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公畹先生(1914-2004)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藏語比較語言學大師。邢先生早年就學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師從語言學泰斗李方桂先生;畢業(yè)后到南開大學邊疆人文研究室工作,并執(zhí)教于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后歷任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南開大學文學院終身教授,是南開中國語言學科的奠基人,在國際漢藏語學界有重要學術影響。邢先生以深厚的“小學”功底,通過使用古老豐富的漢語文獻,結合深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行語言田野調查的資料,潛心研究,在漢藏語比較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語言理論、語法學、音韻學等方面均有建樹。邢先生在語言學研究之外,還勤于筆耕,長于文學創(chuàng)作,早年曾發(fā)表一系列小說、散文,一生撰寫了大量日記,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套文集的出版是對邢公畹先生著作的首次全面整理。我們與文集編委會專家共同商議,對邢先生已發(fā)表過和未曾發(fā)表的論文、論著、文學作品、演講、訪談、日記等,進行了廣泛的搜集、整理和統(tǒng)一編排,形成目前9卷本的規(guī)模。文集是我們了解和認識邢先生的學術、文學成就及思想歷程的一手資料。邢先生曾說,治學的總目的在于探索宇宙間(包括人類社會)的各種規(guī)律,以便人們去利用,他不過是通過語言研究來進行這種探索罷了。對于邢先生這樣的大家,我們需要學習、研究的還有很多很多。
《邢公畹藝文集》以邢先生親自編選的《藝文小集》為基礎,家屬邢凱、邢沅及學界同人又搜集到不少邢先生早期發(fā)表的作品,許多是今人不曉的重要之作,形成這部內涵豐富又獨具特色的藝文集。
《邢公畹藝文集》共收錄文章29篇,含小說、散文、雜記、回憶錄、翻譯作品等,涉及了文學、歷史學、語言學、教育學等領域,貫穿了邢先生70余年的創(chuàng)作時光。由于文章的撰寫時間跨度較大,語言風格也留下了時代的印記,如“的”“得”“地”“底”的使用、異形詞、象聲詞、地名和外國人名的翻譯等,在編輯過程中,除同一篇文章內必要的字詞統(tǒng)一外,其他均保留原貌,未作改動。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由于在語言學領域的巨大成就,邢公畹的文學創(chuàng)作往往被遮掩,成為“月亮的另一面”。他的小說散文所表現(xiàn)出的文學天賦和超乎一般的獨特運思,值得進一步研究,隨著近年來他的一些小說散文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更證明了這一點。父親生前最后親手編輯的《藝文小集》正是一部這樣的文集,曾經天津師范大學吳云教授介紹,本來要在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xiàn)。時隔幾十年,得到南開大學文學院、歷史學院、南開大學出版社,特別是諸多關愛父親的領導和同人們的大力支持,這部書終于與大家見面了。
關于父親的小說,我的姑姑邢佩芳在她的回憶錄中曾說:哥哥上學時寫的文章,國文老師贊不絕口,稱頗有魯迅筆風。我以為這可能是溢美之詞吧。但燈下讀罷父親的小說《童時回憶》,頓覺驚詫,沒想到父親的“處女作”,下筆就竟然如此圓潤流暢,雋永深邃。通篇白描自然抒寫,真像《社戲》《祝!芬话。文字簡潔,沒有更多對白,人物性格卻栩栩如生,文中的人物無論父親、母親、祖母、二叔,或是尼姑、伙夫以及那些大兵,雖無強烈戲劇沖突,但一個個躍然紙上。更難能可貴的是,父親沒有刻意站在什么階級立場、用某種意識形態(tài)營造沖突,表達愛憎,甚至我們完全不知道那些軍隊是誰的兵,伙夫為何被砍頭,但那死的殘酷、麻木,那種社會生活環(huán)境對人性的桎梏,像粗糲的繩索,一步步扼緊讀者的喉嚨,令人窒息。
邢公畹教授(1914—2004)是我國有名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藏語言學界一代宗師。邢先生是南開語言學專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自西南聯(lián)大時期開始,之后60余年引領南開語言學專業(yè)成為國內漢藏語言學領域教學科研的重鎮(zhèn)。邢先生是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他畢生致力于學術,治學嚴謹,著作等身,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學術威望,是南開大學已故著名學者中最值得紀念的代表之一。
童時回憶
附文一 春天的下午
附文二 小紅姑娘
古堡
壺水曲
棺材匠
隨感
“文化失調”
論“看”
魯迅及其風格
朗誦與國文教學
挽歌的故事
“打”字的歷史
說“打噴嚏”的風俗
傀儡戲尋根
關于《阿葉哈毫姑娘的故事》
民間文學的遠古遞承性
周代民族語言的翻譯和調查
古典詩詞格律的基本原則
關于教育的故事
關于《方言文學》的補充意見
文藝家是民族共同語的促進者
附文三談方言問題
忘年之交其淡如水——楊石先先生與我
附文四楊校長家的小花園
抗戰(zhàn)時期的南開大學邊疆人文研究室——兼憶關心邊疆人文研究的幾位師友
《兒時》一文非魯迅所作考
歐化與大眾化——五月三日在南開大學文藝晚會中講
論今天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蘇聯(lián)的中國文學研究(譯文)
論《紅樓夢》(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