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引入牙體牙髓病科在口腔MDT診療模式中的重要意義入手,以牙體牙髓病科初診病例和轉診病例為基礎,展示由團隊成員提供各自經多學科討論與治療、隨訪的病例,每個病例均包含詳細、完整的病例資料,包括牙體牙髓病科和其他相關科室的完整病歷資料,并邀請牙體牙髓病科、牙周病科、兒童口腔科、口腔修復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種植科、口腔正畸科、口腔影像科、口腔組織病理科等相關領域專家從各自的專業(yè)領域對每個病例進行點評。
★全書共1100余幅臨床病例照片,內容全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
★本書作者團隊積攢了一批以牙體牙髓科初診、會診及轉診為基礎,多學科討論和治療為特色的病例。
★不僅討論具體操作流程,而且展示診療過程中的思考、困惑、嘗試、自我審視和蛻變,以期為廣大口腔醫(yī)師提供一本砥礪前行的參考書。
步入21 世紀后,我國口腔醫(yī)學體系逐漸走向專科化,各專科之間分工明確,診療水平不斷提高。然而,部分醫(yī)師由于長期關注于本學科,對 其他專科的了解較片面甚至滯后,各專科之間交流合作亦存在不足,故而影響復雜和疑難病例的綜合診療能力。
多學科診療是以患者為中心,集合多個學科優(yōu)勢為患者提供最佳決策的診療模式。牙體牙髓科是口腔醫(yī)學的重點科室,專門從事牙體硬組織疾病和牙髓根尖周疾病的診療工作,始終秉承守護健康牙、治療病患牙、保留天然牙的核心理念,不僅初診患者數量眾多,更是 其他?频闹匾D診科室。建立以牙體牙髓科為基礎的多學科診療體系,將有助于拓寬?漆t(yī)師和年輕口腔醫(yī)師的臨床視野、更能提高綜合口腔醫(yī)師的診療能力,最大程度優(yōu)化患者的治療方案。
我們的團隊經過數年歷練,已經培養(yǎng)出多位臨床經驗豐富、教學能力突出、科研基礎扎實的中青年專家,積攢了一批以牙體牙髓科初診、會診及轉診為基礎,多學科討論和治療為特色的病例。如何將課本中的治療原則和操作規(guī)范運籌帷幄于臨床實踐,每位專家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更為完善的處理方式。這正是我們總結歸納和出版本書的初心,不僅討論具體操作流程,而且展示診療過程中的思考、困惑、嘗試、自我審視和蛻變,以期為廣大口腔醫(yī)師提供一本砥礪前行的參考書。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很難將每個病例做到盡善盡美,每位編委的腦海中或多或少都曾閃現過是否當初那樣做會更好的疑惑。也許,只有讀懂了那句特魯多醫(yī)師的墓志銘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才能真正與自己和解,而彼時的瑕疵也最終會化作醫(yī)師終身學習的驅動力。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邀請了多位專家點評,包括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醫(yī)學影像科曾東林副教授、崔敏毅副教授,口腔頜面外科廖貴清教授、曾融生教授、王成教授、楊辛副教授、劉志國講師,牙體牙髓科劉路副教授,牙周科趙川江教授、鄧雨泉講師,口腔修復科楊凌副教授、覃峰副教授、趙煜副教授、陳曉丹講師,口腔正畸科蔡斌教授、周晨副教授、陳奕嘉講師、劉婷婷講師,口腔種植科張輝講師、吳夏怡講師、李俊達講師、詹思源技師,以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內分泌科張錦教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皮膚科方銳華教授,在此向他們一一表示感謝。
為了進一步提高本書的質量,在此誠懇地希望各位讀者、專家提出寶貴意見。
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
凌均棨
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yī)學院牙體牙髓病學二級教授、一級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F任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名譽院長、中山大學口腔醫(yī)學研究所所長、國際牙醫(yī)師學院院士(ICD)、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副會長、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業(yè)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口腔醫(yī)療服務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廣東省口腔醫(yī)學會名譽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齲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病因與防治、牙體牙髓病的分子生物學和組織工程學研究。