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導師拉姆·達斯(Ram Dass)曾經說過:“如果你認為自己有所開悟,就去和父母一起住上一周吧!蔽艺J為把“有所開悟”換成“自我同情”,這句話也同樣成立。如果你想要知道你是否愛自己,就去和父母一起住吧—不僅僅是去看望他們,而是要去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一生中的沖突和不幸都始于原生家庭。學會如何愛自己的家人,你就能學會如何愛自己,反之亦然。
但是與父母相處并不容易。不管你多大年紀,只要和他們待在一起,就會自動變回一個孩子,他們的孩子。如果你和父母的關系并不算融洽,那么在與他們相處的時候,過去的那些不愉快和痛苦的回憶就會涌上心頭。他們很可能會像以前那樣對待你。
你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的批評嗎?他們很可能會繼續(xù)因為同樣的事情批評你。你的父母是自戀的人嗎?他們很可能不會有什么改變。
除非我們改變自己,否則我們與父母的關系永遠不可能改變。
在這本書中,我希望你能夠成為那個率先做出改變的人。誰對誰錯并不重要。你可以愛自己,而不必等待父母或其他人來提供你所需要的愛和認可。父母永遠無法成為我們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一旦接受了這一事實,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輕松起來。這樣,我們將不再依賴父母而得到被愛的感覺。讓愛自己成為我們的責任,這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因為我們自己就是愛的源泉。
與西方人不同的一點是我們通常和父母住在一起,直到結婚并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所以作為一個亞洲人,我非常感激自己有很多機會來解決與父母之間的沖突。在與父母的關系上,我走過很長的一段彎路,我曾經確信他們并不愛我。但在消除誤會并與他們一起生活多年后,我對他們對我的愛有了新的認識,并找到了一種與他們建立聯(lián)結的方式;蛟S他們沒能給予我所尋求的那種愛,但我感謝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愛我。
和我的其他書一樣,本書中的大部分觀點都來自我的經歷和觀察,如果你想要讀到一些技術性的、復雜的、豐富的研究成果,那它可能并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想要對自我探索與反思有更多的了解,這本書將對你很有用。
自我同情zui大的障礙之一就是我們與父母的關系。我希望這本書能為你帶來解決童年沖突的能力,能夠幫助你與家人和其他人好好相處。
為什么改變父母如此困難?
很多人都希望與父母的關系能得到改善,變得更加積極。但我們常常無法實現這個目標,因為父母并不像我們一樣對改善關系感興趣。他們沒有意識到有改善關系的必要,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這段親子關系存在問題。
理想情況下,父母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和變化調整他們的教育方式。照顧嬰兒和照顧五歲的孩子完全不一樣,與青少年打交道和與長大成人的子女打交道也不是一回事。但大多數父母對待成年子女和對待他們小時候的方式并無分別。他們習慣于照顧孩子的需求,對他們下指令。他們從來沒有給孩子成為成年人的機會,更不用說對他們平等相待。
大多數父母都無法放下身為父母的角色。
我的母親有時候依然會告訴我們要做什么,而不是請求我們的幫助。如果她想讓我們馬上完成某件事,就會不停地對我們嘮叨,或者從另一個房間給我們打電話,直到達到她的目的。我的父親也是一樣。他花了很長時間才終于接受他已不能再控制我們,不能讓我們按他的方式行事這一事實。
如果你有一個比你年長二三十歲的朋友,他不會告訴你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當你不聽他的建議時,他不會失望。雖然在生活中的確會存在一些個例,但即使如此,你也不是非得服從他們。他們沒有命令你的權力,除非他們是你的頂頭上司。
但父母和我們之間的關系就不一樣了。我們是孩子、他們是父母這兩件事都被過度強調了。我們已經從需要依賴他們的個體成長為獨立的人,自然會期待與他們的關系能夠從“成人-孩子向成人-成人”轉型,F實情況卻并非如此,因為父母依然有意無意地希望我們依賴他們。
