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我國開展廣泛的社會改革,促進了公民在就業(yè)、教育、社會福利等領域的平等權利。本書主要探討了平等改革與法治變遷的互動關系,從分合、新舊、土洋、虛實及官民五個角度,為中國平等就業(yè)法的研究提供引論。
本書幫助讀者打破平權問題上的許多天經地義:平權法治的進退利鈍,看似萬國通法的艱難落地,實則源于不同平等觀念的沖突消長;平權規(guī)范的異軍突起,看似舶來理念的國家承認,實則根植于勞動體制改革的本土邏輯;平權運動的變法議程,看似公民社會的民主訴求,實則關涉國家政治與法治的矛盾平衡;平權觀念的地位上升,看似普世價值的舉國體認,實則有賴于平等意涵的空洞屬性;平權制度的移植受挫,看似后發(fā)國家的拒斥先進,實則反映了制度存活的復雜條件?傊,以平權導向的法律改革,并非抽象價值的紙面推演,而是立足國情的實踐抉擇。
緒 論
章 分與合:平等法治的一般理論
節(jié) 從反歸類原則到反屈從原則
一、理念與制度之間的中介原則
二、反歸類原則的提出
三、對反歸類原則的批評
四、反屈從原則的證成
第二節(jié) 從侵權法模式到憲法模式
一、侵權法模式的生成
二、侵權法模式的危機
三、走向憲法模式?
第二章 舊與新:平等規(guī)范的生成邏輯
節(jié) 什么是歧視?反就業(yè)歧視法調控對象的起源
一、就業(yè)歧視的內涵界定與《勞動法》
二、就業(yè)歧視的外延界定與《勞動法》
第二節(jié) 為什么反歧視?反就業(yè)歧視法調控依據(jù)的起源
一、兩權對立格局的奠定與《勞動法》
二、兩權協(xié)調路徑的探索與《勞動法》
第三節(jié) 如何反歧視?反就業(yè)歧視法調控手段的起源
第四節(jié) 歷史與未來:中國反就業(yè)歧視法興起之路的重新展開
一、調控對象的規(guī)范生成邏輯與發(fā)展方向
二、調控依據(jù)的規(guī)范生成邏輯與發(fā)展方向
三、調控手段的規(guī)范生成邏輯與發(fā)展方向
第三章 土與洋:平等制度的移植之憂
節(jié) 間接歧視制度的全球化
一、間接歧視制度全球化的進程
二、間接歧視制度全球化的動因
第二節(jié) 反思直接歧視證明難
一、直接歧視的證明難題已獲緩解
二、間接歧視的證明規(guī)則仍存模糊
第三節(jié) 反思新型歧視化解難
一、間接歧視制度與潛意識歧視
二、間接歧視制度與結構性歧視
第四章 虛與實:平等觀念的內涵之爭
節(jié) 平等空洞性的證成
一、韋斯滕的證明
二、方法論的探討
第二節(jié) 平等空洞性的展開
一、平等的假設
二、實體平等
三、平等與規(guī)則統(tǒng)一適用
第三節(jié) 平等的致亂與廢除
一、平等引發(fā)混亂的原因和表現(xiàn)
二、對平等引發(fā)混亂的辯護和探討
第五章 民與官:平等運動的憲法回應
節(jié) 實然之爭:社會運動有沒有影響憲法?
一、史觀興替:憲法理論的古典與浪漫
二、個案辨析:控槍判決的原旨與實情
三、規(guī)律探索:社會運動的機制與周期
第二節(jié) 應然之爭:社會運動該不該影響憲法?
一、派系之憂、共和主義及對社會運動的排斥
二、民主危機、多元主義及對社會運動的接納
三、法政平衡、憲法權威及對社會運動的限制
征引文獻
附一:社會平等:理智與情感之間
附二:平等就業(yè)法研究的三重境界
從《川上行舟平權改革與法治變遷》的寫作談起
原版后記
新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