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賣點
1.對錢三強的科技思想做了系統(tǒng)、全面的梳理與介紹。全書內容涉及錢三強在我國兩彈研制中的功績、科學家精神、科技創(chuàng)新思想、科技人才思想、識才愛才藝術、科學普及思想、科技價值觀、治學風格等,是一部翔實生動的愛國科學家思想傳記。
2.材料豐富,史料扎實。征引大量錢三強的個人論述、同時代人對錢三強的回憶與以往研究錢三強的學術成果,書中所論皆言必有據。
3.兼具學術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價值,可讀性強。本書在介紹錢三強科學成就的同時,介紹了量子力學的發(fā)現(xiàn)、玻爾和海森堡等大科學家的故事,以及我國兩彈研制中的故事,讀來生動有趣又能增進新知和培養(yǎng)科學精神。
編輯推薦
錢三強院士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在《黨中央批準發(fā)布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中,兩彈一星精神赫然在列。在錢三強逝世三十周年之際,這位昔日叱咤風云的科技帥才,似乎已逐漸淡出公眾視野,但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位為民族自立與科技進步做出重大貢獻的一代科技泰斗。相信此書的出版必能激勵廣大讀者重溫先輩的光輝事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飽滿的精神投入新時代偉大祖國的建設。
大國科技帥才:需要怎樣的境界(代序)
朱亞宗
王國維膾炙人口的治學三境界說,以優(yōu)美的古典詞語,清晰的治學時序,百年來激勵了無數(shù)的治學者,并傾倒了更多的欣賞者。然而,王國維的治學概念,限于成果產出期,所指治學者,也是成熟老到的學者。所述治學是訓練有素、才華卓越的治學高手臨門一腳前后的功夫與驚喜。筆者以為,治學群體中人才各別,并非都已具備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能力和眼光,許多較年輕的學者,或處于訓練積累階段,或處于登峰沖頂?shù)臏蕚潆A段,他們面臨的問題還包含基本訓練與素質健全等成長中的問題,因此全面論述治學境界應同時針對成長中的治學者與老到成熟的治學者。此外,王國維的三境界說,局限于治學過程的唯象性描述,而缺乏深層的解釋性分析。有鑒于此,本文嘗試提出更寬廣的治學四境界說,這堪稱大國科技帥才的四塊基石,也是煉成科技帥才的必由之路。
一、讀書人
一個人直接的讀書經驗,如觀察、實驗或社會體驗,會對其治學產生潛在的深刻影響,構成其治學的深沉的隱性的基底。這種因人而異,極具個體性的隱性影響,與治學的關系極其復雜,往往難以捉摸。而作為間接經驗的讀書(含電子、網絡等讀物),卻要有章可循得多,因此本文即以讀書作為治學顯性路徑的起點。無論理科與文科,有幸的開拓創(chuàng)新者,幾乎都從早年優(yōu)秀的讀書人成長起來。
愛因斯坦一生文理兼擅,不僅是頭頂光輝的科學巨星,而且具有歷史穿透力的深刻文化見解,這與早年自覺入迷的深廣閱讀奠定的基礎有關。中學時代,愛因斯坦父母為他提前購置了課本,以方便他在暑假自學。他不僅學習了書中的證明,而且還嘗試自行證明新的理論。他忘記了游戲,也忘記了玩件……他潛心求解,一坐就是好幾天,找不到答案絕不罷休。而一位比愛因斯坦大11歲的大學生塔爾梅帶給他一部《自然科學大眾叢書》,愛因斯坦回憶說,自己目不轉睛一口氣讀完了這套包含21本小書的叢書。塔爾梅還送了一本幾何學教科書,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嚴密邏輯,激起了少年愛因斯坦的激情與敬畏,幾個月的光景,愛因斯坦閱讀、鉆研并做完了書上的證明與練習。后來,這位大學生又推薦了哲學家康德,那時他還是個13歲的孩子,但是連普通人都看不懂的康德著作,他似乎都能理解。為進入蘇黎世聯(lián)邦工學院,愛因斯坦購買了三大卷高等物理教科書,甚至在喧鬧的人群中,他也能獨自坐到沙發(fā)上,拿出筆和紙,……專注地思考一個問題。周圍的喧嘩與其說干擾了他,不如說激勵了他。
愛因斯坦不僅在閱讀上早慧,而且讀書學習有方。一是寫筆記,讀高等物理教科書時,在書頁邊緣密密麻麻寫下了自己的各種想法,而且能將心得筆記整理成文。16歲夏天,尚是中學生的愛因斯坦已經寫出題為《磁場中的以太狀態(tài)研究》的文章,是為教科書與科普雜志科學動態(tài)的綜述性文章,雖然稚嫩,卻顯示出砥心礪志于科學的精神。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蘇黎世聯(lián)邦工學院讀書時,已富于深刻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肯定資深物理教授韋伯的講授技巧的高超而嫻熟,另一方面又敏銳地覺察其過分專注于物理學的歷史基礎,而不注重當下的前沿,在學習結束的時候,我們對物理學的過去一清二楚,而對他的現(xiàn)在和未來卻一無所知。大學畢業(yè)后僅僅5年,愛因斯坦即創(chuàng)造了科學史上的奇跡,登上物理學的最高峰。