為人父母,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這在某種程度上會給人帶來一些自豪感。許多父母很難接受他們的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自己做決定了。因為接受這一點可能意味著失去權力、控制力,以及被需要和被依賴所帶來的價值感。對那些把孩子視為自己生命延伸的父母來說,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失去了一件zui重要的所有物,或者失去了對自己所珍視的一部分的控制。對生病和年老的父母來說,情況就更糟了,因為他們要被迫依賴孩子,而這實在是一件很傷自尊的事情。
大多數父母并不想換種方式來看待我們,比如把我們視作成年人,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做出改變。但事實上他們會不自覺地批評我們,控制我們的所作所為,或者主動給我們提意見,好讓我們保持他們所熟悉的狀態(tài)。我們如果對此做出回應,或為此指責他們,只會助長他們的自我意識,并在無形中強化了他們的控制欲望。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那些想要改變父母,或者想讓父母看到自己更好一面的人。
對于這樣的權力不平衡,我們也負有部分責任,因為我們繼續(xù)在父母面前扮演著孩子的角色。有些人即使從其他人那里得到了很多肯定,也會繼續(xù)尋求父母的認可。我還記得當我準備辭掉我的第一份會計工作時,是多么拼命地想要尋求父母的祝福和認可。我習慣了讓他們替我做決定,所以當他們不支持我辭職的決定時,我感到不知所措。
或許我們的確長大了,但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多大改變。彼此的角色關系始終維持原樣。在他們眼里,我們依然是小時候無法獨立生存時的那個樣子,依然需要像依賴他們才能生存時那樣看待他們。如果你想要改善與父母的關系,那么從自己內心嘗試改變要比嘗試“搞定”他們容易得多。
從自己的內心開始改變
真實世界中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權力不平衡,也同樣發(fā)生在內心。內心的孩子和內心的父母之間的關系就像我們在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一樣。內心的父母相信他們完全控制著內心的孩子,能讓內心的孩子做任何他們所希望的事;而內心的孩子感到壓抑,試圖通過各種小把戲來獲取控制權。
你是否見過下面這樣的場景呢?在超市或者百貨商店購物時,一個孩子突然開始哭鬧起來。孩子的父母會說:“你不跟我走的話,我可就自己走了。”然后就真的作勢要走,孩子則哭得更大聲,不愿離開原地。
有些情況下,孩子會停止哭鬧,跟上父母離開商店;還有些時候,則是父母由于心軟而放棄堅持,當然也有可能是被搞煩了,或是認為在公共場合這樣很丟人,于是忘記了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孩子。發(fā)脾氣是孩子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的一種索取方式。他們知道掌控一切的是父母,自己并沒有勝算,但通過拒絕合作,他們能夠多少得到一些控制權。這樣的控制權之爭也會發(fā)生在我們的內心。有時候,我們內心的孩子拒絕合作,內心的父母則別無選擇,只能屈服。
如果你能在內心做好權力平衡,就也學會了如何與父母相處。
這兩種關系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利用內心兩種潛隱人格之間的關系作為練習,能夠幫助我們洞察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與父母相處。雖然要改善一段關系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但當我們治愈了這段關系中的一方,與父母的關系自然也會從中受益。我們會發(fā)現自己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反應的時候少了,對他們、對自己有了更多的同情。
在接下來的兩個部分中,大家會學到如何在內心的孩子和內心的父母之間建立起權力的平衡。我們要先降低內心的父母的權力水平,這樣內心的孩子才能安全地談論自己的需求、欲望和痛苦。這會幫助我們將內心的孩子的權力水平提升到與內心的父母對等的程度。
理解內心的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基本需求
如果我們一直忽視自己內心的孩子,將很難知道他們需要些什么。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里,我將分享一些讓內心的孩子敞開心扉的方法。
