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1章主要對導彈制導的基本原理進行介紹。第2章主要對ping行導引和比例導引規(guī)律進行描述。第3章主要是基于伴隨方法對比例導引規(guī)律進行時域分析。第4章主要是對比例導引系統(tǒng)進行頻域分析,得到可用于導彈系統(tǒng)設計的脫靶量的解析表達式,利用這些表達式即可分析制導系統(tǒng)參數(shù)對其性能的影響,還考慮了包含目標模型的廣義導彈制導系統(tǒng)模型,并對頻率響應和脫靶量階躍響應的關系進行了討論,給出了脫靶量幅值達到**時的**頻率的確定過程。第5章詳細介紹了基于Lyapunov方法得到的一類制導規(guī)律,這一類制導規(guī)律提高了比例導引規(guī)律對機動和非機動目標的效率,這些方法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比例導引規(guī)律能夠得到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并給出這類制導規(guī)律的解析表達式,用于分析具備和不具備軸向加速度控制能力兩種情況下導彈的廣義ping面交會模型和三維交會模型。第6章主要介紹利用經(jīng)典控制理論得到的比例導引規(guī)律修正形式。具體方法是利用前饋/反饋控制信號使導彈真實加速度趨近比例導引規(guī)律產生的指令加速度,同時驗證了這些制導規(guī)律針對高機動目標的效率。第7章是導彈制導系統(tǒng)在不同類型噪聲影響下的性能分析,其中包括比例制導系統(tǒng)分析的解析表達式以及計算方法。第8章主要對固定翼無人機的制導規(guī)律進行了詳細描述。固定翼無人機的動力學特性與導彈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無人機代表了航空航天工業(yè)發(fā)展#快、#活躍的分支。無人機編隊的迅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也不斷給它們的設計者提出新的問題。由于固定翼無人機的自動導引飛行在很多方面與巡航導彈是類似的,因此它們的制導系統(tǒng)也可以按與現(xiàn)有巡航導彈類似的方式進行設計。然而,由于無人機是在高危環(huán)境下使用,感知并規(guī)避障礙(天然的或人為設置的)的能力以及重建飛行航路能力都是無人機應具備的重要特征,對應的算法也應嵌入它們的制導與控制系統(tǒng)中。無人機制導與導彈制導是不同的,它的制導目標千差萬別,這取決于無人機的具體應用領域。本章則考慮固定翼無人機一般制導問題,并將得到的制導規(guī)律的計算方法在3種應用情形中進行測試:監(jiān)視、空中加油和無人機群的運動控制。第9章主要介紹了能夠對制導規(guī)律性能進行有效分析以及對不同制導規(guī)律進行比較分析的仿真模型,特別是制導控制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的模塊(自動駕駛儀、導引頭、執(zhí)行機構和濾波器)。第10章主要討論了制導與控制規(guī)律的一體化設計問題,這主要是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飛行器系統(tǒng)一體化設計需求。第11章主要介紹如何將上述制導規(guī)律應用于裝備下一代攔截彈的助推段攔截系統(tǒng)中。其中特別討論了由無人機ping臺發(fā)射的機載攔截彈,闡述了確定**制導規(guī)律的具體特征和各類方法。#后,在第12章給出了用于測試導彈制導規(guī)律的計算程序,主要面向對新理論方法持懷疑態(tài)度的工程師。為制導與控制領域學者和工程師的授課經(jīng)歷使作者相信,任何的理論課程都應附帶詳細的實際示例。
第1章 導彈制導基本原理
1.1 引言
1.2 制導過程
1.3 導彈制導
1.4 運動方程
1.5 視線
1.6 縱向運動和橫向運動
參考文獻
第2章 ping行導引法
2.1 引言
2.2 ping面比例導引
