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北大著名學者夏曉虹所著,以懷人與記述北大求學生活為主,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文章是未曾收錄過的新作,包括《我的高考記憶》《北大緣》《我們的大學時代》《以學為樂,以史為志》《我眼中的“性靈派”學者》《從西南聯大走出的學者》《在學術中得到快樂與永生》《從學者到畫家》《崔大夫的上海品味》《尋夢者的漂泊之歌》《失去的是最珍貴的》《詩人的夢想》等。本書的文風質樸大氣,書卷氣息濃郁,具有“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特色,而且主題積極,內容健康,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化隨筆集。
本書是北大著名學者夏曉虹的文學隨筆集,由在學和懷人兩類文字組成,主要分為四輯:學緣篇、師長篇、友人篇、親人篇,體現了作者通過對自己以前的經歷的回憶,表達對自己能考進北大感到慶幸,對親友師長的感恩。
在本人已出版的著作中
,此書與我的生命歷程關系
最密切。所收各文雖然分為
四輯,實則由在學與懷人兩
類文字組成。
第一輯“學緣篇”,匯集
了目前為止我所寫的有關北
大的記憶。人生會有若干重
要的節(jié)點,對我而言,最重
要的就是入讀北大。后來的
留校任教,以及至今仍未放
手的學術研究,都是在這一
延長線上。本輯各篇即圍繞
在北大的讀書生活展開。
幸運的是,我屬于恢復
高考后第一批進入大學的考
生。雖然1978年春才入校
,編列卻在七七級。而我的
回憶也從1977年底的高考
開始。第一篇《我的高考記
憶》本是應《傳記文學》之
約,為“紀念恢復高考四十
周年”專輯而作。不過,我
被北大錄取并不順利,擴大
招生后,方得以作為走讀生
入校。1998年北大百年校
慶時,我將這段特殊的經歷
寫成《我的走讀生活》,收
入了當年學校編輯、出版的
紀念文集《青春的北大》。
2018年迎來一百二十周年
校慶時,回應《刻在靈魂深
處——80年代之北大記憶》
的邀稿,我提供了《北大參
賽記》。此文是從個人參與
的兩次競技,略見北大日常
的體育活動。
而在留學生樓陪住,可
以算是我在北大讀本科時最
特別的經驗?偣菜哪甑拇
學歲月,我在留學生樓倒住
了兩年多,這段生活對我之
重要由此可見。陪住讓我對
外部世界的物質文明與思想
觀念有了直接接觸,也正是
從留學生管理一隅,我看到
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
。本文的寫作緣起于鈴木將
久教授的會議邀請。2018
年11月,他在東京大學舉辦
“1980年代中國的校園文化”
報告會,我提交了此文,F
場宣讀時,在座有多位曾在
北大留學或訪學過的日本學
者,其中與我同期在留學生
樓住宿的,至少可以舉出尾
崎文昭(原東京大學教授)
與坂元弘子(原一橋大學教
授)二位。尤其是尾崎兄,
不但當場以他的觀感回應了
關于黑人留學生的話題,而
且在會后聚餐時,還認真糾
正了我誤記的細節(jié)。
另外,中國高校藏書最
豐的北大圖書館,乃是宿舍
樓和中文系之外,校內我出
入最多的場所。從本科開始
,直到退休五年后的今天,
我一直在頻繁使用其中的各
類資源。2012年館慶一百
一十周年之際,我以《享受
**厚的待遇》一文,表達
了我的衷心感謝。
本輯最后是三篇書序。
《北大緣》系為陳平原的《
北大精神及其他》所寫,我
有意用四位中文系老教授的
逸事,呼應其探求“故事背
后的精神”的一貫努力。現
居加拿大的大學與研究生同
學王景琳兄新近完成了《燕
園師恩錄》一書,他的筆墨
集注在恩師,我為該書所作
《我們的大學時代》,更多
講述的卻是同學情誼。復旦
大學出版社自2010年起,
為20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
學者集中推出了“三十年集”
系列叢書,我有幸加入其中
;飲水思源,選集既名為《
燕園學文錄》,自序單獨發(fā)
表時,亦冠以《從北大出發(fā)
》之題。
除以上所述第一輯關乎
我的北大經歷,本書余外三
輯均可歸入懷人一類。承上
而來的第二輯為“師長篇”,
其中占據三文的是我的研究
生導師季鎮(zhèn)淮先生,我對他