但現在,讓我們想想孩子們的基本需求。孩子們的基本需求是相通的。如果你還不夠明確,那就想想自己的孩子,他們需要些什么呢?這能讓你對自己內心的孩子的需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如果你沒有孩子,想象一下有了孩子之后你想要給他什么。如果這對你來說也很困難,那就想想你小時候需要些什么。
以下是我總結的一些孩子們的基本需求:
☆ 他們想要被愛、被重視。
☆ 他們想要被看到、被聽到。
☆ 他們想要做自己,希望真實的自己能夠被接受。
☆ 他們想要有歸屬感,想要與他人建立聯(lián)結。
☆ 他們想要獲得安全感。
☆ 他們想要有自由,能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至少表達自己想做的事。
內心的孩子也同樣有上述這些需求。我們的內心的父母往往也和大部分現實世界中的父母一樣,只為孩子提供食物、住所和衣服。是的,這些是保證孩子能活下去的基本生存需求,也是zui容易識別和滿足的。但當內心的孩子成長到一定程度后,他們不再需要更多的金錢、獲得更大的成功。他們不再需要更多的“玩具”,比如豪華汽車或者大房子。這些東西并不能給我們內心的孩子提供更多安全感。他們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已經得到滿足,而這些只會讓我們內心的父母的自我意識越發(fā)膨脹。
他們非常需要內心的父母給予他們關心與愛。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我們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就會渴望能夠滿足自己對愛、對歸屬感和尊重的需求。但有多少次,我們在內心的孩子試圖表達痛苦時,卻壓抑了自己的情緒?有多少次,我們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渴望,去追求社會或他人認為對我們有益的東西?
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什么對內心的孩子是zui好的,但通常情況下,其實并不清楚。我們以真正的父母為榜樣,是他們的表現教會我們如何成為父母。如果父母知道如何以我們希望被愛的方式來愛我們,那我們就不會在成年后依然有這么不被愛的感覺了。
內心的孩子的特殊需求
除了滿足內心的孩子的基本需求,根據童年經歷的不同,內心的孩子也會有一些特殊的需求。理解這些具體的需求將有助于內心的父母更好地與內心的孩子產生聯(lián)結,從而知道該為孩子提供什么。父母這份“工作”不存在一份完美的崗位描述,也沒有詳盡的指導規(guī)范可以遵循。你必須弄清楚自己內心的孩子的具體需求,并相應地決定自己的教育方式。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例子:
被遺棄的孩子
這個內心的孩子害怕與他人分離,便總是覺得親近的人可能會離開他、拋棄他;蛟S你的父親或母親在你小時候離開了你,也可能是一方去世了,或父母離婚了,還可能他們在你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都不在家。
這個內心的孩子有依附他人和人際關系的欲望。在結束了一段親密關系后,他會很快找到另一段關系來填補空白。他需要內心的父母的陪伴,使他感到安全。
被忽視的孩子
這個內心的孩子感覺沒有人給予他陪伴。他覺得自己不重要,覺得自己的生活中缺少了某種東西?赡芨改冈谀阈r候沒有給予你足夠的關注,或許他們對你冷淡是出于他們自己的原因;蛟S他們忙于解決自己的各種問題,沒有時間關心你的感受。
從你很小的時候開始,這個內心的孩子就是被忽視的,所以與別人比起來,他常常感覺自己不受重視,他會自卑,覺得自己有缺陷。這時內心的父母需要承認內心的孩子的感受和價值,并給予他更多的關注和鼓勵。
被壓抑的孩子
這個內心的孩子覺得自己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沒有發(fā)言權,他似乎總是要為滿足別人的愿望而活。這通常是因為在你小時候,父母沒有給你空間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你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否則他們就會不高興或者生氣。
這個內心的孩子常會感到自己被迫做違背本身意愿的事情。當你內心的孩子有了沒能表達的憤怒,他就會想方設法破壞你的努力。你內心的父母需要真誠地考慮他的觀點,而不是馬上對其予以否定。這個內心的孩子需要被傾聽。
被虐待的孩子
這個內心的孩子有很多復雜的感情,包括對施虐者的恐懼和憤怒。與此同時,他還可能為受到虐待而自責,尤其是當施虐者是身邊的人,比如父母。
被虐待的孩子可能會比其他類型內心的孩子更加容易自我貶低。然而,內心的父母常常會壓抑住他這些痛苦的情緒。這個內心的孩子很難相信別人,其內心的父母不能讓他選擇麻木,而需要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情感。內心的父母也需要和內心的孩子重建信任,這樣他才能安全地與你分享他的感受。