2.3 三維比例導引
2.4 增廣比例導引
2.5 比例導引作為控制問題的處理
2.6 增廣比例導引作為控制問題的處理
2.7 #優(yōu)比例導引
參考文獻
第3章 導彈比例導引系統(tǒng)時域分析
3.1 引言
3.2 不考慮系統(tǒng)慣性的比例導引系統(tǒng)
3.3 伴隨方法
參考文獻
第4章 導彈比例導引系統(tǒng)頻域分析
4.1 引言
4.2 廣義模型的伴隨方法
4.3 頻域分析
4.4 穩(wěn)態(tài)脫靶量分析
4.5 擺動式機動分析
4.6 示例
4.7 頻率分析與脫靶量階躍響應
4.8 有界輸入一有界輸出穩(wěn)定性
4.9 廣義導彈制導系統(tǒng)模型的頻率響應
參考文獻
第5章 實現(xiàn)ping行導引的制導規(guī)律時域設計方法
5.1 引言
5.2 制導校正控制
5.3 基于Lyapunov方法的控制律設計
5.4 Bellman-Lyapunov方法:#優(yōu)制導參數(shù)
5.4.1 非機動目標的#優(yōu)制導問題
5.4.2 #優(yōu)擴展制導律
5.5 修正線性ping面交會模型
5.6 一般ping面模型
5.7 三維交會模型
5.8 廣義制導律
5.9 示例
參考文獻
第6章 實現(xiàn)ping行導引的制導律頻域設計方法
6.1 引言
6.2 新古典導彈制導規(guī)律
6.3 偽經(jīng)典導彈制導規(guī)律
6.4 示例
6.4.1 ping面交會模型
6.4.2 多維交會模型
參考文獻
第7章 隨機輸入條件下的制導規(guī)律性能分析
7.1 引言
7.2 隨機過程簡述
7.3 目標隨機機動
7.4 噪聲對脫靶量影響分析
7.5 目標隨機機動對脫靶量的影響分析
7.6 計算方面
7.7 示例
7.8 濾波
參考文獻
第8章 固定翼無人機制導
8.1 引言
8.2 基本制導律和視覺導航
8.3 固定翼無人機的廣義制導律
8.3.1 航路點制導問題
8.3.2 交會問題
8.3.3 條件交會問題
8.4 無人機集群制導
8.5 避障算法
參考文獻
第9章 制導律性能測試
9.1 引言
9.2 導彈和固定翼UAV上的作用力
9.3 導彈和固定翼UAV動力學
9.4 參考坐標系及轉換
9.5 自動駕駛儀和執(zhí)行機構模型
9.5.1 俯仰自動駕駛儀設計模型
9.5.2 偏航自動駕駛儀設計模型
9.5.3 滾動自動駕駛儀設計模型
9.5.4 執(zhí)行機構
9.6 導彈導引頭
9.7 濾波和估計
9.8 Kappa制導
9.9 Lambert制導
9.10 仿真模型
9.10.1 6-DOF仿真模型
9.10.2 3-DOF仿真模型
參考文獻
第10章 導彈一體化設計
10.1 引言
10.2 一體化導彈制導與控制模型
10.3 控制律綜合設計
10.3.1 標準泛函#小化
10.3.2 特殊泛函#小化
10.4 合成與分解
參考文獻
第11章 新一代國家導彈防御攔截系統(tǒng)
11.1 引言
11.2 助推段防御攔截器
11.3 導彈模型開發(fā)和制導律參數(shù)選擇
11.4 末段需求和制導律效率對比分析
11.4.1 ping面模型
11.4.2 3-DOF模型:名義彈道
11.4.3 3-DOF模型:目標階躍和擺動式機動
11.5 用于助推段的先進制導律
11.5.1 攔截彈模型
11.5.2 仿真結果:非機動目標
11.5.3 仿真結果:成型項的影響
11.6 具有軸向控制能力攔截彈的性能
11.6.1 攔截器軸向控制
11.6.2 攔截彈軸向控制
11.7 Lambert制導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
第12章 導彈制導軟件
12.1 引言
12.2 頻域方法軟件
12.3 時域分析方法軟件
參考文獻
附錄A
A.1 Lyapunov方法
A.2 Bellman-Lvapunov方法
參考文獻
附錄B
B.1 拉普拉斯變換
B.2 定理證明
參考文獻
附錄C
C.1 空氣動力回歸模型
參考文獻
附錄D
D.1 龍格-庫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