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戰(zhàn)爭論考》的撰寫,經歷了十余年的過程,乃因為有古籍整理和其,也工作的羈絆,不得專力于此,所以只得以系列論文的形式陸續(xù)芡表。除《高梁河戰(zhàn)役后的宋遼三戰(zhàn)》和《北宋聯金滅遼政策薪論》以及《宋御遼守邊之策》是去年補寫新增的,其余各篇,自1998年開始,先后在《四川大學學報》、《軍事歷史研究》、《宋代文化研究》、《國學》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過。這次結集時,對發(fā)表過的論文都作了增補和修改,但基本觀點一仍其舊。
《宋遼戰(zhàn)爭論考》大體上囊括了宋遼一百余年間發(fā)生的所有較大的戰(zhàn)事:基本展示了宋遼戰(zhàn)爭的全貌。筆者力圖以論考結合的方式來較真實、準確地敘述這段戰(zhàn)史,在考證的基礎上發(fā)表對一些歷史問題的看法。其中不少觀點與學界已有的說法有所差異,雖然是自已多年學習的心得和體會,但畢竟屬于一己之見,相信尚存不少粗疏和不足之處,這次結集出版,亦有向專家及讀者諸君請教之意。
宋太祖時期宋遼關系的變化
一、唐末五代與遼戰(zhàn)事考述
二、宋太祖先南后北防御遼、漢的戰(zhàn)略
三、從對抗走向緩和
四、余論
宋太宗對遼戰(zhàn)略的失誤——評宋遼高梁河戰(zhàn)役
一、高梁河戰(zhàn)役前的宋遼關系
二、高梁河之戰(zhàn)
三、太宗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失誤
四、高梁河之戰(zhàn)的后果及影響
高梁河戰(zhàn)役后的宋遼三戰(zhàn)
一、滿城之戰(zhàn)
二、雁門之戰(zhàn)
三、瓦橋關之戰(zhàn)
太宗雍熙北伐綜評
一、宋高梁河戰(zhàn)役后的對遼政策
二、雍熙北伐的戰(zhàn)略意圖及經過
三、雍熙北伐失敗原因綜析
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后的對遼策略
一、雍熙北伐后的宋遼戰(zhàn)爭
1.君子館與土磴寨之戰(zhàn)
2.唐河與徐河之戰(zhàn)
3.子河汊與雄州之戰(zhàn)
二、對遼政策的改變
三、有關的幾項防御措施
附:北宋&"方田&"考
對澶淵之盟的重新認識和評價
一、澶淵之盟前宋真宗的對遼策略及宋遼間的三次戰(zhàn)爭
1.瀛州與莫州之戰(zhàn)
2.遂城之戰(zhàn)
3.望都之戰(zhàn)
二、遼國以戰(zhàn)促和的戰(zhàn)略進攻
三、澶淵之盟的訂立
四、對澶淵之盟的兩點評價
附:寇準澶淵對敵之策平議
一、所N22策中可能有的主張和設想
二、策略的可行性置疑
宋真宗對遼戰(zhàn)爭考
一、瀛州與莫州之戰(zhàn)
二、遂城之戰(zhàn)
三、望都之戰(zhàn)
四、澶淵之戰(zhàn)
北宋聯金滅遼政策新論
一、宋遼百年盟好的回顧
1.平等友好的兩國關系
2.對峙、沖突與友好共存
二、從&"海上之盟&"到北宋收復幽燕
1.白溝與范村之戰(zhàn)
2.燕京巷戰(zhàn)
3.聯金攻遼的后果——靖康之難
三、北宋聯金滅遼政策的失誤
四、余論
附錄:宋御遼守邊之策
宋太祖時期宋遼關系的變化
一、唐末五代與遼戰(zhàn)事考述
唐末,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契丹族逐漸發(fā)展強大,對中原地區(qū)構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出于對利益的爭奪,契丹與中原邊疆藩鎮(zhèn)的戰(zhàn)事不斷上演。進人五代時期,中原各割據政權面對契丹強大的軍事進攻,采取了不同的態(tài)度與對策,時而和好結盟,相互利用,時而又兵戎相見,血腥殺戮,金戈鐵馬,烽煙不斷,延續(xù)了整整半個世紀。
契丹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是鮮卑族的一支,屬東胡族系。他們自稱為軒轅氏的后裔,但自漢代以上,已難考索其活動軌跡。契丹作為一個民族的族稱出現在中國的政治、軍事舞臺上,是在公元五世紀的北魏時。他們以游牧生活為主,散居往來于潢水(又名潢河,西拉木倉河)和土河(老哈河)一帶,即今天的內蒙古和遼寧省的廣大地區(qū)。隋、唐之前,契丹族還較弱小,經常受到外族的侵侮。隋初,契丹各部開始聯合,至唐初,已結成部落聯盟,選舉出聯盟長。根據《遼史》的記載,當時由大賀氏擔任聯盟長,有八個部落,&"勝兵四萬三千人&"。唐太宗在他們活動的區(qū)域設置松漠都督府,選其首領任都督,實施羈縻政策。唐玄宗時,大賀氏族逐漸衰微,部落聯盟長便被遙輦氏所取代,號稱可汗。而耶律氏一族,屬遙輦氏部落聯盟中的迭刺部,世為迭刺部內軍事首領--夷離堇,由于迭刺部在聯盟中最強盛,故耶律氏事實上便成了整個部落聯盟中的夷離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