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于證據調查這一訴訟法律體系中的重要領域,分為十二個部分來行文,分別講述證據調查制度的理論基礎及其源流,并在后續(xù)各章節(jié)陸續(xù)展開物證、書證、當事人陳述、被害人陳述、口供、鑒定意見、現(xiàn)場勘驗檢查筆錄、視聽資料以及電子數據等證據調查及其案例闡釋。
前 言
證據,證所據,據以證,證明之依據!“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鐵證如山”“孤證不定案”,在法治中國已然是婦孺皆知的法諺。人類的司法史無不說明這一公理:無證據,即無證明;無證據,無真相,無判決;無證據,即無訴訟!證據的發(fā)現(xiàn)、提取、審查、判斷等訴訟行為,無一不與訴訟兩造的法益密切相關,證據及其調查活動占據了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等訴訟程序的核心舞臺!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業(yè)已形成了一個體系完整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程序法律體系和證據規(guī)則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有力地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在全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框架的基礎上,本案解以《監(jiān)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基本法的證據調查相關規(guī)定為研究對象,結合相關司法解釋對證據調查制度進行闡釋和構建,探索法治體系下證據調查制度的完善。在寫作過程中,本著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各位著者通力協(xié)作,力圖嘗試在深奧學理的平實化表述、千差萬別的鮮活司法實踐案例之間架構橋梁。本書在以下方面盡力做了一些探索:
第一,各章節(jié)安排基本遵循各大訴訟法的相關證據規(guī)定,以基本法的規(guī)定為基礎展開行文。本書聚焦于證據調查這一訴訟法律體系中的重要領域,分為十二個部分來行文,分別講述證據調查制度的理論基礎及其源流,并在后續(xù)各章節(jié)陸續(xù)展開物證、書證、當事人陳述、被害人陳述、口供、鑒定意見、現(xiàn)場勘驗檢查筆錄、視聽資料以及電子數據等證據調查及其案例闡釋。本案解從證據與證據調查的一般理論入手,再將讀者引入證據調查的制度源流,激發(fā)讀者的探索興趣。在各種類型的證據調查制度闡釋過程中,根據證據的法定分類來展開,對各種實物證據和言詞證據在調查收集過程中的程序、原則以及注意事項等進行闡釋,引導和培養(yǎng)讀者的證據調查規(guī)范意識。
第二,在格式體例安排方面,本書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來對接證據調查教學和研討的需求!胺ㄖ闻d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本書內容的設計將法治精神融入其中,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與程序意識,規(guī)范證據調查的收集與審查意識,提高理論素養(yǎng)。各章節(jié)都安排了復習試題和復習與作業(yè)要求,以期鍛煉讀者的獨立思考能力,并訓練讀者在證據調查學習過程中的法治思維和邏輯判斷能力。
第三,本書闡釋并簡明介紹了證據調查的基本理論,輔以大量司法實踐的案例,對其進行篩選后以案例解析的形式進一步研習,以“案例+案解”的方式予以呈現(xiàn)。讓研習者一方面能夠把握到基礎理論,同時也能感受到司法實踐中證據應用,鍛煉讀者在理論知識與司法實踐之間快速切換的能力。
第四,在規(guī)劃本書時,本書著者們還有超越本書的一個野望,將證據調查學理與案解結合的同時,面向社會公眾進行證據知識的闡釋和普及。公民的法治意識也在不斷提高,任何人都可能涉入訴訟維護自己合法權利。藉由此,公民的證據意識與維權能力得以掛鉤。本書以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證據以及證據制度進行介紹,重點關注證據調查、收集過程中的程序問題,同時引入案例以減少理論知識帶來的生疏感,以公民身邊常見的案例進行證據制度的普及,使社會公眾能夠更便捷地了解證據調查程序和維護合法權益。
當然,本書雖然經由合作者多年研討交流,教師與本科生、研究生多年共同探索,竭盡全力將教學素材和案例研習融合,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遺憾。一方面,囿于著者的偵查學和法學背景,并沒有全面細致地研習所有的證據規(guī)則及訴訟程序規(guī)則,沒有對當前法定證據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和相關制度進行細致周到的深入探討,也未能用盡法學術語來全面細致論證各項證據調查規(guī)則,如最佳證據規(guī)則、污點證人制度、自認制度、非法證據排除制度,仍有掛一漏萬之嫌。另一方面,囿于本書的案解之初始考慮和成書定位,著者在闡述思考與建議的同時也意在與司法實務工作者進行隔空互動,以推進證據調查等法治體系進一步社區(qū)化和平民化,為法治中國的建設貢獻微薄之力。
