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宋拓蜀石經
蜀石經,又稱廣政石經、石室十三經等,后蜀廣政元年(938年)開刻,至宋徽宗宣和年間刻成,是儒家經典十三經的著名石刻。其拓本彌足珍貴,明代以后逐漸散佚,至清乾隆年間唯《詩》《周禮》《三傳》殘本流傳于各家之手。民國初,劉體乾致力搜集,得《周禮》卷九、卷十、卷十二,《左傳》卷十五、卷二十,《公羊》卷二,《穀梁》卷六、卷八、卷九等殘卷,于民國十五年(1926)影印出版,成《蜀石經殘本》八冊。本書據劉體乾本為底本原色原大影印,并依《十三經》順序分為四輯、精裝八冊。第一輯《周禮殘本》上中下,第二輯《春秋左氏傳殘本》上中下,第三輯《春秋公羊傳殘本》,第四輯《春秋榖梁傳殘本》。另,書中有各家題跋、題簽、題首、觀款百余條,并有何維樸、金蓉鏡、林紓、吳昌碩等書畫名人的繪圖,為蜀石經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本書對當今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發(fā)掘儒家經典的現代價值,有不可忽視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