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暢銷書《換個方法讀〈內經〉》(已故國醫(yī)大師朱良春親自作序推薦)的第三版,分為素問導讀和靈樞導讀上、下兩卷。全書新增《內經》原文和難點、疑點注釋,并按題解和核心解讀對中醫(yī)經典《內經》的經文進行了與時俱進的獨特解析和深入導讀,既深刻地剖析了中華文化對中醫(yī)的影響,又通俗地講述了中醫(yī)奠基之作《內經》博大精深的醫(yī)理及其超越時空的理論和實用價值。全書配有百余幀圖表,有助于對文義的理解。讀者通過本書將一步步接近《內經》、讀懂《內經》,并近距離地了解中醫(yī)、熱愛中醫(yī),非常適合初學中醫(yī)者及中醫(yī)愛好者賞析。
★名家推薦:本書由我國著名中醫(yī)學家、國醫(yī)大師朱良春生前作序推薦,指出本書以大量歷史文獻來闡述《內經》,對淵深古樸的經文進行分析論證……我認為其所寫內容已超過古今之注釋為我們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拉近了《內經》與現(xiàn)代青年中醫(yī)的距離……讓我們可以順利地接受《內經》的精髓。我希望凡是關心中華文化,愛護中醫(yī)的人士都能利用時間來閱讀這本好書。我國著名文化學者閻純德也親筆作序推薦,指出本書的寫作思路非常明確,這就是以源頭中華文化論中醫(yī)文化,以中國哲學論《內經》找回真正的中華文化,就能提出別人提不出的新問題,解答別人不能解答的新問題……這是劉明武的信心,也是當今中國人應該具有的信心。
★全本典藏:本書涵蓋《黃帝內經》權威版本原文、難點疑點注釋和作者精心解讀三大部分,是全方位呈現(xiàn)《黃帝內經》全貌的家庭藏書。上、下兩卷分別采用吸塑鎖線裝訂,便于讀者平攤閱讀研習經典;函套精裝工藝、封面和環(huán)襯珠光特種用紙、80克象牙白正文用紙盡顯高檔奢華氣質,可供家庭書架珍藏;全書180余萬字1800余面定價低至298.00元,彰顯傳播經典服務大眾之出版誠意。
學好《內經》,道不遠人
朱良春序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xiàn)存較早的一部醫(yī)籍,被稱為中醫(yī)四大經典之首,與《伏羲八卦》《神農本草經》并列為上古三墳,是集中醫(yī)基礎理論預防、養(yǎng)生、診斷、治療于一體的奠基之作,由數(shù)代先賢集體撰述。其成書之早(約在戰(zhàn)國時期),內容之博(廣泛汲取當時的哲學、天文、地理、歷法、數(shù)學、季候、養(yǎng)生等學),在世界醫(yī)學史上是的,因此后人尊為醫(yī)家之宗!秲冉洝酚伞端貑枴贰鹅`樞》兩部分組成,《素問》側重于解剖生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辨證、治療、預防、養(yǎng)生以及人與自然、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的闡述與應用;《靈樞》除對《素問》內容有所補充外,尤詳于經絡、針灸,所以又稱為針經,均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列為之書。由于文辭古奧,義理精深,為闡釋其義,歷代注疏者不下百數(shù)十家之多,但悉為以經解經,其中雖多精辟之論,剖析之言,基于現(xiàn)代青年,古漢語基礎較薄弱,仍難以理解,懼于閱讀原著,這是阻礙中醫(yī)學術完整繼承、弘揚發(fā)展的瓶頸。如何解決,是關鍵性的問題,途徑是多樣的,但根本的是如何幫助青年中醫(yī)消除畏難情緒,輕松地接受《內經》,讀懂、讀通《內經》,從中吸取教益與智慧,從而聯(lián)系臨床實際,加以運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弘揚中醫(yī)學術,為民造福,這將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有識之士,翹首企盼。
劉明武同志是一位地質工程師,業(yè)余之暇,專心鉆研中華傳統(tǒng)文化,默默耕耘,十有余載,頗多創(chuàng)獲,誠如《中國文化研究》雜志閻純德主編所言:他的文章新意撲面,讀之如沐春風,其文既給人以文化自信,又催人責無旁貸地勇敢承擔。他不僅廣泛涉獵三墳五典、諸子百家,還認真地精讀《內經》,并認為《內經》并不是純粹的醫(yī)術,而是道與術的結合體。道是中華文化的終極之理,所以必須以道論醫(yī),即從哲學、從文化的角度去解讀《內經》。
道是《內經》的立論基礎,以道論醫(yī),貫穿于《內經》的始終。道是論證問題、判斷問題的終極坐標,只有以道論醫(yī),才能讀懂、讀通《內經》,從而才能領會其精義,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有鑒于此,他受熱心中醫(yī)藥出版工作的張碧金總編輯之邀,而有《換個方法讀〈內經〉》的創(chuàng)作。碧金總編輯與愚交往多年,相知有素,她囑我看一下書稿,并寫篇序言,因得先睹為快。
