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田的畫和文字,是野生的。這野生里帶著他那代人特有的歷史來路。
本書便基于他的畫與文,企圖折射一個共和國同齡人,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青春少艾,到七十年代的慘綠少年,再到八九十年代的激情歲月,而至新世紀的老年的個人精神史。
本書從內容上分為三個部分:自傳絮語、畫作漫談、雜說藝術。
絮語是配合畫作的一種即興闡發(fā),往往不系統(tǒng),缺少邏輯,但是靈光乍現(xiàn),讓人醍醐灌頂。文章部分,自成一體,是畫作之外,以文字的形式勾勒的李保田的一生。它沒有畫那么直觀可感,但因為全憑想象,往往讓讀者走得更近,更貼膚貼肉。
從結構上以時間為軸,自七十年代末的速寫談起,到八十年代的自畫像,九十年代的鋼筆畫,及至新世紀以來的植物花卉畫。李保田在我與物,人與景之間不斷嘗試新的實驗,新的感覺,痛苦而激憤。終至物我兩忘。
一九四六年出生的李保田,已經是一個年近八旬的老爺爺。然而這本書的出版,絕不是藝術人生版的蓋棺定論。對于熟悉李保田的人,閱讀它會是對你既有認識的一次顛覆。
他這個年紀,無所謂粉絲,更不懂什么流量。可如果讓劉羅鍋畫畫(而且還是油畫),叫喜來樂剪紙(剪自己的自畫像),王保長做木刻(刻一些人體模特),你會不會好奇呢?和北野武幾乎同齡的他,也是一個藝術的多面手,在不經間總會帶給關注他的人,措手不及的驚喜(甚至驚嚇),而且總是那么大膽,那么恣意妄為。
他們這種人,往往畢其功于一役,一旦沉浸其中便忘乎所以(也容易得罪人),這本書里的李保田,有時流連在梵高、畢加索、戈雅之間;有時陷入對往昔的回憶之間,有時往返于戲仿與模仿之間,仿佛外間的一切都與我無關。確實,在他的自說自畫里已為讀者展開了無限可能,還管其他作甚!
李保田的大名可以和一連串的電影與獎項連在一起:《人鬼情》《菊豆》《有話好好說》《搖啊搖,要到外婆橋》《神醫(yī)喜來樂》《宰相劉羅鍋》……
金雞、百花、金鷹、華表大滿貫!去年更是獲得中國電視終身成就獎,原地封神!然而進入新世紀他的形象卻漸漸淡出了觀眾的視野。這本書從某種意義上說,便是在回答:李保田到哪里去了?
從編輯思路上,這本書是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xiàn)演員之外的李保田。從圖文比例上,略側重于圖!書中的李保田,一方面用文字邏輯編織的思想,另一方面以視覺色彩呈現(xiàn)出的精神,特別是他晚年神隱后的精神。
他沒怎么上過學,藝術探索非常野生,長自地方,全靠自己的勤奮和悟性沖出來。這悟性不是閉門造車,他得自過去的生活和苦,這也是他這一代藝術家與當下的演員不同的地方。對于這些經驗,他無法完全嚴絲合縫的總結成文,但繪畫給了他空間,又能彌補些文字表達的不足那是囫圇個兒的潑灑色彩的空間,是恣意勾勒線條的空間。
閱讀這本書,你無法說他的思想多么深刻,因為他就是一個人的精氣神。
沒為大家服務的時候,我就躲在家里,一門心思的畫畫。 等有了合適的機會,我繼續(xù)像以往一樣充滿激情的向大家服務。
在中國電視終身成就獎頒獎禮上的發(fā)言
李保田,一九四六年生于江蘇徐州,中央戲劇學院退休教師,國家一級演員。
早年進入徐州地方劇團學演丑角,曾任徐州文工團副團長。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干部進修班,一九八三年主演電影《闖江湖》正式開始演藝生涯。
曾經參演《人鬼情》《菊豆》《有話好好說》《馬背上的法庭》等電影。曾經參演《宰相劉羅鍋》《神醫(yī)喜來樂》《王保長新編》《躍龍門》《巡城御史鬼難纏》《警察李酒瓶》《我的丑角爸爸》等電視劇
曾獲金雞、百花、金鷹、華表、中國電視終身成就等多個獎項。
青少年時期開始研習繪畫,幾十年來,保持影視與美術并行創(chuàng)作,因美術創(chuàng)作更加自由,近一二十年來更加側重繪畫創(chuàng)作。
形在言中李保田自述
言在畫外李保田畫作管窺
畫外之藝雕刻與剪紙
雜說 · 絮語
后記
附錄 :我熟悉的李保田
出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