可以說,早年精彩的讀書生涯,為看似一舉獨創(chuàng)相對論的奇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文大師錢鍾書早年博覽群書的故事更有傳奇色彩。商務印書館發(fā)行的那兩小箱《林譯小說叢書》是我十一二歲時的大發(fā)現(xiàn),帶領我進了一個新天地,一個在《水滸》《西游記》《聊齋志異》以外另辟的世界。……接觸了林譯,我才知道西洋小說會那么迷人。我把林譯里哈葛德、迭更司、歐文、司各德、斯威佛特的作品反復不厭地閱覽。錢鍾書還曾橫掃中國兩個大學的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和藍田國立師范學院圖書館。錢鍾書到清華大學后的志愿是橫掃清華圖書館。據同班同學許振德回憶:圖書館借書之多,恐無能與錢兄相比者,課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另一同學饒余威回憶:錢鍾書終日博覽中西新舊書籍。最怪的是上課時從不帶筆記,只帶一本與課堂無關的閑書,一面聽講,一面看自己的書,但考試時總是第一。……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劃線和評語大都出自此君之手筆。
當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的同鄉(xiāng)族人錢穆先生也對錢鍾書的刻苦攻讀欣賞有加:鍾書亦在清華外文系任學生,而兼通中西文學,博及群書,宋以后集部殆無不過目。關于這一時期讀書方法及效果,錢鍾書自評說:親炙古人,不由師授。擇總別集有名家箋釋者討索之,……以注對質本文,若聽訟之兩造然;時復檢閱所引書,驗其是非;欲從而體察屬詞比事之慘淡經營,資吾操觚自運之助。漸悟宗派判分,體裁別異,甚且言語懸殊,封疆阻絕,而詩眼文心,往往莫逆暗契。連外籍教師教授的西洋文學概要與西洋小說兩門課涉及的所有小說,他也幾乎全部讀過,考試成績高人一等也就不足為奇。
抗戰(zhàn)時期,錢鍾書一度執(zhí)教于湖南中部藍田鎮(zhèn)的國立師范學院,學校用巨款典借了長沙南軒圖書館的全部藏書,又接納了山東大學和安徽大學的部分藏書。如此豐富的館藏,再加上自己從國外帶回的大量外語原著,使得錢鍾書每天大部分時間用于讀書,一邊閱讀,一邊做讀書筆記或寫作,經過一段時間,他幾乎把圖書館的書都瀏覽了一遍。
筆者讀書成績不過爾爾,但有一個體會是,早期可按內容分類閱讀,到一定程度,即能體會作者風格時,可盯住適合自己風格的大家,盡量讀其所有的著作,每見其新作問世,尤為欣喜,立即拜讀。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偏好與敏感性,凡讀適于自己特性或風格的著作,不僅心情愉悅,效率也更高。這種情形,不僅適于文科著作的閱讀,也適用于理科,楊振寧先生曾多次論及自然科學研究中的風格,說自己喜歡愛因斯坦、狄拉克與費米的風格,而不易欣賞海森伯的風格,楊振寧不僅從科學著作的閱讀中,也從直接交流中獲得這樣的印象。
在流行網絡閱讀的今天,值得反省的一個問題是,在如此便利快捷的閱讀條件下,何以未見有陳寅恪、錢鍾書、華羅庚、錢三強這樣博學多才而有創(chuàng)造力的大家產生?可見他們豐富的讀書經驗,絕非掌握網絡閱讀方式就可輕易獲得。傳統(tǒng)學術大師讀書的功力、方法,以及個體性的訣竅,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的精髓之一,今日的讀書人不能不留心與學習。
二、活字典
作為治學的基礎與準備,讀書要達到的目的是記憶與理解,其中記憶更為基本而不可或缺。有悠久文化傳統(tǒng)、人才輩出的中國為此創(chuàng)造了許多讀書方法。背、誦、抄,即是最重要的方法。楊振寧回憶道:自己四歲開始識字,五歲多時能識三千字,并能背誦兒童啟蒙讀物《龍文鞭影》一書。但當父親楊武之問書上講的什么意思時,我完全不能解釋。但是,這樣的記誦功夫與后來的理解、思考有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蘇東坡十一歲時,進入中等學校,認真準備科舉考試,……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發(fā)奮努力的學生則把歷史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背書時不僅注重文章的內容,知識,連文字措辭也不可忽略,因為作文章用的詞匯就是從此學來的。……這種背誦記憶實在是艱難而費力的苦事。傳統(tǒng)的老辦法則是要學生背一整本書,書未加標點,要學生予以標點,用以測驗學生是否徹底了解。最努力苦讀的學生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東坡讀書時也是用這種方法。……這種讀書方法,自有其優(yōu)點。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后,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絕非僅僅閱讀多次所能比。這樣用功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擬圣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茫無頭緒,就如同現(xiàn)代律師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書之時,他正好可以練習書法。
