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采用刑法教義學的方法,擷取真實案例,圍繞著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熱點案件和“兩高”指導案例展開研究。本書共分為十章,分別針對十個案件展開較為細致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刑法教義學的方法,但個別章節(jié)采用了社科法學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內(nèi)容上,除了涉及刑法適用問題,還涉及證據(jù)問題、程序問題,以及刑民交叉問題;在研究類型上,區(qū)分為針對案例的研究和關于案例的研究。全書以案例為引線,理論為支撐,充分展示了刑法教義學實踐功能,同時兼具學術性和實踐性,是一部獨具一格的案例研究作品。
男,1986年生,江西余干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百名青年學科帶頭人,天津市131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工程第二層次人選,兼任中國犯罪學學會理事、教育部刑法課程虛擬教研室秘書處成員、天津市法學會刑法學分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中國刑法學、比較刑法學,主要研究主題包括刑法因果關系、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之爭、正當防衛(wèi)、影響力案件等,在《中外法學》《法學家》《法學》《環(huán)球法律評論》《法律科學》《清華法學》《法商研究》《法學評論》《政治與法律》等期刊發(fā)表論文3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4項,榮獲第三屆全國刑法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一等獎、北京大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等獎勵。
導言
第一章 江歌案:侵害生命權(quán)的法律責任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對“勸阻報警”的分析
第三節(jié) 對“未告知恐嚇信息”的分析
第四節(jié) 對“入室后鎖門”的分析
第五節(jié) 對“先行入室”和“未出門救助”的分析
第六節(jié) 結(jié)論
第二章 唐山燒烤店打人案:在公共場所暴打他人的罪與罰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對一審判決結(jié)果的解讀
第三節(jié) 罪數(shù)、競合與法定刑的選擇
第四節(jié) 兩種可能的解釋方案
第三章 阿里女員工被性侵案:強制猥褻罪的處罰邊界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對“沒有強制說”的分析
第三節(jié) 對“顯著輕微說”的分析
第四節(jié) 同意的效力與強制猥褻的故意
第五節(jié) 啟示與教訓
第四章 余金平案: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問題
第一節(jié) 逃逸的分類
第二節(jié) 刑法逃逸的成立前提
第三節(jié) 刑法逃逸的本質(zhì)
第四節(jié) 刑法逃逸的客觀要件
第五節(jié) 刑法逃逸的主觀要件
第六節(jié) 對余金平案的評析
第五章 趙春華案:非法持有槍支罪的司法偏差與立法缺陷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定罪問題上的司法偏差
第三節(jié) 量刑問題上的司法偏差
第四節(jié) 立法缺陷及其修正
第五節(jié) 對《“兩高”批復》的評析
第六章 李昌奎案:死刑適用的兩種方案
第一節(jié) 李昌奎案始末
第二節(jié) 學界觀點述評
第三節(jié) 公共政策與個體正義的博弈
第四節(jié) 對“殺人償命”觀念的反思
第七章 于歡案:防衛(wèi)過當中的“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規(guī)范地位
第三節(jié) “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規(guī)范內(nèi)涵
第四節(jié) “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判斷視角
第五節(jié) 對于歡案的評析
第六節(jié) 對《正當防衛(wèi)指導意見》的評析
第八章 臧進泉案:詐騙罪中處分行為的體系位置與內(nèi)容構(gòu)成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財產(chǎn)處分行為的體系位置
第三節(jié) 財產(chǎn)處分意識的必要性
第四節(jié) 財產(chǎn)處分意識的程度要求
第五節(jié) 對臧進泉案的評析
第九章 楊延虎案:貪污罪中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立法沿革與體系對照
第三節(jié) 司法解釋與學理討論
第四節(jié) 貪污罪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實質(zhì)內(nèi)涵
第五節(jié) 對楊延虎案的評析
第十章 施某某案:聚眾斗毆案的三維解讀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聚眾斗毆罪:情節(jié)犯?動機犯?
第三節(jié) 酌定不起訴制度:困境與出路
第四節(jié) 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分離抑或融合
附錄 網(wǎng)絡時代的熱點案件與刑法研究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