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股權架構篇,將會帶你破除對股權的一些認知誤區(qū),厘清一些股權架構的雷區(qū),建立起對股權架構的認知模型,讓你站在高處重新理解股權。第二個部分是股權激勵篇,從為什么要做股權激勵說起,帶你走出股權激勵的誤區(qū),然后闡明股權激勵實施落地的細節(jié),以及股權激勵的短板和力所不能及之處,讓你對股權激勵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第三個部分是股權融資篇,將為你解釋為何要讓資本來分你的蛋糕以及該如何分,融資又有哪些門道,具體實施時有哪些是要特別警醒的,讓你對股權融資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股權是一家公司最重要的資源,如果說股東是一個企業(yè)的最高權力擁有者,那么股權就相當于其手中的權杖。如何把握好集中與分散、控制與調動的平衡和分寸,是公司治理的一門學問。學習股權設計和股權激勵,就是讓企業(yè)老板掌握并應用好這一權杖。
不同的公司面臨的治理問題各不相同,而我們在學校學習到的傳統公司治理教材基本上是以介紹歐美的經驗為主,尤其是以股權分散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展開的,在面對我國這樣獨特、復雜的治理環(huán)境時,往往不太適用。對此,作者在書中做了特別設計,主要講述的就是股權與股權激勵的利弊得失,并從實戰(zhàn)的角度出發(fā),把具有可操作性的股權設計與激勵的具體思路、方法等告訴你,教你如何規(guī)避這些風險,興其利而除其弊。
本書圍繞股權與股權激勵,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來講述其背后的法則和實戰(zhàn)技能,所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股權、什么是股權激勵。正如人們最常用的一種方法論——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就會迎刃而解。股權與股權激勵,就是本書的主要“矛盾點”,解開了這兩個“矛盾點”,其他的問題也就不是什么大問題了。
那么,股權究竟是什么權?
說起股權,就不得不提企業(yè)。組成一個企業(yè),要到工商管理部門(現在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去登記注冊,F代企業(yè)在一般意義上是以有限責任公司為主要組成形式。大家都知道,企業(yè)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經濟組織,這個組織在注冊時,有出資人和出資額度等方面的要求。如果是一個人全資出資,就是個人獨資公司;如果有兩個以上出資人,就是股份有限公司。出資人依照出資金額多少,在企業(yè)中占有對應的股份,享有對應的股權。所以,股權和股權激勵涉及的主要是有關企業(yè)創(chuàng)辦、經營和發(fā)展的事宜。
股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是指股東得以向公司主張的各種權利,后者則僅僅指股東基于自身的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從公司獲利并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股權的范圍包括資本收益權、參與管理權、知情權、股東訴權,以及優(yōu)先購買權、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新增資本優(yōu)先認購權等。
人類社會在不斷地前進,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進入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企業(yè)在社會發(fā)展中應運而生。最初的企業(yè)組成形式多是家族式,慢慢地發(fā)展出股份制。可以肯定地說,股份制是人類的一項偉大的企業(yè)制度設計和經濟制度發(fā)明,它能夠有效地調動社會資源,
高效地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而有了股份制企業(yè),也就相應地有了股權激勵的制度安排和精彩故事。
股權激勵機制于20 世紀60 年代首先興起于自由市場經濟發(fā)達的美國。所謂股權激勵機制,就是給予管理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職業(yè)經理人與職業(yè)經理人團隊)股權和股票等,以使管理層和股東的利益綁定在一起,幫助企業(yè)引進并留住人才,從而確保企業(yè)長遠穩(wěn)定發(fā)展。這種制度安排一經出現,便被許多學者尤其是學院派學者大加追捧,認為這是解決管理層和股東不能形成合力問題的一劑良藥。
