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羅洛·梅講述了生活在當代世界中的人面臨的沖突:認同感的喪失、焦慮的根源,以及對自由和責任等概念的困惑等。他認為,雖然當代人面臨無數艱難的沖突和選擇,但憑借我們獨具的能力,是可以最終解決這些“難題”的。
無論是思考戰(zhàn)爭、心理學,還是諸如薩特、克爾凱郭爾等存在主義思想家的觀點,羅洛·梅在各個方面都拓寬了我們對于人類在困境中如何實現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認知視野。
羅洛·梅(1909—1994),美國存在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1930年獲得奧柏林學院文學學士學位,1938年獲得紐約聯合神學院神學學士學位,194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先后在懷特研究院和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長期工作。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yè)杰出貢獻獎及美國心理學基金會的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等獎勵。出版《人的自我尋求》《愛與意志》《焦慮的意義》《權力與無知:尋求暴力的根源》《創(chuàng)造的勇氣》《自由與命運》《存在之發(fā)現》《祈望神話》等20多部著作。
導 言
第一章 人類的困境是什么
第一部分 我們當代的情勢
第二章 現代人意義的喪失
第三章 無個性世界中的個體認同
第二部分 焦慮的根源
第四章 現代焦慮理論的歷史根源
第五章 焦慮與價值觀
第三部分 心理治療
第六章 心理治療的背景
第七章 心理治療的現象學取向
第八章 存在治療與美國社會
第九章 讓 -?保羅·薩特與精神分析
第十章 將存在主義與心理治療聯系在一起會出現的危險
第四部分 自由與責任
第十一章 被關在籠子之中的人
第十二章 被重新審視的自由與責任
第十三章 關于人的科學的問題
第十四章 心理學家的社會責任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