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通信基礎知識、電話通信網入手,首先為讀者建立起通信系統(tǒng)的整體架構,然后介紹了數據通信、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及應用,較全面地介紹了光纖通信、微波及衛(wèi)星通信、接入網等通信傳送網,簡要地介紹了三網融合的技術與應用,并為讀者介紹了近幾年最新的通信相關技術。全書共8章,第1章主要介紹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技術的發(fā)展歷史;第2章從電話網的基本模型入手,概括介紹電信系統(tǒng)的整體架構、介紹典型通信系統(tǒng)的通信過程及相關技術;第37章詳細介紹數據通信、移動通信、光纖通信、微波及衛(wèi)星通信、接入網的基本原理及關鍵技術;第8章講述最新的通信技術發(fā)展情況。
本書為校企合作開發(fā)的雙元教材,是雙高院校雙高計劃建設教材
容會,教授,云南大學軟件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現任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計算機信息學院黨總支書記、云南省國家項目評審專家?guī)鞂<摇⒗ッ魇锌萍柬椖吭u審專家?guī)鞂<液图o檢監(jiān)察員、云南省綜合評標專家?guī)鞂<、云南省政府采購平臺專家、云南省藝術科研專家?guī)鞂<、云南省彩云招標平臺專家?guī)鞂<、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專家?guī)鞂<摇⒃颇鲜≈械嚷殬I(yè)教師資格證面試考官、云南省技能大賽評委、團省委評審專家、云南省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計算機網絡管理技師(二級)和高級技師(一級)、高級考評員和程序員等。,宋浩,講師,研究生學歷,現任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通信技術教研室主任。從事教學工作以來,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受到了廣大師生好評;積極參與教科研,主持和參與的項目6項,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7篇,主持和參與教學資源庫建設2門;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屢獲佳績,參加教師教學大賽多次獲,陳云川,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學歷,現任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通信專業(yè)教師,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5項,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5篇,參與教學資源庫建設1門,參與教材編寫3本;指導學生參加職業(yè)技能大賽屢獲佳績: 2022年大唐杯獲國家級三等獎,IUV杯5G全網大賽獲國家級二等獎,經世杯國際信息化設計大賽獲三等獎,云南省職業(yè)技能大賽獲二等獎等;積極參加教師教學大賽,作為負責人多次獲獎。
第1 章 認識通信………………………… 1 1. 1 通信的基本概念、根本任務和通信系統(tǒng) … 2 1. 1. 1 通信的基本概念 …………………… 2 1. 1. 2 信號傳輸技術分類 ………………… 4 1. 1. 3 簡單通信系統(tǒng) ……………………… 6 1. 2 通信技術發(fā)展史…………………………… 8 1. 2. 1 通信技術發(fā)展歷程 ………………… 8 1. 2. 2 通信技術發(fā)展趨勢 ………………… 15 1. 2. 3 我國通信行業(yè)發(fā)展 ………………… 16 1. 3 通信網絡介紹 …………………………… 18 1. 3. 1 通信網絡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 18 1. 3. 2 通信網絡的分層結構 ……………… 20 1. 3. 3 通信網絡的分類 …………………… 22 1. 3. 4 通信網絡的質量要求 ……………… 23 1. 3. 5 通信網絡的發(fā)展趨勢 ……………… 28第2 章 電話通信 ……………………… 33 2. 1 電話通信概述 …………………………… 33 2. 2 電話通信過程 …………………………… 35 2. 