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學的要素》是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王一川教授的最新論著,是跨文化研究叢書 跨文化學導論中的一種,也是jy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跨文化學理論與方法論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書著力建構(gòu)跨文化學這樣一個以人文學科為主干的多學科交融領(lǐng)域,并致力于研究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中本文化與異文化之間的接觸過程及其規(guī)律。
作者認為,跨文化學的五個要素各有不同的內(nèi)涵:文尚(文化同尚),指跨文化過程中的文化共同性好尚預設(shè);文憂(文化異憂),指跨文化過程中的文化異質(zhì)性憂患情結(jié);文涵(文化間涵),指跨文化過程中的文化間性與文化涵濡過程;文生(文化更生),指跨文化過程中的本文化再生環(huán)節(jié);文集(文化集美),指跨文化過程中的多重文化美的集束格局。五要素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有各自的不同任務和功能,同時又是相互聯(lián)系和滲透的,形成相互聯(lián)動和相互共生關(guān)系。作者的理論探討富有新意和深意,切中當下全球化格局下的現(xiàn)實文化狀況,同時結(jié)合各種文化事相而有深入的展開討論,是一部理論價值很高的學術(shù)著作。
王一川,1959年生,四川樂山沐川人。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jy部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著有《意義的瞬間生成》《語言烏托邦》《修辭論美學》《張藝謀神話的終結(jié)》《中國現(xiàn)代性體驗的發(fā)生》《中國現(xiàn)代學引論》《文學理論》《文藝轉(zhuǎn)型論》《第二重文本》和《革命式改革》等。王以培:中國知名法語文學研究者、詩人。
導論 跨文化學學科及其要素| I
一、跨文化學的產(chǎn)生及其必要性 | 2
二、跨文化學的學科屬性、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I0
三、跨文化學的學科要素| 23
第一章 文尚|26
一、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共同性求索 | 27
二、文化及其共同性幻象 | 31
三、文尚的兩個層面 | 40
四、文尚的定律 44
五、中國藝術(shù)家的西方文尚 1 54
第二章 文憂|63
一、文憂及其模式 | 63
二、文憂的由來 | 67
三、文憂的定律 | 88
四、文憂的文本呈現(xiàn) | II7
第三章 文涵|123
一、文化間性 | 123
二、文化涵濡 | 139
三、文涵的層面 | 150
四、文涵的過程、方式和中心問題| 152
五、文涵的傳播渠道 | 161
六、文涵的藝術(shù)生成 | 167
第四章 文生|172
一、文化之生、死及更生 | 172
二、文生的現(xiàn)代方略 | 183
三、文生的標志 | 205
四、文生的呈現(xiàn)方式 | 211
第五章 文集|218
一、文化美之集束 | 218
二、文集之根源和層面| 221
三、文集的多條路徑 | 224
四、文集之展開 | 246
結(jié)語 多元自明人及美美異和| 251
一、多元自明人涵養(yǎng) | 252
二、歌德與個體成長 | 257
三、中國古今主體修養(yǎng) | 260
四、兩種多元自明人形象的對話 | 264
五、從美美與共說起 | 293
六、美美異和| 300
七、通向美美異和之路 | 304
余論 現(xiàn)代中國的雜糅半覺式典型
論話劇《活動變?nèi)诵巍分械娜宋镄蜗?| 309
一、舞臺中央與邊緣的對話 | 309
二、家族下跪儀式及其分隔意義 | 311
三、雜糅半覺式典型| 314
四、雜糅半覺式典型在現(xiàn)代中國|320
五、子一代反思及其意義 | 329
結(jié)語 | 335
后記|338
附 錄 跨文化研究叢書書目|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