實有最多的懷念。在此之外
,我還為他的兩本著作《來
之文錄》與《司馬遷》寫過
序。受教于季先生,決定了
我此后的專業(yè)方向——以近
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為重心,
并且至今不改。以《杜甫評
傳》聞名的陳貽焮先生,則
是我在北大**熟悉的古代
文學老師,本科時代即已到
家中請教。而陳先生之富于
“童心”,在老教授中實屬罕
見,故令我印象最深,回憶
文章即以《我眼中的“性靈
派”學者》名篇。季鎮(zhèn)淮先
生之外,在古代文學教研室
給我們上過課的老師中,周
先慎老師與我交往最久,頻
次**。他以古典小說鑒賞
的精到、生動飲譽學界。在
他的直接影響下,本科與研
究生階段,我也追摹周老師
,寫過不少賞析文字。
……
最后一輯“親人篇”總共
六文,一半是為父親而作分
別寫于他的周年祭、三年祭
與六年祭。其中《尋夢者的
漂泊之歌》是對父親劉嵐山
生平的簡要敘說;《父親與
〈新民報〉》則記錄了他在
《新民報》,尤其是《晚刊
》(即今日之《新民晚報》
)的工作與作品發(fā)表,那是
父親創(chuàng)作才華勃發(fā)的時期;
《父親的“書碑”》又續(xù)寫他
到北京后,在人民文學出版
社的編輯生涯。第二篇文章
的寫作,是由于《新民晚報
》2006年發(fā)表了老詩人圣
野懷念父親的文章《想起了
劉嵐山》;而十年后的
2016年,該報又發(fā)表了資
深編輯張林嵐的《桅燈下的
留守者》,憶述了與父親的
相遇,重點仍落在1940年
代后期的新民報社。這兩篇
文章,邵燕祥先生都曾細心
地剪下來,寄給我。邵先生
是父親的老友,我與他卻緣
慳一面,如今已是人天相隔
,悲夫!最后一文是為人民
文學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編
印的紀念圖書《懷念集》,
由責編郭娟約稿而來。其實
,關于父親,已有四川詩人
木斧的《不醉劉嵐山》一文
,但尚無對其編輯業(yè)務的記
述,我的文章于是努力補缺
。
為父親寫下的那些文字
,最早也在其故去一年后。
懷念媽媽的《失去的是最珍
貴的》
夏曉虹,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為河南大學講座教授。先后赴日本、美國、德國、捷克、韓國、英國、馬來西亞、以色列、新加坡、法國以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地區(qū)從事研究工作與參加學術會議,并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1998)、日本東京大學(1999-2001)、香港嶺南大學(2009、2014)客座講學。主要關注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及社會文化。著有《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閱讀梁啟超》、《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以上三書增訂結集為三卷本《閱讀梁啟超》)、《晚清文人婦女觀》(日譯本名《纏足をほどいた女たち》)、《晩清女性與近代中國》、《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晚清白話文與啟蒙讀物》等。
輯一 學緣篇
我的高考記憶
我的走讀生活
北大參賽記
我所經歷的北大留學生樓陪住
享受最優(yōu)厚的待遇
北大緣
我們的大學時代
從北大起步
輯二 師長篇
以學為樂 以史為志
最后的遺憾
從西南聯大走出的學者
我眼中的“性靈派”學者
永遠的“老師”
“本家”夏志清先生
帶回中國的記憶
構筑中國近代音樂史的基石
輯三 友人篇
漢學界的“廣大教主”
在學術中得到快樂與永生
從學者到畫家
一位沉靜平實的學者
我的美國朋友柯珮娜
至柔至強謝秀麗
崔大夫的上海品味與“告別演出”
輯四 親人篇
尋夢者的漂泊之歌
父親與《新民報》
父親的“書碑”
失去的是最珍貴的
夏自強舅舅的“燕大情結”
詩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