3 PCM 技術 ………………………………… 36 2. 3. 1 PCM 原理…………………………… 36 2. 3. 2 標準 PCM 時分復用系統(tǒng) ………… 47 2. 4 數字復接 ………………………………… 50 2. 4. 1 數字復接的概念和原理 …………… 50 2. 4. 2 數字復接的方式 …………………… 50 2. 4. 3 準同步數字系列(PDH) …………… 51 2. 4. 4 同步數字系列 ……………………… 52 2. 5 電話交換技術 …………………………… 52 2. 5. 1 交換技術 …………………………… 52 2. 5. 2 數字程控交換機的構成 …………… 53 2. 5. 3 電話通信的交換方式 ……………… 54 2. 5. 4 公共交換電話網 …………………… 55 2. 6 信令網 …………………………………… 57 2. 6. 1 信令的概念和分類 ………………… 57 2. 6. 2 電話交換過程的基本信令流程 …… 57 2. 6. 3 No. 7 信令系統(tǒng) …………………… 58 2. 6. 4 信令網和電話網的對應關系 ……… 59第3 章 數據通信技術 ………………… 60 3. 1 計算機網絡簡介 ………………………… 61 3. 1. 1 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的組成 …………… 62 3. 1. 2 局域網組網方式 …………………… 66 3. 2 OSI 參考模型與 TCP IP 參考模型 ……… 70 3. 2. 1 OSI 參考模型 ……………………… 71 3. 2. 2 TCP IP 參考模型 ………………… 75 3. 3 IP 地址 …………………………………… 78 3. 3. 1 IP 地址基礎知識…………………… 78 3. 3. 2 IP 地址的分類……………………… 813. 4 數據編碼 ………………………………… 87 3. 4. 1 信源編碼 …………………………… 87 3. 4. 2 信道編碼 …………………………… 88 3. 5 數據傳輸 ………………………………… 90 3. 5. 1 數據傳輸類型及方式 ……………… 90 3. 5. 2 數據通信系統(tǒng)的主要質量指標 … 95第4 章 移動通信技術 ………………… 98 4. 1 移動通信概述及典型系統(tǒng)介紹 …………… 98 4. 1. 1 蜂窩移動通信系統(tǒng) ……………… 100 4. 1. 2 無繩電話系統(tǒng) …………………… 108 4. 1. 3 專用業(yè)務移動通信技術的演變 … 110 4. 1. 4 衛(wèi)星移動通信系統(tǒng) ……………… 112 4. 1. 5 無線數據網絡 …………………… 114 4. 2 移動通信的特點 ………………………… 117 4. 3 移動通信中信號的基本處理過程 ……… 120 4. 4 移動通信基本技術概述 ………………… 126 4. 4. 1 無線區(qū)域覆蓋結構 ……………… 126 4. 4. 2 頻譜利用 ………………………… 130 4. 4. 3 頻譜管理 ………………………… 131 4. 4. 4 同頻復用 ………………………… 133 4. 4. 5 多址技術 ………………………… 134 4. 5 移動通信中的控制與交換 ……………… 140 4. 5. 1 移動交換系統(tǒng)的特殊要求 ……… 140 4. 5. 2 移動通信中主要的控制與交換技術 …141第5 章 光纖通信技術………………… 144 5. 1 光纖通信概念 …………………………… 144 5. 1. 1 光纖通信發(fā)展簡史 ……………… 144 5. 1. 2 光纖通信的基本概念 …………… 146 5. 1. 3 光纖通信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 ……… 147 5. 2 光纖的結構與分類 ……………………… 148 5. 2. 1 光纖的結構 ……………………… 148 5. 2. 2 光纖的分類 ……………………… 149 5. 3 波分復用技術 …………………………… 154 5. 3. 1 波分復用的分類 ………………… 154 5. 3. 2 DWDM 技術的特點 ……………… 158 5. 3. 3 DWDM 技術的應用 ……………… 159 5. 4 數字光纖通信系統(tǒng) ……………………… 159 5. 4. 1 數字光纖通信系統(tǒng)的特點 ……… 160 5. 4. 2 傳統(tǒng)的兩種傳輸機制 …………… 160 5. 4. 3 多業(yè)務傳送平臺 ………………… 164 5. 4. 4 分組傳送網 ……………………… 165 5. 5 全光網絡 ………………………………… 167 5. 5. 1 全光網絡的構成 ………………… 168 5. 5. 