展誦書稿,我深深地為明武同志熱愛中華文化、熱愛中醫(yī)的深情所打動。一個業(yè)外的地質工程師,能在業(yè)余時間,讀這么多中外典籍,并能融會貫通,來闡釋《內經》的經文,可謂博覽古今,窮幽極微,新意雋逸,引人入勝。他指出:在《內經》中可以看到道家的哲理與論斷,也可以看到儒家的哲理與論斷,文化與醫(yī)術不分家,這是中醫(yī)的特色,也是中醫(yī)能跨越時間、跨越空間的秘密。許嘉璐副委員長說得好:中醫(yī)的命運是由傳統(tǒng)文化的命運決定的。所以作者強調元典智慧是中華文化之根,也只有探索與接近元典智慧,才能復興中華文化,中醫(yī)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復興。在這方面,明武同志以大量歷史文獻來闡述《內經》,對淵深古樸的經文進行分析論證,頗多精妙新論,解惑之言,我認為其眾多內容已超過古今之注釋。
例如,《內經》認為歷法、運氣是醫(yī)者應知、應會的兩項基本功,不知歷法、運氣難以成為上工。因為五運六氣關系著陰往陽來、寒來暑往、真氣邪氣的交替、人體的安康;利用天干預測歲運、主運,利用地支預測主氣、客氣,再利用主客加臨預測疾病,這是中醫(yī)學的一大瑰寶所在,作為中醫(yī)理當應知應會。但運氣學說復雜而難以掌握運用,醫(yī)者恒視為畏途,多置而略之,實屬遺憾。今明武同志以簡明的規(guī)律,流暢的文句,闡述天文、歷法的運算,使人一看就懂,一懂就能用,能輕松地接受,同時他明確指出:天文在變化,運氣在發(fā)展,古今天文并不一樣,不能恪守原著中的運氣學。運氣學的具體內容必須隨著天文的變化而發(fā)展,要振興中醫(yī)必須重新理清天文與運氣之間新的對應關系,必須重新理清氣候與物候、疾病之間新的對應關系。我們必須謹候氣宜,無失病機。他還語重心長地寄望于后學:氣可以定性、定量,七篇大論中出現(xiàn)了幾十個運氣的新名詞,這些名詞的出現(xiàn),是為定性、定量服務的。天符、歲會、司天、在泉……這些名詞都是為氣之定性服務的。氣之定性,先賢已作出了貢獻,氣之定量,需要子孫們的繼續(xù)努力。因此,我們既要善于繼承,更要順應時代,不斷補充、創(chuàng)新,走在歷史的前面,這是我們這代人應該努力完成的。
《內經》中許多奧義、名詞、術語,作者不是原文 注釋 譯文的依文解字的詮釋,而是既植根于元典文化,以道論之,又廣征博引,用生動的語匯,鮮明活潑的筆調來闡述經文內涵,為我們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拉近了《內經》與現(xiàn)代青年中醫(yī)的距離,消除了古代與現(xiàn)代的隔閡,讓我們可以順利地接受《內經》的精髓。這本書是作者用熾熱的激情和沸騰的心血撰寫的精心之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振興中醫(yī)學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執(zhí)著摯愛中華文化、中醫(yī)文化的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一個工程師,能對中醫(yī)文化如此癡迷,我們中醫(yī)院校的莘莘學子有什么理由不熱愛中醫(yī)?!一個業(yè)外之人都能讀懂、讀通《內經》,我們中醫(yī)院校專攻中醫(yī)的后生又何懼之有?!古語云:道不遠人。只要我們認真學,用心悟,《內經》是一定可以讀懂、讀通,為我所用的。
我希望凡是關心中華文化,愛護中醫(yī)的人士都能利用時間來閱讀這本好書,可先翻閱閻德純先生的序言和作者的代緒論及后記,就能讓你對本書有一個總的了解,激發(fā)你對其精湛的內容,加以飽覽欣賞,使你愛不釋手,如飲瓊漿,沁人心脾,獲得新的啟迪與感悟,使你責無旁貸地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
明武同志在后記的末段還懇切地說:希望讀者能夠和我一起思考這樣三個問題:沒有中華文化,還會有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嗎?沒有中醫(yī)文化,中華民族會走過五千年嗎?祖先曾經創(chuàng)造出領先于世界的輝煌,我創(chuàng)造的成果是什么呢?這三個問題問得好,能使我們頭腦清醒,進行反思,振奮精神,切實地傳承中醫(yī)藥文化,推動中醫(yī)藥的事業(yè)發(fā)展,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讓我們老、中、青三代人團結起來,開創(chuàng)中醫(yī)藥復興的新紀元,是為序。
九一叟朱良春于南通
二○○七年九月
