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管理哲學(精裝)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破除西方管理誤區(qū),為中國企業(yè)量身定制之作
定 價:68 元
本書是曾仕強在管理哲學思想上的重要呈現,主要分析了中西方歷來的思想觀點以及在管理上的應用。曾仕強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新的融合:一方面使中國的道德理想和藝術精神能融入現代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希望西方的管理模式能夠在中國走出一條嶄新的、真正適合中國人的通途大道,從而為中國企業(yè)共同面對的管理難題在規(guī)劃、組織、任用、指揮、控制等五大方面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1.“中國式管理之父”傾力打造:曾仕強是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專研中、美、日管理比較,中、西管理思想比較,率先提出“中國式管理”理念,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D一人”。2.中國管理哲學奠基之作:本書梳理了中西方思想理念以及在管理上的應用,力圖做到新的融合:一方面使中國的道德理想和藝術精神能充分融入現代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希望西方的管理模式能夠在中國走出一條嶄新的、真正適合中國人的通途大道。3.破除五大管理難題,掃清十大管理積弊:本書從人性、道德、藝術等六大維度探討管理理念,為中國企業(yè)共同面對的管理難題在規(guī)劃、組織、任用、指揮、控制等五大方面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掃清管理積弊,與管理學之父學管理,勝過讀MBA!。
中國人希望成為真正的中國人,是古今共有的心態(tài);中國人未必都能了解怎樣才是真正的中國人,則是不分知識分子與非知 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事實。雖然近代中國人遭遇西方激烈的挑戰(zhàn),一時難以妥善響應,產生嚴重的屈辱感與濃厚的自卑感。有人崇洋媚外,更有人絕望求去,似乎對于祖國的離心大于向心,幸好這只是當前特殊環(huán)境所造成的奇景幻象,并不代表中國人的民族性有何重大的改變。相信時過境遷,不久的將來,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中國,塑造完成,又是海內外中國人落葉歸根、朝思暮想的故土。但是,中國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不明白真正中國人的形象,才是值得焦慮的所在。五四運動以后,對中國文化價值的種種懷疑論調,引發(fā)盲目的全盤西化,高級知識分子言談之間,亦常抱怨傳統(tǒng)的包袱太重。根本原因,在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近三百年來,西方的科學與民主,成為中國人醉心追求的對象。然而科學化與民主化的結果,除了帶給我們物質生活的改變以及產生一些美式的選舉活動之外,對于中國人之為中國人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中國人的長處,就是十分隨和,你喊科學,他喊科學,我不妨也跟著喊科學,到底什么是科學,仍舊抱持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不認真加以理會。至于民主,要民主馬上就有民主,我這個樣式本來便是民主,充分顯現中國人以不變應萬變的沉著本色。何況我國文化,原本含有民主性與科學性,更加強了一些衛(wèi)道之士“西方有的我們也有”的信心,使得科學無法生根,民主也難以落實。但是,管理的沖擊,卻使大多數的中國人,卷入了改變意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的浪潮。如果我們指出中國近十數年來科技的進步,是管理所促成的;假若我們認為中國的民主化與管理的改革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平心而論,應該是可能接受的事實。管理使得科學教育逐漸踏實而趨于正常,管理催促科學實驗與研究加速進行,管理本身的科學化加強大眾對科學的認識與了解。民主化的管理,也加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民主意識,改變公眾對民主的看法和想法,促使社會各界,快速地邁向民主的境域。由于每一個人,不是管理者即是被管理者,或者同時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切身承受,不能像對付科學和民主那樣,漠不關心。所以管理的影響力,委實既大且深!不幸的是,我們所急切推行的,幾乎全盤是西方的管理,無論人事、財務、生產、銷售,甚至小如倉庫管理、檔案管理、圖書管理,大至行政管理、交通管理、都市管理,都是西方模式,照本全收。盡管我們大聲疾呼,要復興中華文化,要建設文化大國,乃至要加速文化反攻,前面似乎是堵住了,門警森嚴;后門卻是打開了,一無防守。而且我們又大力提倡管理,強調管理,恐怕不知不覺之中,我們所有的,只是一個沒有中國人的中國;我們所持以反攻的文化,也不再是中華文化,那才是中華民族永無翻身之日的悲慘命運。所幸十幾年來,我們的管理,僅注重于工具的運用和制度的建立,對于管理理論,仍乏系統(tǒng)化的整理,更談不上管理哲學的建構,尚未造成嚴重的災害。目前見及的,只是“重物輕人”“把人當作機器”“技術至上”“資金第一”等等不正當觀念的普遍流行,以致“技術領導政策”“財經重于行政”“重視自然科學而忽視社會科學”“應用科學優(yōu)于理論科學”等等不正,F象到處泛濫。各種機構團體,形成士氣的虛脹;多數管理人員,處于眾叛親離的困境。中華文化的兩大支柱:道德日越沉淪,藝術氣氛也越來越被沖淡,必須從速確立中國管理哲學,調整中國管理模式,研究中國管理方法,才能不負孫中山先生“從根救起,迎頭趕上”的期望。 作者幼承庭訓,父母所寄望的,就是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稍長受國家公費教育,衷心感激。二十多年來,堅守教育崗位,屢蒙長官厚愛,有機會親嘗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滋味,因而對于管理,發(fā)生濃厚的興趣,雖經審慎觀察,用心深思,仍感難于正確地判斷,由此對傳統(tǒng)的哲學理念,產生深切的愛好。有了初步的認識,回頭從事管理的反省,尚具心得。居于國族興亡、匹夫有責的驅使,不自量力,寫成了這本《中國管理哲學》,主要目的,在追求新的融合:一方面使中國的道德理想和藝術精神,能充分融化于現代管理之中;一方面也希望西方的管理,能夠在中國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表現出真正中國化的特色。
曾仕強: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曾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師范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專研中、美、日管理方法比較,中、西管理思想比較。著有《中國管理哲學》《易經真的很容易》等數十種專著。
序言一、當前我國管理者的共同難題二、這些難題取決于管理者的哲學理念三、我國先哲的思想有助于解決這些難題第一章 緒論一、哲學的對象及其性質二、哲學與管理的關系三、管理哲學的意義及其研究方法第二章 管理與心靈問題一、西方的心靈論二、我國先哲的心靈論三、心靈問題在管理上的運用。第三章 管理與人性問題一、西方的人性論. 二、我國先哲的人性論三、人性問題在管理上的運用第四章 管理與認識問題一、西方的知識論二、我國先哲的知識論三、認識問題在管理上的運用第五章 管理與道德問題一、西方的道德觀 二、我國先哲的道德觀三、道德問題在管理上的運用第六章 管理與社會問題一、西方的社會進步觀二、我國先哲的社會進步觀三、社會進步問題在管理上的運用第七章 管理與藝術問題一、西方的藝術論說二、我國先哲的藝術精神三、藝術問題在管理上的運用第八章 結論分類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