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自由堪稱哲學與社會科學中最深刻也最富爭議的概念。本書深入探討了當前關于理性的幾種通常的觀念,指出理性意味著我們必須將價值觀與選擇置于批判性審查之下。在此基礎上,森考察了個人選擇以及社會選擇中的各種理性觀念,譬如不確定性下的決策、成本收益分析和環(huán)境評價等等。本書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自由。書中著重了考察了自由的機會方面與過程方面,其中涉及了當代關于自由理論的前沿問題,比如偏好的相關性、機會的基數(shù)性、多元偏好、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等等。森認為,理性與自由之間存在著可逆關系,自由只有在考慮了個人的合理偏好和價值觀的前提下才得到充分評價,反過來,理性也要求思想自由。森運用社會選擇理論透辟地闡述了推理的種種要求和自由評價的各種方法!  
本書是森多年來對經(jīng)濟學理論與哲學問題思考的結(jié)晶,對理性、自由以及社會正義等問題提出了深刻的見解。眾所周知,森是一位關注貧困和不平等等問題的經(jīng)濟學家,本書所闡釋的基本概念與邏輯集中體現(xiàn)了支撐森的現(xiàn)實關懷的理論基石。對于正處于轉(zhuǎn)型社會的中國來說,這種極其抽象的邏輯不失為一種反思處境與確證共識的有益工具。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1998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森1933年生于印度,現(xiàn)在仍然保留印度國籍。1953年森在印度完成大學學業(yè)后赴劍橋大學就讀,1959年取得博士學位。森曾執(zhí)教于倫敦經(jīng)濟學院、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現(xiàn)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 
森的突出貢獻表現(xiàn)在五個領域內(nèi),分別是:社會選擇理論、個人自由與帕累托最優(yōu)的關系、福利和貧困指數(shù)衡量、饑荒問題與權(quán)利分配不均的關系以及道德哲學問題。 
森的學術(shù)思想繼承了從亞里士多德到亞當?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遺產(chǎn)。他深切關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難的人們,被譽為“經(jīng)濟學良心的肩負者”、“窮人的經(jīng)濟學家”。森的思想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人類發(fā)展報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論框架設計的。1972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肯尼斯?阿羅認為,“在社會選擇、福利經(jīng)濟學基礎理論、更廣泛的分配倫理學以及與這些領域相關的測量問題上。森是一位無可懷疑的大師!
第一部分 一般性導論 
第 1 章 引言: 理性與自由 3 
1 . 主題與概念 3 
2 . 可逆關系 4 
3 . 自由的位置 7 
4 . 自由: 機會和過程 8 
5 . 偏好與自由 11 
6 . 福利、 成就和自由 13 
7 . 理性與選擇的內(nèi)在一致性 17 
8 . 自利最大化 20 
9 . 理性選擇理論 23 
10 . 自我的四個特征 30 
11 . 最大化及其超越 34 
12 . 什么是理性的用途?  39 
13 . 結(jié)束語 42 
第 2 章 社會選擇的可能性 78 
1 . 社會選擇理論 79 
2 . 社會選擇理論的起源與建構(gòu)悲觀主義 80 
3 . 福利經(jīng)濟學的訃告 82 
4 . 形式方法與非形式的推理的互補 85 
5 . 逼近可能性與不可能性 86 
6 . 多數(shù)決策與凝聚性 87 
7 . 信息擴展和福利經(jīng)濟學 88 
8 . 人際比較的信息基礎 91 
9 . 貧困與饑荒 95 
10 . 比較剝奪與性別不平等 98 
11 . 自由悖論 100 
12 . 結(jié)束語 102 
第二部分 理性: 形式與實質(zhì) 
