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1952年創(chuàng)刊,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主辦。本刊是語言學專業(yè)學術期刊、我國中文類核心期刊,注重理論研究,面向漢語和漢字的現狀與歷史、中國語言調查和語言政策、語言信息處理與語言教學的理論和方法,是漢語語言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該文集是為紀念《中國語文》創(chuàng)刊70周年的文選,由《中國語文》期刊編輯部精選《中國語文》上發(fā)表的反映中國語言學發(fā)展的代表性文章88篇,以時間順序結集,選文跨度從1952年到2002年。內容涉及語音、漢字、詞類、詞法、句法等語言學研究各領域的歷時與共時研究,學術含量頗高。
張伯江,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語言研究所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院長、語言學系主任。
方 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語文》雜志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語言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主要研究領域,專業(yè)研究領域為語法學與篇章語言學,側重以功能主義語言學理論為取向的基于用法的語法和話語研究和互動語言學研究。
上冊 談談語音構造和語音演變的規(guī)律 丁聲樹/1 漢字發(fā)展史上簡體字的地位 魏建功/6 中國語法中的“詞法”研討 黎錦熙/13 關于漢語的詞類分別 高名凱/23 論魏晉南北朝的量詞 劉世儒/30 論龍果夫的《八思巴字和古官話》 羅常培遺著/45 論助動詞 劉堅/55 漢字改革運動的歷史發(fā)展(上)——紀念漢語拼音方案誕生二周年 周有光/64 漢字改革運動的歷史發(fā)展(下)——紀念漢語拼音方案誕生二周年 周有光/78 《切韻》音系的性質和它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 邵榮芬/88 說“的” 朱德熙/101 說“匼”字音 丁聲樹/126 現代漢語輕音和句法結構的關系 林燾/131 現代漢語單雙音節(jié)問題初探 呂叔湘/149 從“謂語結構”的主語談起 陸志韋/169 從現代方言論古群母有一、二、四等 李榮/181 關于北京話里兒化的來原 陳治文/190 同源字論 王力/194 論定名結構充當分句 邢福義/205 論漢語同族詞內部屈折的變換模式 嚴學宭/216 漢語口語句法里的易位現象 陸儉明/226 試論“著”的用法及其與英語進行式的比較 陳剛/244 《正音捃言》的韻母系統(tǒng) 唐作藩/253 漢字演變的幾個趨勢 李榮/259 動補格句式 李臨定/280 可能補語用法的研究 劉月華/292 先秦“動·之·名”雙賓式中的“之”是否等于“其”? 何樂士/308 四聲別義中的時間層次 梅祖麟/321 中冊 時量賓語和動詞的類 馬慶株/343 外漢機器翻譯中的中介成分體系 劉涌泉/352 單向動詞及其句型 吳為章/360 社會語言學的興起、生長和發(fā)展前景 陳原/373 古漢語中之罕見語法現象 楊伯峻/382 多項NP句 范繼淹/395 聲韻結合的問題 李方桂/404 現代漢語中動詞的支配成分的省略 廖秋忠/410 動賓組合帶賓語 饒長溶/420 《尚書·洪范》“土爰稼穡”解 俞敏/428 談疑問句 林裕文/439 藏緬語復輔音的結構特點及其演變方式 孫宏開/449 說“省略” 王維賢/461 閩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音和清塞擦音 〔美〕羅杰瑞/470 雙賓語結構從漢代至唐代的歷史發(fā)展 〔法〕貝羅貝/475 《祖堂集》中的“底(地)”“卻(了)”“著” 曹廣順/492 殷虛甲骨刻辭中的雙賓語問題 管燮初/508 山西聞喜方言的白讀層與宋西北方音 王洪君/512 漢語被動式的歷史·區(qū)域發(fā)展 〔日〕橋本萬太郎/525 釋漢語中與名詞性成分相關的四組概念 陳平/544 論清濁與帶音不帶音的關系 曹劍芬/561 與動結式動詞有關的某些句式 馬希文/573 中古(魏晉南北朝)漢語的特殊疑問形式 〔日〕太田辰夫/597 關于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 裘錫圭/604 模糊語義及其模糊度 石安石/629 漢語方言親疏關系的計量研究 鄭錦全/643 山西理發(fā)社群行話的研究報告 侯精一/665 普通話聲調的聲學特性和知覺征兆 林茂燦/680 漢語正反問句的模組語法 黃正德/696 現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 劉勛寧/720 下冊 唐至清的“被”字句 唐鈺明/733 結構的不平衡性和語言演變的原因 徐通鏘/748 方言關系的計量表述 王士元 沈鐘偉/767 從歷時觀點論吳語變調和北京話輕聲的關系 〔日〕平山久雄/782 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匯發(fā)展的若干影響 朱慶之/794 口誤類例 沈家煊/806 漢語的空范疇 黃衍/822 一價名詞的認知研究 袁毓林/836 北京話上聲連讀的調型組合和節(jié)奏形式 沈炯/853 與空語類有關的一些漢語語法現象 徐烈炯/864 閩北方言弱化聲母和“第九調”之我見 王福堂/876 說“麼”與“們”同源 江藍生/881 內部構擬法在近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運用 蔣紹愚/897 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手段 方梅/903 “有界”與“無界” 沈家煊/916 關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點思考 張永言 汪維輝/934 非謂形容詞的詞類地位 李宇明/951 普通話詞匯規(guī)范問題 陳章太/963 過程和非過程——漢語謂詞性成分的兩種外在時間類型 郭銳/972 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對于語言信息處理的作用 馮志偉/992 現代漢語的雙及物結構式 張伯江/997 先秦漢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發(fā)展 郭錫良/1011 漢臺內核關系詞相對有階分析 陳保亞/1025 漢藏系語言研究法的檢討 丁邦新/1040 試說“承”有“聞”義 王锳/1050 漢語給予類雙及物結構的類型學考察 劉丹青/1053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 曹先擢/1068 單語詞典釋義的性質與訓詁釋義方式的繼承 王寧/1076 漢語否定詞考源——兼論虛詞考本字的基本方法 潘悟云/1085 編后記 /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