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和海峽兩岸關系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民進黨執(zhí)政八年,政局動蕩不安,執(zhí)政政績不佳,兩岸關系陷入政冷經熱的狀態(tài);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zhí)政,島內政局趨穩(wěn),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fā)展時期。《臺灣政治經濟與兩岸關系》將1949年以后臺灣的政治、經濟與海峽兩岸關系的總體情況分為五個時期,即以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時期為線索,全面系統(tǒng)介紹了臺灣政局的演變情況、臺灣的政黨政治與選舉、臺灣的經濟發(fā)展、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歷程及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等。《臺灣政治經濟與兩岸關系》對臺灣的政治、經濟和兩岸關系分別進行闡述,有利于讀者更好地把握臺灣發(fā)展的脈絡,也有助于了解當今臺灣的發(fā)展情況。
《臺灣政治經濟與兩岸關系》是一本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專業(yè)書籍,同時也回答了一些現(xiàn)實問題。因此,它既可以作為高校學生的參考書,也可作為從事對臺工作、統(tǒng)戰(zhàn)工作以及對臺灣問題感興趣的人士的重要參考文獻。
第一篇 臺灣政治
第一章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一節(jié) 1949年前的臺灣
一、臺灣地理概況
二、臺灣早期住民與荷蘭入侵的38年
三、明鄭時期
四、清代治理
五、日據(jù)時期
六、臺灣光復
七、歷史上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系
第二節(jié) 臺灣問題的由來
一、臺灣問題的產生及其演變
二、中國政府在國際事務中涉及臺灣問題的原則和立場
第二章 臺灣政局演變
第一節(jié) 蔣介石統(tǒng)治時期(1949.12-1975. 4)
一、恢復專制統(tǒng)治
二、強化專制制度
三、統(tǒng)治困挫
第二節(jié) 蔣經國統(tǒng)治時期(1975.4-1988.1)
一、蔣經國面臨的島內外形勢
二、調整專制統(tǒng)治,“政治革新”出臺
三、黨外勢力的崛起與中國國民黨的應對措施
四、蔣經國病逝
第三節(jié) 李登輝執(zhí)政時期(1988.1-2000.5)
一、中國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斗爭
二、中國國民黨的“法統(tǒng)”危機與李登輝的“憲政改革”
三、中國國民黨失去執(zhí)政地位
四、關于“臺獨
第四節(jié) 陳水扁執(zhí)政時期(2000.5-2008.5)
一、政黨格局變化,兩大陣營成型
二、政局動蕩不穩(wěn),執(zhí)政政績不佳
三、選舉頻繁,八年舉行九次選舉
四、藍綠兩大陣營彼此消長、政爭不斷
五、“臺獨”施政嚴重危害兩岸關系
第五節(jié) 馬英九執(zhí)政時期(2008年5月至今)
一、馬英九連任成功,中國國民黨實現(xiàn)全面執(zhí)政
二、執(zhí)政后面臨空前困難,執(zhí)政政績有所顯現(xiàn)
三、民進黨和國民黨的選舉行情交替上升
四、藍綠對抗依舊,朝野之爭不斷
五、兩岸關系因素成為影響臺灣政局發(fā)展的重要要素
六、2012年“大選”后的臺灣政局
第三章 臺灣的政黨政治
第一節(jié) 臺灣政黨的緣起與演變
一、臺灣政黨的緣起
二、黨外組黨的歷史演變
三、民主進步黨的早期
四、政治革新后臺灣的政黨體制
第二節(jié) 2000年以后臺灣的政黨結構
一、政黨體制的變化、現(xiàn)狀與趨勢
二、2000年以后的中國國民黨
三、2000年以后的民主進步黨
第四章 臺灣選舉
……
第二篇 臺灣經濟
第三篇 海峽兩岸關系
迫于形勢、島內民意、祖國大陸的和談呼吁和香港回歸等壓力,臺灣當局在1997年對其大陸政策作了相應的調整。在兩岸接觸商談問題上,臺灣當局頻繁作出一些姿態(tài),提出盡快重新開啟兩岸正式商談的管道,將政治性談判與事務性協(xié)商齊頭并進,甚至提出了1998年春天是兩岸恢復商談的時機。這些表明臺灣當局從正面回應了大陸的有關呼吁。但當大陸正式提出邀請“;鶗钡母泵貢L參加兩岸的經貿關系研討會時,卻遭到了臺灣當局拒絕。可見,臺灣當局并不想推出體現(xiàn)誠意的實質性動作。在兩岸經貿往來上,堅持“戒急用忍”的政策,繼續(xù)為兩岸經貿關系設置障礙;在兩岸“三通”問題上推出某些變通措施,但仍然為直接“三通”附設前提條件。
1998年,臺灣當局在以“一個分治的中國”作為兩岸關系政治定位的同時,以所謂“民主統(tǒng)一”來描述將來兩岸統(tǒng)一的前景,其目的在于抵制和詆毀“一國兩制”,推卸阻撓統(tǒng)一的責任。10月,辜振甫訪問大陸,舉行了“汪辜會晤”,并達成了包括兩會進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內容的對話,加強兩會之間的交流,邀請汪道涵適當時候訪臺等“四項共識”。臺灣當局同意進行兩岸“建設性對話”,但仍然回避和拖延雙方的政治談判。11月,臺灣“行政院”召開了大陸工作會議,確立了在兩岸關系上的基本原則:一是今后大陸政策將依據(jù)“國統(tǒng)綱領”的規(guī)范,逐步審慎籌謀開放措施;二是爭取國際認同支持;三是仍有“陸委會”統(tǒng)籌協(xié)調兩岸協(xié)商各項事宜?梢,臺灣當局不愿跳出“國統(tǒng)綱領”劃定的框架,仍然堅持“戒急用忍”的做法。
1999年年初,兩岸落實1998年“汪辜會晤”的“四項共識”、安排汪道涵會長訪臺成為兩岸互動的主要議題。臺灣當局提出了兩岸應建立“和平穩(wěn)定機制”的建議。但是到了5月19日,李登輝卻公開拋出《臺灣的主張》-書,宣揚臺灣的“國家主體論”和“主權獨立性”。7月9日,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公然宣稱,臺灣當局已從1991年以來,“將兩岸關系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