第 3 章 選擇的內(nèi)在一致性 151 
1 . 動 機 151 
2 . 選擇、 對應性和一致性 153 
3 . 選擇的內(nèi)在一致性的困難是什么?  155 
4 . 社會選擇與個人偏好 160 
5 . 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 161 
6 . 阿羅不可能定理中的一致性公理 164 
7 . 不含內(nèi)在一致性或社會理性的阿羅不可能定理 167 
8 . 結(jié)束語 173 
第 4章 最大化與選擇行動 196 
1 . 選擇行動 196 
2 . 直接利益與工具性解釋 198 
3 . 責任、 選擇者依賴性與菜單依賴性 201 
4 . 信托責任、 規(guī)范與策略性高尚行為 210 
5 . 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 215 
6 . 偏好與自我約束 222 
7 . 結(jié)束語 225 
附 錄 227 
第 5 章 目標、 承諾與認同 252 
1 . 引 言 252 
2 . 目標、 知識和囚徒困境 253 
3 . 認同: 福利、 目標和選擇 258 
4 . 目標的優(yōu)先性和合理選擇 261 
5 . 結(jié)束語 264 
第 6 章 理性與不確定性 275 
1 . 一致性與利益 275 
2 . 推理與對應 277 
3 . 不確定性和推理 280 
4 . 獨立性與理性 283 
5 . 結(jié)束語 289 
第 7 章 非二元選擇與偏好 299 
1 . 引 言 299 
2 . 選擇函數(shù)與二元性 300 
3 . 坎加爾的獨創(chuàng)之處 304 
4 . 為什么背景相關?  307 
5 . 結(jié)束語 310 
第三部分 理性與社會選擇 
第 8章 理性與社會選擇 317 
1 . 問題及困難 317 
2 . 社會福利判斷和阿羅不可能定理 320 
3 . 社會偏好、 社會選擇和不可能性 322 
4 . 關于合乎邏輯的社會福利判斷 325 
5 . 關于社會決策機制 328 
6 . 程序與結(jié)果 331 
7 . 自由、 權(quán)利與偏好 334 
8 . 價值觀與個人選擇 337 
9 . 結(jié)束語 341 
第 9 章 作為社會選擇基礎的個人偏好 365 
1 . 引 言 365 
2 . 對社會選擇的偏好基礎的各種批評觀點 365 
3 . 公理和公式的偏好基礎 366 
4 . 解釋多義性和環(huán)境規(guī)定 367 
5 . 偏好在估價個人利益中的限度 370 
6 . 偏好形成、 對話和交換 373 
7 . 程序、 權(quán)利和博弈形式 375 
8 . 結(jié)束語 381 
第 10章 社會選擇與正義 395 
1 . 引 言 395 
2 . 不可能定理: 內(nèi)容、 語境和意義 397 
3 . 出路與進路 404 
4 . 動機和成就 411 
第 11 章 規(guī)范選擇中的信息與不變性 424 
1 . 引 言 424 
2 . 信息約束和不變性 425 
3 . 阿羅的不可能定理 427 
4 . 社會選擇中的不變性條件 431 
5 . 狀態(tài)、 效用和基于信息的理性 436 
6 . 普遍性與客觀性 440 
7 . 結(jié)束語 444 
第四部分 自由與社會選擇 
第 12 章 自由與社會選擇 463 
1 . 社會偏好 464 
2 . 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 465 
3 . 事 例 468 
4 . 限制、 擴展和重構(gòu) 470 
5 . 自由、 控制和社會選擇 472 
6 . 控制與間接自由 476 
7 . 偏好、 選擇和私人領域 478 
8 . 與囚徒困境的對比 479 
9 . 通過共謀求解 481 
10 . 結(jié)束語 485 
第 13 章 最低限度的自由 494 
引 言 494 
1 . 自由與社會選擇: 幾個一般性問題 496 
2 . 社會選擇表述的多義性 499 
3 . 締約是不可能性結(jié)論的解嗎?  503 
4 . “直覺觀念” 與最低限度的自由 506 
5 . 吉巴德的擴展以及對此的批評 513 
6 . 博弈形式、 侵犯性行動與自由 515 
7 . 結(jié)束語 517 
第 14章 權(quán)利: 表述與結(jié)論 532 
1 . 引 言 532 
2 . 權(quán)利表述、 諾齊克的建議與博弈形式 534 
3 . 博弈形式、 結(jié)論與權(quán)利類型 536 