焦慮的孩子
這個內心的孩子常常覺得不好的事情即將發(fā)生,并且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這可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你的父母可能沒有給予你足夠的保護,沒能讓你覺得安全。這個內心的孩子有著許多恐懼和擔憂。你不會允許他去做任何超出常規(guī)的事情,因為他不喜歡改變。
你內心的父母不應當過度保護這個內心的孩子,而是需要安撫他的焦慮,并鼓勵他在需要改變的時候邁出第一步。
內心的父母的兩個重要功能
認識到內心的孩子的需求,是去愛他的第一步。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探討內心的父母另外兩個至關重要的功能:保護和照顧內心的孩子。
在理想情況下,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家庭中既需要一個保護者,又需要一個照顧者,這樣才能很好地幫助其形成人格。不幸的是,理想情況并不常見。即使一個家庭里同時存在保護者和照顧者,通常也會有一方壓過另一方。
對大多數人來說,保護者指的是父親,照顧者指的是母親,但情況并不永遠是這樣。有些母親可能比父親更像個保護者,也有些父親比母親更像個照顧者。這些角色與性別并無直接關系。你是男是女都沒有關系。要培養(yǎng)你內心的父母,并愛你內心的孩子,你需要學習如何既當保護者,又當照顧者。這兩個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但同樣重要。
我們常常會更傾向于其中的一個角色。例如,一個人可能過度保護自己,卻沒能好好照顧自己。他們可能會用嚴厲的言辭和嚴格的紀律來控制內心的孩子的欲望和行為,防止他們犯錯誤,確保他們達成內心的父母所希望的目標。他們經常不認同自己內心的孩子的需求和情緒。還有些人可能會過度溺愛內心的孩子,而對他的行為完全不設限,任其放縱。
盡管角色有強弱,但我們也并不是毫無辦法。過度保護與過度照顧都會傷害內心的孩子。我們需要弱化更強勢一方的功能,也需要培養(yǎng)我們在另一方面缺失的能力。
你內心的父母的角色與你在社會上的角色是不同的。
我們需要注意一件事:不要把內心的父母的角色與你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搞混了。有些父母會把工作角色帶回家,無法將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分開。
我有一個學生的父母要求我每周向其報告她孩子的表現,從 1 到 10 打分。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在公司里做年度評估?我的父親在公司里是主管,在家也是。他沒有意識到我們不是他的下屬,我們不喜歡被他“監(jiān)工”?赡茉趯Υ齽e人的時候,你是一個善解人意的“照顧者”,但你對自己的愛卻不及對他人的一半。當我們討論這些角色時,我們指的是你內心的父母如何對待你內心的孩子。我們討論的是你內心的家庭,而這與你內心的父母如何與家庭之外的人互動無關。
下面是對這兩個角色的簡單說明。在后面的兩章里,我們將更加深入地討論每個角色。
保護功能
內心的父母的功能之一就是確保內心的孩子能夠感到安全。這可能意味著:你要為內心的孩子提供指導,幫助他建立認識世界的框架;或者,你要幫助他設定界限,并且守住這個界限,好讓他不會被其他人傷害;也有可能這種安全感是來自一些非常基本的生存要素,比如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擁有足夠的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任何代表力量的東西,能夠讓內心的孩子感覺到他們有一個強大的可以依靠的東西,都是保護功能的一部分。
當你內心的父母能夠成為內心的孩子的力量支柱時,內心的孩子就不會感到焦慮和恐慌,就能夠有勇氣去面對他害怕的人和事。
照顧功能
內心的父母的另一個功能是確保內心的孩子感到被愛,有歸屬感。這意味著給予你內心的孩子支持和理解,對他感同身受,承認他正在面對的困難。有時,內心的父母也會幫助內心的孩子安撫他難以處理的強烈情緒,并幫助他理解該如何處理這些情緒。
來自內心的父母的愛,會讓內心的孩子感覺被接受、被理解、被看到和被聽到。這能讓內心的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并且可以安全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被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