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籍福建廈門,1935年1月出生于泰國曼谷。父母都是中國人,父親是買辦(經(jīng)紀人),家境本來還不錯。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表聞址化測列,父親遭人暗算,家里失去了經(jīng)濟支柱,母親艱難地撫育我們姐弟二人。我在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才有機入當?shù)氐娜A文學校讀書。但由于泰國排華,華文學校半天學中文、半天學英文。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更加激發(fā)了我學文化的愿望。我自小生長在國外,目睹華僑像漂泊在外、無家可歸的孤兒,沒有人格尊嚴,受盡欺凌。家境富有的華僑,為了保其財產(chǎn)地位而加入泰國國籍;貧窮的華僑小商販遵紀守法而求生存,但經(jīng)常受排擠、打擊。比如,他們曾因提價十士。ㄒ唤牵┒惶﹪(qū)逐出境。新中國成立初期,泰國的排華政策變本加厲,隨意把華僑每年交納的“隨身證”(代表華僑身份的證件)印花稅從20銖一下子提高到了400銖,漲了20倍。這加重了華僑的經(jīng)濟壓力和負擔。雖曾代表提出嚴正抗議,但由于我們剛建國不久,國力不強,泰國不于埋咪。華僑卻因此感受到了新中國的不同,感受到了祖國的溫暖和關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國外華僑尤其是年輕一代受到極大鼓舞,熱切渴望回國求學和參加祖國建設。50年代回國求學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華僑青年像潮水一樣涌向東南沿海和首都北京?姑涝瘧(zhàn)爭爆發(fā)后,我們這些步思想影響的華僑青年,了解到所謂聯(lián)合國出兵干預朝鮮戰(zhàn)爭,實際上是美國在背后操縱的,美帝國主義企圖侵略中國從而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對此,我們義憤填膺。雖然身在海外,但祖國人民的抗美援朝運動激勵著我們積極投入到轟轟烈烈的中,我們發(fā)傳單、宣傳、演講,勸導人們不要使用美國貨。祖國的一切吸引著我,我渴望投入祖國的懷抱之中,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1953年12月我了。先到了汕頭、廣州,后又到了北京入北京華僑補學后到上海第三女子中學學當時以小學的文化程度直接跳到初中三年級,并且一直擔任班干部,后以成績畢業(yè)。
求學期間,我羽毛球打得不錯。后來參加了華東競技指導科的培訓,技術得到一步的提高。我曾經(jīng)代表上海隊與來訪的印尼行比賽。1956年,我代表上海參加全國十城市羽毛球錦標賽,獲得女子雙打、單打第六名,1957年獲全國十城市羽毛球錦標賽女子雙打亞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