4 . 博弈形式與自由悖論 541 
5 . 一個錯誤的解釋 543 
6 . 決策原則 545 
第五部分 觀點與政策 
第 15 章 位置客觀性 561 
1 . 引 言 561 
2 . 位置客觀的觀察結(jié)論 563 
3 . 知識、 科學和位置客觀的信念 564 
4 . 位置與客觀幻覺 566 
5 . 客觀幻覺的事例: 發(fā)病率和性別偏見 568 
6 . 主觀性與位置客觀性 571 
7 . 文化相對主義與內(nèi)在批判 572 
8 . 主觀概率作為位置客觀的預期 574 
9 . 義務論與位置結(jié)果主義 576 
10 . 結(jié)束語 578 
第 16 章 論達爾文的進步觀 584 
1 . 我們的特征與我們的生活 585 
2 . 人類中心主義與人的價值 586 
3 . 物種、 保存與動物生命 587 
4 . 標準和比較 588 
5 . 適應性: 一致和中肯 589 
6 . 比什么更適應?  591 
7 . 為什么采用適應性?  593 
8 . 評價與推理 594 
9 . 個體與類 596 
10 . 基因改進與優(yōu)生學 596 
11 . 有意設計與決心 597 
12 . 達爾文和馬爾薩斯 598 
13 . 物種滅絕與環(huán)境 599 
14 . 達爾文主義與我們的生活 600 
第 17 章 市場與自由 603 
1 . 引 言 603 
2 . 市場與福利主義效率 605 
3 . 自由概念: 過程與機會 607 
4 . 過程方面: 免于干預和自主 611 
5 . 機會方面: 偏好與自由 613 
6 . 機會自由中競爭性均衡的弱效率 620 
7 . 不平等與市場機制 623 
8 . 結(jié)束語 624 
第 18章 環(huán)境評估與社會選擇 638 
1 . 引 言 638 
2 . 社會選擇方法 640 
3 . 存在價值與或有賦值 642 
4 . 全球變暖、 困境和評估 649 
5 . 結(jié)束語 652 
第 19 章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665 
1 . 主題和爭議 666 
2 . 成本收益的一般推理 668 
3 . 基本原則 669 
4 . 結(jié)構(gòu)性要求 674 
5 . 評價無差異 678 
6 . 以市場為中心的賦值 680 
7 . 結(jié)束語 685 
第六部分 自由與社會選擇: 阿羅講座 
引 言 695 
第 20章 機會與自由 697 
1 . 阿羅與社會選擇 697 
2 . 自由的兩個方面: 機會和過程 699 
3 . 偏好與推理估價的解釋 701 
4 . 社會選擇的范圍 703 
5 . 社會選擇視角 707 
6 . 機會與偏好的相關性 711 
7 . 偏好、 最優(yōu)選擇和不確定性 715 
8 . 選擇過程與機會 717 
9 . 機會與不完備性 720 
10 . 多元偏好、 交集和占優(yōu) 723 
11 . 偏好多元性、 元排序與自主 726 
12 . 與自主相比較的不確定性 729 
13 . 機會與表達 731 
第 21 章 過程、 自由與權(quán)利 741 
1 . 對于過程的偏好 741 
2 . 過程、 價值觀和約束 744 
3 . 權(quán)衡與指數(shù)化 747 
4 . 權(quán)利表述: 獨立性與整合 749 
5 . 結(jié)果無涉的程序與內(nèi)在的緊張 752 
6 . 公共選擇方法與結(jié)果分析 755 
7 . 博弈形式、 社會選擇權(quán)利 758 
8 . 視事態(tài)而定的權(quán)利 760 
9 . 各種博弈形式之間的社會選擇 761 
10 . 權(quán)利的社會選擇表述的多義性 765 
11 . 博弈形式、 合謀與自由悖論 767 
12 . 結(jié)束語 771 
第 22 章 自由與機會評價 780 
1 . 基本術(shù)語與基本關系 780 
2 . 單純計算的簡化事例 782 
3 . 選擇行動評價 784 
4 . 偏好不完備性與元素評價 785 
5 . 多元偏好與元排序 789 
6 . 多元偏好與交集 791 
7 . 多元偏好與事件序列 795 
8 . 嚴格排序上的變化 799 
9 . 不確定性與靈活性 801 
10 . 偏好、 基數(shù)性與單位集合 803 
11 . 備選方案的數(shù)目與基數(shù)性公理 806 
12 . 組合、 交集和一致性 810 
13 . 結(jié)束語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