有上述童子功與基本功的蘇軾,其文史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與自信心,千年以來,罕有其匹: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在中國古代文化方面有相似訓練的當代錢鍾書,凡讀之書,他幾乎過目不忘,尤其是集部之書更為精通,一些著名文學家的詩文別集不用說,甚至一些不入流的和無多大名氣的作家的詩文集、小說、筆記和日記,你只要考問他,他都能基本不差地復述下來,有許多是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然而,他并不滿足于這種記問之學,對每個問題又都能窮源溯流、旁征博引,一一指陳得失,如數(shù)家珍。
人們驚嘆毛澤東的詩詞創(chuàng)作,也知功夫在詩外,非凡的人生為詩歌創(chuàng)造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但是,毛澤東的詩詞創(chuàng)造也植根于傳統(tǒng)的讀書功夫,毛澤東可說是其喜愛的詩詞作家的活字典。1975年5月29日,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蘆荻來到患白內障的毛澤東身邊,為其讀書。82歲的毛澤東吟誦了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用最后一句詩優(yōu)雅地說出了蘆荻的名字。20世紀70年代還有一位給毛澤東治眼病的大夫叫唐由之,毛澤東第一次見到他問過姓名后,立即背誦出魯迅《悼楊銓》,……并用鉛筆寫在紙上,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一開始唐大夫愣住了,后來才明白,他的名字包含在這首詩第二句的最后兩字中。
自然科學學者也不例外。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米,是罕見的兼擅理論與實驗的物理學大師,據一位指導過費米的前輩工程師回憶,1918年高中畢業(yè)時,費米已經讀過所有最著名的物理學著作。……當他讀過一本書以后,哪怕只讀一次,他就能完全弄懂,而且永遠不會忘記。例如,當他讀完狄尼寫的微積分教科書后還書給我的時候,我對他說可以一年以后再還我,……他的回答讓我頗為吃驚,他說謝謝,但我不需要它再放在我這兒了,我已經記住這本書的內容了。為形成某種永久性記憶,自然科學學者與人文社科學者有些不同,除了反復背誦或抄寫,還需深入理解其內在邏輯,如費米讀一本《投影幾何學》時,自己動手證明了書中所有的定理,還迅速地計算了書末附錄的所有問題(有200多個題),此外費米還有一個小本子,把他學過的物理知識系統(tǒng)地重新組織了一次,使它更有條理化。在羅馬和卡沃索,它在一個皮封面的小本子上寫下了許多筆記。……這件事是令人吃驚的:一個只在大學讀了一年的大學生能夠寫出小本上這么多內容,即使對于一個多年從事物理教學的老師,這小本子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費米雖是神童出身的天才物理學家,但也需要通過刻苦攻讀、消化、整理有關的物理知識,形成獨特的小本子大腦中物理學活字典的文字版本。
另一位自學成才的印度數(shù)學怪杰拉馬努金,也擁有一個獨特的數(shù)學活字典大腦。華羅庚與拉馬努金在劍橋大學都拜數(shù)學大師哈代為師,有一次哈代去看拉馬努金,見面時哈代說:我坐出租車來的,車號是1729。拉馬努金立即答道: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數(shù),它是能用兩種不同方式表示成兩個數(shù)立方之和的最小的數(shù)。楊振寧對此評論說:這個故事說明他們是極其優(yōu)秀的數(shù)論學家,因為他們經常思考著這些數(shù)。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演算這些加法,因此每個數(shù)都是他們的朋友,他們了解每個數(shù)的特性。因而拉馬努金了解1729這個數(shù)的特性。當然不僅僅是數(shù)論學家如此了解本領域的基礎知識,其他專家也是如此。有些人不想去熟悉一個學科的基礎(例如,熟悉了解數(shù)是數(shù)論的基礎),不想去熟悉前人已積累的知識,迫不及待地向前躍進,想一下迎戰(zhàn)最現(xiàn)代的問題。這樣是絕不會成功的。你要反復學習人們過去研究過的各種概念,當你把這些思想融會貫通之后,你會看到前人所沒有看到的東西。如果你還未熟悉前人的成就,要想跳到最前沿的水平,作出真正的貢獻是絕不可能的。