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23項,榮獲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科技獎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和科技成果獎10余項。發(fā)表論文440余篇,SCI收錄110余篇。2014年起多次入選愛思唯爾 (Elsevier) 中國高被引學者 (牙科學)。主編《牙髓病學》《根尖周病治療學》《顯微牙髓治療學》《牙體牙髓病學臨床前培訓教程》《年輕恒牙根尖周病凌均棨2016觀點》《牙體牙髓病病例精解》,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教材《口腔醫(yī)學 口腔內科分冊》等著作,擔任《中國口腔醫(yī)學年鑒》副主編,參編專著及國家規(guī)劃教材20余部。培養(yǎng)博士后9名、博士研究生50名和碩士研究生68名。1995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中第六屆國醫(yī)師協會中國醫(yī)師獎,入選第六屆國之名醫(yī)系列榜單。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jié) 多學科診療的概念和發(fā)展簡史 /2
一、多學科診療的起源與發(fā)展 /2
二、我國多學科診療的發(fā)展現狀 /3
三、多學科診療在疾病診療中的應用 /3
四、多學科診療的發(fā)展方向 /4
第二節(jié) 口腔醫(yī)學多學科診療模式的建立 /5
一、口腔多學科診療模式的必要性 /5
二、多學科診療模式在口腔醫(yī)學各專科協作中的應用 /7
三、口腔專科在系統(tǒng)性疾病多學科診療模式中的作用 /8
四、口腔專科多學科診療模式的發(fā)展策略 /9
第三節(jié) 多學科診療在牙體牙髓疾病診療中的應用 / 11
一、齲病的多學科診療考量 / 11
二、牙體硬組織非齲性疾病的多學科診療視角 / 12
三、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多學科診療思路 / 18
第二章 牙體硬組織非齲性疾病 / 21
第一節(jié) 牙發(fā)育異常 / 22
一、病例1 牙釉質發(fā)育不全伴重度磨耗種植修復治療一例 / 22
二、病例2 右上頜側切牙畸形根面溝的意向性再植治療 / 36
三、病例3 異位左上頜側切牙的牙周- 牙髓- 正畸聯合治療 / 47
第二節(jié) 牙根吸收 / 60
一、病例1 左上頜第一磨牙牙頸部外吸收部分活髓切斷術治療 / 60
二、病例2 鄰牙阻生致下頜第一磨牙牙根外吸收的多學科診療 / 71
三、病例3 左上頜側切牙牙內吸收致根管大范圍穿孔的保存治療 / 82
第三節(jié) 牙外傷 / 91
一、病例1 右上頜中切牙根折:邊緣齦爬行生長技術 / 91
二、病例2 上頜前牙連續(xù)冠折后:盾構術 / 99
三、病例3 連續(xù)上頜前牙冠折:天然牙根黏膜下留置 / 110
四、病例4 雙頜前突患者中切牙冠折的拔牙模式考量及美學評估 / 118
五、病例5 上頜前牙間隙關閉不當引起牙周破壞的多學科診療一例 / 129
第三章 牙髓病及根尖周病 / 153
第一節(jié) 牙髓病 / 154
一、病例1 右下頜第二磨牙C 形根管的治療及冠部修復方案選擇 / 154
二、病例2 右下頜第一磨牙慢性牙髓炎的顯微根管治療及椅旁CAD/CAM 修復 / 160
第二節(jié) 根尖周病 / 169
一、病例1 左上頜中切牙根尖周炎伴根管側穿的牙髓- 牙周- 修復考量 / 169
二、病例2 左上頜中切牙慢性根尖周炎伴牙根發(fā)育不全的多學科診療 / 181
三、病例3 左上頜第一磨牙冠根一體化治療后不適的多學科診療 / 192
四、病例4 左上頜第一磨牙根尖周囊腫的多學科診療 / 204
五、病例5 減壓術聯合根管治療治療大面積根尖周囊腫樣病變 / 218
六、病例6 右上頜鼻旁牙源性皮瘺的鑒別診斷和治療策略解析 / 227
七、病例7 左下頜牙源性皮瘺的診療 / 237
八、病例8 下頜第二磨牙牙源性皮瘺的序列治療 / 247
第四章 牙髓- 牙周聯合病變 / 269
第一節(jié) 多根牙的牙髓- 牙周聯合病變 / 270
一、病例1 左下頜第二磨牙牙髓- 牙周聯合病變的病因追溯與非手術治療 / 270
二、病例2 右上頜第一磨牙雙腭根牙髓- 牙周聯合病變的多學科診療 / 286
三、病例3 前期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的系統(tǒng)治療 / 302
第二節(jié) 單根牙的牙髓- 牙周聯合病變 / 312
一、病例1 下頜前牙松動伴重度深覆的牙髓- 牙周- 正畸聯合保存治療 / 312
二、病例2 下頜前牙舌側牙齦膿腫的診斷與治療 / 332
第五章 牙體缺損與牙列缺損 / 343
第一節(jié) 牙體缺損 / 344
一、病例1 雙側上頜前牙牙體缺損多學科聯合美學修復 / 344
二、病例2 骨性錯伴上頜前牙外傷缺失的正畸咬合重建與種植美學修復 / 360
第二節(jié) 牙列缺損 / 379
一、病例1 缺失牙固定修復失敗后進行再治療的全局思考 / 379
二、病例2 牙體缺損再修復序列治療及咬合重建多學科診療 / 392
三、病例3 成人反伴復雜牙體缺損的患牙保存與正畸- 修復咬合重建 / 411
四、病例4 種植聯合天然牙全口咬合重建 / 429
五、病例5 前牙多牙種植修復美學與天然牙修復美學的自身對比 /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