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卒于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山西太原,后遷湖北襄陽,晚年定居江蘇鎮(zhèn)江。自小學習書畫,向時人學習,也向古帖取法。他臨摹古帖,形神精妙,幾可亂真,由集古而出新,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
《苕溪詩帖》是米芾三十六歲時所作,時為宋元祐三年(1088 年),與《蜀素帖》同為米芾行書的重頭戲,并稱米書雙璧!盾嫦娞返挠霉P有如下特點:
一是中鋒側鋒兼用,藏鋒與露鋒并施,善于在平中見奇、險而不怪,在正側、俯仰、向背、曲直、轉折和頓挫中形成瀟灑俊邁的氣勢、痛快淋漓的風韻或殺鋒落筆重若崩云,往往以很重的落墨起筆,讓人震撼。如帖中襄、夏、去、載、枚等字,起筆都是勢大力沉的圓頭橫。行筆到中段稍提而過,尾部又頓按,但沒有起筆那么狠而重,顯得有急有緩、有主有次,富于變化。
二是橫畫的左伸右縮,對比明顯,如帖中夏、去、秋、半、青、梁等字。
三是豎畫多欹側,豎畫上部偏向左,下部偏向右,如帖中群、嘩、辭、聲、憐、行等字,玉樹臨風、搖曳多姿。
四是蟹爪鉤的妙用。蟹爪鉤是一種慣常發(fā)力點產生時間差的鉤法,出鉤前要增加一段橫向運動過程作為蓄勢鋪墊,其形狀如同螃蟹揚爪橫行,故名。其在漢隸中已見端倪,王羲之、王獻之和顏真卿等書法家都有運用。米芾《苕溪詩帖》也大量運用這一技法。例如將、謝、尋、浮、轉(轉)、寧等字的豎鉤,戲(戲)、秋、周等字的豎撇。
五是捺畫的變化。人們通常寫捺畫特別是平捺,多以左輕右重,一波三折而過,《苕溪詩帖》除了守常之外,還有出新,即反捺的變化,寫出了極為別致的反捺,反過來變成左重右輕。例如帖中的峰、漫、入、還、通、過、游(遊)等字的反捺。
《苕溪詩帖》的結構欹正相生,通常有欹側的體勢,欲揚先抑、欲左先右、欲疏反密。如在保持重心平穩(wěn)的基礎上,極力將豎畫往右下偏斜,又在適當?shù)奈恢谜{整一些筆畫或字向左下傾斜,增加了靈動跌宕的風姿和駿逸飛動的神態(tài)。
《苕溪詩帖》的章法也頗具匠心,可謂穩(wěn)而不俗、險而不怪、老而不枯、潤而不肥。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留白形成強烈的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牽絲交相輝映,駿逸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輔相成。在重視整體氣勢的同時,兼及細節(jié)的雕琢,把風檣陣馬的動態(tài)與沉雄穩(wěn)健有機地融合,創(chuàng)造出激越痛快、翰逸神飛的意境。
陸有珠,1957年10月出生,廣西南寧人,副教授,廣西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廣西書法教育學會副會長,廣西開明畫院理事,曾在南寧師范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從事大學語文、書法教學工作。
第 1 章 米芾與《苕溪詩帖》簡介 ………… 1
第 2 章 書法基礎知識 ……………………… 2
第 3 章 點畫筆法分析 ……………………… 6
第 4 章 偏旁部首分析 ……………………… 28
第 5 章 結構分析 …………………………… 41
第 6 章 造字練習 …………………………… 53
第 7 章 集字與創(chuàng)作 ………………………… 105
第 8 章 原帖欣賞 ……………………………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