倪鐵、俞潔、呂婕等
寫于云間玉泊湖
2023年8月25日
倪鐵,法學博士,教授。任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副院長、《青少年犯罪問題》副主編。兼任華東政法大學新型經濟犯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犯罪學會經濟犯罪風險防控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上海市犯罪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反恐與地區(qū)安全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犯罪學學會預防犯罪專委會常務理事、中國行為法學會偵查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理事。先后任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斯大學訪問學者、英國利茲大學客座研究員、英國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犯罪治理、經濟犯罪偵查、證據法學、刑事司法制度、全球警務、紀檢監(jiān)察法學等。撰寫專著《刑事法治視野中的商業(yè)秘密保護》《中國偵查史論綱》等10余部,主編或參編《經濟犯罪偵查新論》《偵查學》等10余部。主持或參與國家哲學社科項目“中國傳統(tǒng)偵查文化研究”等3項、公安部A類重點項目“當前經濟犯罪形勢評估體系研究”和“商業(yè)秘密刑事保護若干問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刑事偵查權制衡機制研究”等項目8項。曾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類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等榮譽。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證據調查概述 001
第一節(jié) 證據概述 001
第二節(jié) 證據調查的概述 009
第三節(jié) 證據調查的原則 018
第四節(jié) 證據調查的基礎理論 024
第二章 證據調查的制度源流 036
第一節(jié) 神示證據時代的證據調查 036
第二節(jié) 法定證據時代的證據調查 043
第三節(jié) 自由心證時代的證據調查 050
第四節(jié) “客觀真實”的中國證據調查 056
第三章 物證的證據調查 067
第一節(jié) 物證調查概覽 067
第二節(jié) 物證的收集與保全 071
第三節(jié) 手印的調查取證 078
第四節(jié) 足跡的調查取證 088
第五節(jié) 工具痕跡的調查取證 096
第四章 書證的證據調查 106
第一節(jié) 書證調查概覽 106
第二節(jié) 書證調查的最佳證據規(guī)則 111
第三節(jié) 書證的收集、保全、調查之研究 115
第五章 證人證言的證據調查 129
第一節(jié) 證人證言概述 129
第二節(jié) 證人證言的收集與審查判斷 132
第三節(jié) 證人作證的保障制度探究 146
第六章 當事人陳述的證據調查 157
第一節(jié) 當事人陳述概述 157
第二節(jié) 我國當事人陳述調查的制度困境 161
第三節(jié) 當事人陳述的證據調查制度優(yōu)化 164
第七章 被害人陳述的證據調查 172
第一節(jié) 被害人陳述概述 172
第二節(jié) 被害人陳述的收集 178
第三節(jié) 被害人陳述的審查與認定 184
第八章 口供的證據調查 189
第一節(jié) 口供概述 189
第二節(jié) 當前口供取證面臨的困境 194
第三節(jié) 虛假供述及其治理 199
第九章 鑒定意見的證據調查 206
第一節(jié) 鑒定意見調查概述 206
第二節(jié) 有關鑒定意見調查的法律規(guī)范 213
第三節(jié) 鑒定意見適用中的調查研究 222
第十章 現(xiàn)場勘驗檢查筆錄的證據調查 243
第一節(jié) 現(xiàn)場勘驗檢查筆錄的概念 243
第二節(jié) 現(xiàn)場勘驗檢查筆錄的格式和內容 248
第三節(jié) 其他幾種現(xiàn)場勘驗檢查筆錄的基本內容和制作方法 259
第十一章 視聽資料的證據調查 268
第一節(jié) 視聽資料相關概念及特征 268
第二節(jié) 視聽資料的證據運用 278
第三節(jié) 視聽資料的調查指引 286
第十二章 電子數據的證據調查 294
第一節(jié) 電子數據的概念及其特征 294
第二節(jié) 電子數據的收集、保全、審查之研究 300
第三節(jié) 電子數據調查法律體制及其優(yōu)化 311
附錄:四大基本法中證據規(guī)定簡表 318
后記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