2 全光網絡與傳統(tǒng)電信網絡對比 … 169 5. 5. 3 全光網絡組網示例 ……………… 169第6 章 接入網技術…………………… 173 6. 1 接入網技術概述 ………………………… 174 6. 1. 1 接入網的定義 …………………… 174 6. 1. 2 接入網的功能結構 ……………… 174 6. 1. 3 接入網的特點 …………………… 176 6. 2 接入網的發(fā)展和分類 …………………… 176 6. 2. 1 接入網的演變 …………………… 176 6. 2. 2 接入網的分類 …………………… 178 6. 2. 3 接入網的發(fā)展趨勢 ……………… 179 6. 3 光纖接入網技術 ………………………… 179 6. 3. 1 光纖接入網應用場景 …………… 1796. 3. 2 無源光網絡(PON)技術 ………… 181 6. 3. 3 光纖接入網的方案設計 ………… 184 6. 4 無線接入網 ……………………………… 185 6. 4. 1 無線接入技術分類 ……………… 186 6. 4. 2 新型無線接入技術 ……………… 189 6. 4. 3 無線接入技術的發(fā)展 …………… 192第7 章 微波與衛(wèi)星通信 …………… 194 7. 1 微波通信 ………………………………… 195 7. 2 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介紹 ……………………… 198 7. 2. 1 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組成 ……………… 200 7. 2. 2 衛(wèi)星通信網絡拓撲結構 ………… 202 7. 2. 3 衛(wèi)星通信中的頻率選擇 ………… 204 7. 3 衛(wèi)星通信體制與關鍵技術 ……………… 205 7. 3. 1 衛(wèi)星通信體制 …………………… 205 7. 3. 2 衛(wèi)星通信傳輸技術 ……………… 207 7. 3. 3 衛(wèi)星通信多址連接方式 ………… 209 7. 3. 4 衛(wèi)星通信信道分配方式 ………… 212 7. 4 國際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 ……………………… 213 7. 4. 1 國際通信衛(wèi)星系統(tǒng)介紹 ………… 214 7. 4. 2 各代國際通信衛(wèi)星特點 ……… 215 7. 4. 3 銥星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 …………… 216 7. 4. 4 全球星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 …………… 218 7. 5 我國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 ……………………… 219 7. 5. 1 我國通信衛(wèi)星工程各階段成就 … 219 7. 5. 2 我國通信衛(wèi)星發(fā)展的廣闊前景 … 221 7. 5. 3 我國東方紅衛(wèi)星平臺的發(fā)展歷程 ……………………………… 222 7. 5. 4 北斗導航系統(tǒng)及北斗精神 ……… 225第8 章 電信新技術…………………… 229 8. 1 AloT 技術………………………………… 230 8. 1. 1 AloT 概述 ………………………… 230 8. 1. 2 AloT 體系架構 …………………… 230 8. 1. 3 AloT 技術的種類 ………………… 231 8. 1. 4 AloT 應用 ………………………… 236 8. 2 云計算與大數據 ………………………… 241 8. 2. 1 云計算概述 ……………………… 241 8. 2. 2 云計算體系結構 ………………… 241 8. 2. 3 云計算應用 ……………………… 242 8. 2. 4 大數據概述 ……………………… 243 8. 3 人工智能 ………………………………… 246 8. 3. 1 人工智能概述 …………………… 246 8. 3. 2 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 248 8. 3. 3 人工智能的思考和發(fā)展 ………… 249 8. 4 未來通信發(fā)展 …………………………… 250 8. 4. 1 電子通信發(fā)展現狀 ……………… 250 8. 4. 2 未來電子通信發(fā)展趨勢 ………… 250 8. 4. 3 網絡的新型模型 ………………… 251 8. 4. 4 通信發(fā)展方向 …………………… 252參考文獻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