有條理地存儲在大腦中的專門性知識,可以稱為活字典,它遠不及百科全書門類齊全,信息量要小得多,與今日的互聯(lián)網知識庫相比,更顯得微小。但是,存于腦海中的活字典知識是有機組織的,可以隨時提取并作為創(chuàng)新思維原材料的活躍的知識,正如楊振寧所言,是創(chuàng)新道路上,看到前人所沒有看到的東西的基礎與路標。人們常常驚嘆陳寅恪、錢鍾書的基本功和知識量,即使有今日如此龐大、簡捷的互聯(lián)網相助,在知識的靈活運用與專業(yè)的創(chuàng)造性上,仍未見能與陳、錢匹敵者。筆者就讀復旦大學研究生時,就有功力深厚的老先生告之,讀研無他,做一萬張卡片而已。無奈3年時間很難做出一萬張卡片。
被譽為植物學電腦的吳征鎰院士,三十多歲時已做十萬張植物學卡片,1955年遴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時,有前輩植物學界據此贊道:選3個學部委員都夠,于是38歲的吳征鎰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之一,耄耋之年又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網絡普及以后,許多年輕學子已看不上老一輩文理科學者行之有效的學術訓練方法建立存儲于腦海中的專門化的活字典。而盲目依賴快速便捷的網絡知識搜索。有文章寫道:擁有獨一無二知識的人幾乎消失了,人們有想法,但不必再有厚度。校園里的活字典始終令人尊敬,卻看起來并非遙不可及。因為活字典的記憶并不比網速更快,同樣的詩篇也存在于網絡里;甚至當你希望找一個形容書多的成語,只需在瀏覽器里輸入這個與口語無異的要求,得到的結果不見得比學究少。如果僅為滿足某種求知欲,這樣的想法自然無可厚非,但若以治學為目標,則建立一個活字典腦海,與掌握網絡搜索方法相比,訓練難度不可同日而語,而治學價值也有天壤之別。
導言 錢三強科學與道德完美結合的典范
一、歷史性轉變中的主導科學家
二、不朽事功奠定的科技帥才地位
三、以身許國鑄就的強大精神動力
四、高尚品格貫穿的無瑕科學人生
第一章錢三強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研制中的功績
一、核科學皇族指導下的最優(yōu)秀者
二、中國原子能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和組織者
三、中國兩彈工程的組織者和協(xié)調者
四、小結
第二章 錢三強科學家精神初探
一、投身科學前沿的探索精神
二、獻身國家使命的擔當精神
三、舉薦杰出人才的伯樂精神
四、總結科技創(chuàng)新的反思精神
第三章 錢三強的科技創(chuàng)新思想
一、科技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從后進轉化為先進的關鍵
二、引進與獨創(chuàng)相結合是中國科技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三、培養(yǎng)和保護年輕人的創(chuàng)勁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有力保證
四、發(fā)揚學術民主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必要基礎
五、小結
第四章 錢三強的科技人才思想
一、人才是科學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關鍵因素
二、必須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培養(yǎng)科技人才
三、科技人才要紅專并進
四、選拔培養(yǎng)科技人才必須破除陳規(guī)舊習
五、拔尖人才是科技突破的關鍵力量
第五章 錢三強的識才愛才藝術
一、不拘一格的薦才眼光
二、熱情勵人的愛才情懷
三、顧全大局的用才藝術
第六章 錢三強的科學普及思想
一、科普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
二、支持和鼓勵科技工作者積極從事科普創(chuàng)作
三、科技工作者應樹立起科普創(chuàng)作的光榮感
四、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科普活動
第七章錢三強的系統(tǒng)科技價值觀
一、重視經驗性技術操作并自制設備
二、具有追求深層技術原理的自覺精神
三、從自然現(xiàn)象層次追溯到自然規(guī)律層次
四、自覺把哲學運用于科學研究
第八章錢三強的治學風格
一、戰(zhàn)略思維、預先謀劃
二、弱化個人、崇尚真理
三、獻身科學、淡泊名利
四、理論先行、實驗并重
五、重視交流、善于合作
六、學術民主、百家爭鳴
結語 繼承和弘揚錢三強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錢三強愛國主義精神的發(fā)展軌跡
二、錢三強愛國主義精神溯源
三、錢三強愛國主義精神的當代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