劉明武,地質工程師,我國著名文化學者,近10年來以其深厚的國學基礎與獨特視野,將地質學中有其礦必有其因見其礦必求其因的思路與方法引入文化研究,將自然科學研究所必須的定量化、標準化引入文化研究,追溯出了中華文化、中醫(yī)文化的源頭在于本身就是嚴密數(shù)理體系的太陽歷。曾在《中國文化研究》《漢學研究》《中國中醫(yī)基礎雜志》等報刊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在《中華讀書報》發(fā)表的《讀書讀出的幾個困惑》被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等數(shù)十家網站所轉載,《南方日報》兩篇報道《不懂天文歷法讀不懂中華文化》《人類還會敬畏太陽嗎》被海內外數(shù)十家網站所轉載,所撰《太陽與中醫(yī)》曾位列當當網醫(yī)學圖書暢銷榜前十名。
上 卷
目 錄
上古天真論篇 /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
陰陽別論篇第七 /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
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
熱論篇第三十一 /
刺熱篇第三十二 /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
瘧論篇第三十五 /
刺瘧篇第三十六 /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
咳論篇第三十八 /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
腹中論篇第四十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風論篇第四十二 /
痹論篇第四十三 /
痿論篇第四十四 /
厥論篇第四十五 /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
脈解篇第四十九 /
刺要論篇第五十 /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
針解篇第五十四 /
長刺節(jié)論篇第五十五 /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
骨空論篇第六十 /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
后記 /
附錄天文歷法與中醫(yī)文化/
下 卷
目 錄
九針十二原法天 /
本輸?shù)诙ǖ?/
小針解第三法人 /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法時 /
根結第五法音 /
壽夭剛柔第六法律 /
官針第七法星 /
本神第八法風 /
終始第九法野 /
經脈第十 /
經別第十一 /
經水第十二 /
經筋第十三 /
骨度第十四 /
五十營第十五 /
營氣第十六 /
脈度第十七 /
營衛(wèi)生會第十八 /
四時氣第十九 /
五邪第二十 /
寒熱病第二十一 /
癲狂第二十二 /
熱病第二十三 /
厥病第二十四 /
病本第二十五 /
雜病第二十六 /
周痹第二十七 /
口問第二十八 /
師傳第二十九 /
決氣第三十 /
腸胃第三十一 /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
海論第三十三 /
五亂第三十四 /
脹論第三十五 /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
血絡論第三十九 /
陰陽清濁第四十 /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
病傳第四十二 /
淫邪發(fā)夢第四十三 /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
外揣第四十五 /
五變第四十六 /
本藏第四十七 /
禁服第四十八 /
五色第四十九 /
論勇第五十 /
背腧第五十一 /
衛(wèi)氣第五十二 /
論痛第五十三 /
天年第五十四 /
逆順第五十五 /
五味第五十六 /
水脹第五十七 /
賊風第五十八 /
衛(wèi)氣失常第五十九 /
玉版第六十 /
五禁第六十一 /
動輸?shù)诹?/
五味論第六十三 /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行針第六十七 /
上膈第六十八 /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
寒熱第七十 /
邪客第七十一 /
通天第七十二 /
官能第七十三 /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
刺節(jié)真邪第七十五 /
衛(wèi)氣行第七十六 /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
九針論第七十八 /
歲露論第七十九 /
大惑論第八十 /
癰疽第八十一 /
天文·天道·中醫(yī)代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