………………………………………………………………… 235 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241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249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 257 中 編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1919 1949)
綜 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266 第四章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 272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 284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 293 第七章 為新中國而奮斗 ……………………………………………………………………………… 306 下 編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1949 2018)
綜 述 輝煌的歷史進程 ……………………………………………………………………………… 317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 322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 ……………………………………………………… 331 第十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chuàng)與接續(xù)發(fā)展……………………………………………… 342 第十一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 357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導航…………………………………………………………………… 367
緒 論 ………………………………………………………………………………………………………… 370 章 人生的青春之問 …………………………………………………………………………… 373 第二章 堅定理想信念………………………………………………………………………………… 381 第三章 弘揚中國精神………………………………………………………………………………… 388 第四章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398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403 第六章 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