理論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雖然從全球范圍來看,這是一種通行的企業(yè)激勵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和辦法,但它也并不是被所有人都認可。巴菲特就直截了當地說:“股權激勵計劃只是富了高管們的腰包,卻沒有真正提高公司的業(yè)績水平。”而且,實施股權激勵機制的道路也并不平坦,有各種各樣的“坑”,稍有不慎就會掉進去,輕則造成經濟損失,重則“死無葬身之所”。
本書所要講述的,就是股權與股權激勵的利弊得失,并從實戰(zhàn)的角度出發(fā),把具有可操作性的股權設計與激勵的具體思路、方法等告訴你,教你如何規(guī)避這些風險,興其利而除其弊。
陳金恩,五指數字科技集團董事長、酒茶香連鎖平臺創(chuàng)始人、國家一級茶藝師、工業(yè)自動化高級工程師、股權激勵與股權結構設計專家。曾擔任上市企業(yè)高管,后創(chuàng)辦多家企業(yè)。擁有20多年創(chuàng)業(yè)經驗及企業(yè)經營管理實戰(zhàn)經驗,專注企業(yè)頂層設計、股權結構設計、股權激勵設計、股權眾籌設計等領域的研究及實踐,快速實現企業(yè)融人、融錢、融資源的裂變式增長。同時主講相關課程,成功幫助眾多中小企業(yè)轉型升級,受到學員的高度贊揚。從2016年開始,致力于商業(yè)命運共同體及“鐵桿(粉絲)店商”的研究與踐行,并倡議“用真心做零售(心零售)”。其創(chuàng)辦的酒茶香連鎖大平臺,定位中國家庭生活體系服務商,通過構建S2B2C新商業(yè)模式,把原有的單一的、平面的、傳統的店鋪盈利模式轉變?yōu)榻M合的、多元的、立體的盈利模式,為行業(yè)提供業(yè)績倍增的整體解決方案,用真心、真意、真情為一億品質家庭締造親近心靈的生活方式。
第一部分 股權架構篇?站在高處,重新理解股權
第一章 股權究竟是什么權
第一節(jié) 從創(chuàng)始人廉價轉讓18%股權說起
第二節(jié) 股權的本質是什么
第三節(jié) 整合股權架構,對接有用資源
第二章 老板的安全線在哪里
第一節(jié) 公司治理的7條“生命線”
第二節(jié) 國美控制權爭奪大戰(zhàn)
第三節(jié) 股權的開始就是結束
第三章 怎么打破股權架構的死局
第一節(jié) 股權架構的五大死局
第二節(jié) 被動+主動,打破股權架構的死局
第四章 找什么樣的合伙人
第一節(jié) 出錢少出力,還是出力少出錢
第二節(jié) 一言堂,還是元老院
第三節(jié) 上了一條船,就都是兄弟了嗎
第四節(jié) 丑話一定要說在前面
第五節(jié) 老板的格局決定公司的格局
第二部分 股權激勵篇?解放老板,成就員工
第五章 為什么要做股權激勵
第一節(jié) 什么是股權激勵
第二節(jié) 股權激勵帶來的價值
第三節(jié) 晉商喬致庸的股權激勵
第六章 走出股權激勵的誤區(qū)
第一節(jié) 不懂股權激勵的七大痛點
第二節(jié) 股權激勵的錯誤認知
第七章 股權激勵的內容和模式
第一節(jié) 股權激勵的內容
第二節(jié) 股權激勵的模式
第三節(jié) 華為的股權激勵思想
第八章 對內和對外股權激勵的秘籍
第一節(jié) 對內股權激勵的六大招數
第二節(jié) 對外股權激勵的合縱連橫
第九章 股權激勵的魔鬼細節(jié)
第一節(jié) 股權激勵有哪些原則
第二節(jié) 股權激勵計劃“六定法”
第三節(jié) 做股權激勵有“地圖”
第十章 股權激勵不是“萬金油”
第一節(jié) 股權激勵計劃的弊端
第二節(jié) 用人力資源的思維來看待股權激勵
第三節(jié) 愛爾眼科的合伙人計劃
第三部分 股權融資篇?把蛋糕做大了再分
第十一章 為什么要讓資本來分你的蛋糕
第一節(jié) 股權融資是為了做大蛋糕
第二節(jié) 騰訊、攜程和格力的融資之路
第十二章 股權融資前的準備
第一節(jié) 明確融資要達到什么目的
第二節(jié) 要對融資價值理解透徹
第三節(jié) 融資材料要準備齊全
第四節(jié) 如何寫財務預測書
第十三章 設計好你的股權架構
第一節(jié) 搭建合理的股權架構
第二節(jié) 發(fā)揮章程應有的作用
第三節(jié) 股權架構中的股權分類及分配
第四節(jié) 股權架構中的股權激勵
第五節(jié) 股權架構中的股權分紅
第六節(jié) 股權架構中的股權退出
第七節(jié) 避免股權融資協議中的陷阱
第十四章 股權融資的實用技巧
第一節(jié) 股權融資的四小類
第二節(jié) 股權融資的選擇技巧
第三節(jié) 找到最適合和合理的商業(yè)模式
第四節(jié) 堅定企業(yè)發(fā)展路線,用談判策略獲得投資人認同
第五節(jié) 優(yōu)信拍高管以個人魅力拿下高額融資.
