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重力場,作為地球空間全部質量的綜合反映,對研究地球自然形狀、反演地球內部物質密度結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衛(wèi)星重力計劃的相繼實施和重力觀測手段的日益多樣化,地球局部近地空間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重力觀測數據,如地面重力數據、衛(wèi)星重力數據、航空重力和測高重力數據等。但是,由于這些重力數據在數據類型、參考基準、頻譜、分辨率和精度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如何有效的融合這些數據,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并在統(tǒng)一的框架下表示它們,成為了近些年亟待解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地球重力場模型通常用球諧函數進行表達,但由于球諧函數具有全局緊支撐特性,任何一個球諧系數的變化都會引起整個重力場的改變,不適用于局部重力場模型的精化。徑向基函數一種在空間域和頻率域都具有良好局部化特性的函數,近些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徑向基函數能夠根據觀測數據的空間分布、頻譜特性靈活地做出調整,并可以聯合多種數據共同建模,在表示局部重力場方面展現出很大的優(yōu)勢。本書重點探索徑向基函數在融合多源重力數據和構建高精度、高分辨率地球重力場模型方面的能力。
馬志偉,男,1986年生,河南焦作人,中共黨員,博士,講師。2011年9月考入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yè),主要從事多源重力數據融合方法及重力場建模方面的研究。2017年5月,獲工學博士學位。2017年6月入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工程管理與房地產學院,主講《工程測量》《工程施工》等課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1項、校級科研和教改課題各1項。發(fā)表論文6篇。
目錄
1緒論
1.1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2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進展
1.3大地水準面精化研究進展
1.4徑向基函數建模研究現狀
1.5研究內容
2球諧函數地球重力場模型
2.1球諧函數
2.2球諧函數重力場模型表示下的各重力場元
2.3地球重力場模型的分辨率和精度
2.4地球重力場邊值問題理論
2.4.1物理大地測量邊值問題
2.4.2Stokes邊值問題
2.4.3Molodensky邊值問題
2.4.4Bjerhammar邊值問題
2.5本章小結
3徑向基函數建模理論
3.1徑向基函數
3.2徑向基函數格網
3.2.1等經緯度地理格網
3.2.2Driscoll-Healy格網
3.2.3Reuter格網
3.2.4其他格網
3.3徑向基函數類型
3.3.1Shannon徑向基函數
3.3.2Blackman徑向基函數
3.3.3三次多項式徑向基函數
3.3.4Abel-Poisson徑向基函數
3.4徑向基函數表示下的各重力場元
3.4.1擾動重力g
3.4.2重力異常g
3.4.3高程異常
3.4.4垂線偏差、
3.5徑向基函數系數的確定
3.6數據自適應精化格網算法及改進
3.7多尺度建模理論
3.7.1多尺度分析基本理論
3.7.2多尺度分析離散積分法
3.7.3多尺度分析直接法
3.8徑向基函數與球諧函數之間的聯系
3.9本章小結
4多源重力數據融合方法
4.1多源重力數據概述
4.1.1地面重力數據
4.1.2衛(wèi)星重力數據
4.1.3測高重力數據
4.1.4航空重力數據
4.1.5船測重力數據
4.2重力數據的特性
4.2.1頻譜特性
4.2.2分辨率與精度
4.2.3高度與基準
4.2.4重力場時變
4.3移去-恢復技術
4.4最小二乘配置法
4.5最小二乘譜組合法
4.6方差分量估計法
4.7徑向基函數多尺度融合
4.8本章小結
5徑向基函數實際建模及應用
5.1利用Abel-Poisson徑向基函數構建南海局部重力場模型
5.1.1數據準備與預處理
5.1.2基函數格網設計及系數解算
5.1.3基函數模型誤差與解釋
5.2徑向基函數多尺度分析方法的比較
5.2.1兩種方法的多尺度分析結果與統(tǒng)計
5.2.2多尺度分析的泄露誤差
5.2.3多尺度分析誤差解釋
5.3大地水準面的多尺度分析
5.3.1研究數據與處理
5.3.2多尺度分析與重構
5.3.3大地水準面異常與上地幔物質分布的關聯性解釋
5.4本章小結
6融合多源重力數據和精化局部大地水準面
6.1融合地面重力異常和垂線偏差構建局部重力場模型
6.1.1數據準備與預處理
6.1.2局部重力場建模
6.1.3徑向基函數重力場模型精度的比較
6.2參考重力場模型對精化局部大地水準面的影響
6.2.1數據準備與預處理
6.2.2移去-恢復技術
6.2.3模型建立與參考重力場模型確定
6.2.4大地水準面模型精度比較與分析
6.3融合航空和地面重力數據構建局部高階地球重力場模型
6.3.1理論和方法
6.3.2研究區(qū)域與數據預處理
6.3.3移去處理
6.3.4一致性分析
6.3.5系統(tǒng)性偏差探測與校正
6.3.6融合建模與精度比較
6.3.7精度比較
6.4融合多源重力數據精化復雜山區(qū)大地水準面
6.4.1數據準備與預處理
6.4.2融合多源數據精化局部大地水準面
6.5本章小結
7總結與展望
7.1主要工作與成果
7.2主要創(chuàng)新點
7.3下一步工作與展望參考文獻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