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吉林市烏拉街滿族鎮(zhèn)內,有一座土筑高臺,人們稱為“白花點將臺”。相傳“點將臺”為幾百年前女真部族首領的女兒白花公主為抵御契丹國的進攻所建。在敵兵壓境時,白花公主率兵突圍,不幸被箭射中,連人帶馬躍入滾滾的松花江中,從而演繹出雄偉悲壯的一幕,千百年來為人民所傳頌。
在吉林省吉林是烏拉街滿族鎮(zhèn)內有一座土筑高臺,叫做“白花點將臺”,為女貞部落首領的女兒白花公主為抵御契丹國的進攻所逮。在敵兵壓境時,白花公主帥兵突圍,于是演繹出雄偉悲壯的一幕,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民傳頌!栋谆ü/滿族口頭遺產傳統(tǒng)說部叢書》讀來耐人尋味,更讓人想深入細致的了解吉林省的歷史,也能夠更好的對前輩英雄豎起大拇指,真情實感,讓人身臨其境,很好的詮釋了臨危不亂,勇敢獻身的大無畏精神,這幸福生活是多么的得來不易!要讓世世代代來珍惜和守護,也希望大家對古人的付出有所觸動。
《滿族口頭遺產傳統(tǒng)說部叢書》在文化部和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領導與支持下,經過有關科研和文化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努力和編委會的精選、編輯、審定,現(xiàn)在陸續(xù)和讀者見面了。
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滿族,同其他民族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源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滿族傳統(tǒng)說部,是滿族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之一!罢f部”,是滿族及其先民傳承久遠的民間長篇說唱形式,是滿語“烏勒本”(ulabun)的漢譯,為傳或傳記之意。20世紀初以來,在多數滿族群眾中已將“烏勒本”改為“說部”或“滿族書”“英雄傳”的稱謂。說部最初用滿語講述,清末滿語漸廢,改用漢語并夾雜一些滿語講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滿族各氏族都凝結和積累了精彩的“烏勒本”傳本,如數家珍,口耳相傳,代代承襲,保有民族的、地域的、傳統(tǒng)的、原生的形態(tài),從未形成完整的文本,是民間的口碑文學。清末以來,我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歷史的、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諸多原因,滿族古老的習俗和原始文化日漸淡化、失傳甚至被遺棄,及至“文革”,滿族傳統(tǒng)說部已瀕臨消亡。搶救與保護這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已迫在眉睫,F(xiàn)在奉獻給讀者的《滿族口頭遺產傳統(tǒng)說部叢書》,是搶救與保護滿族傳統(tǒng)說部的可喜成果。
吉林省的長白山是滿族的重要發(fā)祥地。滿族及其先民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間繁衍生息,建功立業(yè),這里積淀著深厚的滿族文化底蘊,也承載著滿族傳統(tǒng)說部流傳的歷史。吉林省搶救滿族傳統(tǒng)說部的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精神的指引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重新受到重視,原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有關科研人員,沖破“左”的思想束縛,率先提出搶救滿族傳統(tǒng)說部的問題,得到了時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歷史學家佟冬先生的支持,并具體組織實施搶救工作。自1981年起,我省幾位科研工作者背起行囊,深入到吉林、黑龍江、遼寧、北京以及河北、四川等滿族聚居地區(qū)調查訪問。他們歷經四五年的艱辛,了解了滿族說部在各地的流傳情況,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并對一些傳承人講述的說部進行了錄音。后來由于各種原因使有組織的搶救工作中斷了,但從事這項工作的科研人員始終懷有搶救滿族說部的“情結”,工作仍在斷斷續(xù)續(xù)地進行。1998年,吉林省文化廳在從事國家藝術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十大藝術集成志書》的編纂工作中,了解到上述情況,感到此事重大而緊迫,于是多次向文化部領導和專家、學者匯報、請教。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組長、中國文聯(lián)主席周巍峙同志,文化部社文圖司原司長陳琪林同志,著名專家學者鐘敬文、賈芝、劉魁立、烏丙安、劉錫誠等同志都充分肯定了搶救滿族傳統(tǒng)說部的重要意義,并提出許多指導性的意見。幾經周折,在認真準備、具體籌劃的基礎上,于2001年8月,吉林省文化廳重新啟動了這項工程。2002年6月,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省文化廳成立了吉林省中國滿族傳統(tǒng)說部藝術集成編委會,團結省內外一批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積極參與滿族說部的搶救、保護工作。
……
白花公主
白花公主龍鳳劍
白花點將
白花點將臺
百花亭(唱詞)
附錄百花公主(殘篇)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