第六節(jié) 篩選靠譜且合適的投資人
第十五章 如何為企業(yè)估值
第一節(jié) 為企業(yè)做估值的竅門和秘訣
第二節(jié) 常用的估值方法
第三節(jié) 森馬服飾站在大局角度做企業(yè)估值
第四節(jié) 融資條款的重點是對賭協議
第五節(jié) 制定合理的退出機制
曾經有一部熱播電視連續(xù)劇《喬家大院》,講的是清朝著名商人喬致庸發(fā)家、興國的故事。這部電視劇一經播出,就受到了大眾的喜愛,是當年的收視冠軍。
大家都知道,晉商名揚世界,而我們故事中的主人公喬致庸正是中國晉商最出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先是以“復字號”稱雄包頭,后又創(chuàng)辦了大德恒、大德通兩大票號,事業(yè)做到了全國各大城市,最終實現了“貨通天下”和“匯通天下”。
眾所周知,晉商一向講義、信、利,而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誠信,這也正是晉商如此著名的原因。喬致庸做生意,除了踐行這幾點理念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實行了激勵機制——身股制。
那么,喬致庸的身股制是什么樣的呢?
在劇中,喬家的幾個特別能干的老伙計出師了,來向喬致庸辭行。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沒有人想一輩子做學徒。而這種現象也是當時商號的慣例,一般的商號,徒弟進來4 年出師后都要離開,幾乎沒有人會在原商號待上5 年以上。即便學徒自己不想離開,其他商號的大掌柜也會以高薪將他們挖走。
在這批辭工的老伙計中,有一名叫馬荀的骨干,錢莊80% 的生意都是經他的手辦理的,可見他的能力有多強。他當初離開家鄉(xiāng)到喬致庸的商號當學徒,就是為了學習如何賺錢,現在出師了,自然想辭工出去賺更多的錢,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對于別人習以為常的辭工現象,喬致庸卻想不通,他不明白為什么能干的伙計都離開了,而那些沒能力的掌柜卻一個都不想離開。師爺告訴他,是因為掌柜有身股,年底有分紅;镉嫑]有身股,也就沒有分紅,干著沒有動力,所以就動心思要離開。
由此可見,當時商號的分配制度是存在弊端的。像馬荀這么忠心能干的伙計,雖然勞苦功高,其收入卻不及掌柜的一個零頭,甚至連一家老小都養(yǎng)不活,換了誰誰都想離開。面對這種情況,喬致庸敢為天下先,分給各號出師的伙計每人一份身股,身股由一厘起,每年按勞績由東家和掌柜來決定是否添加。
從此,這種職工持股制度開始在中國確立起來。喬致庸把人才視為做事業(yè)、立事業(yè)、守事業(yè)的根本,他認為如果只有掌柜有身股,伙計沒有,企業(yè)效益也就不可能最大化。
當然,并非所有的員工都能頂身股,只有具備一定能力以及達到規(guī)定的員工才能頂身股。而頂身股之后,為了避免伙計“吃大鍋飯”,不再努力工作,還會根據當年業(yè)績或貢獻大小來決定后續(xù)提升的幅度。如果業(yè)績不佳,就會原地踏步甚至減少份額。這樣,就會給伙計帶來極大的動力。員工更賣力干活兒,事業(yè)自然會越做越好。
隨著票號規(guī)模逐步壯大,身股越來越多。如喬家大德通票號,1889 年銀股為20 股,身股為9.7 股,到1908 年時銀股仍為20 股,而身股增加到了23.95 股。隨著身股比例的增長,頂身股的員工越來越多,每個員工所頂的份額也越來越多,因此員工個人利益與票號整體利益的關系就更加緊密。
員工的收益提高了,那么東家呢?把更多的錢分出去,是不是意味著東家到手的錢少了呢?如果你這么想,就狹隘了。雖然隨著商號每股分紅的不斷增長,員工分紅及年薪比例也越拉越大,但與此同時東家的收益也是在顯著增加的。以喬家大德通票號為例,從1889 年到1908 年20 年間,雖然銀股的比例變小了,但由于整個蛋糕做大了,東家最終分得的利潤還是大大增加了。1889 年大德通票號盈利約2.5 萬兩白銀,雖然紅利的一半以上分給了員工,但東家所分紅利是20 年前的20 倍。
喬致庸通過推出伙計身股制,滿足了員工的利益,充分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也為自己贏得了更大的事業(yè)和利潤。這讓我想起了一句很著名的話:“花在員工身上的錢,員工都幫企業(yè)十倍百倍地賺回來了。”善待員工,便是善待我們自己,善待企業(y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