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馳騁于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著書立說,為中國思想史的寶庫平添絢爛的色彩。而《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的諸子“合八百五十三部,六千四百三十七卷”,扣除《漢志》著錄的“百八十九家”,至少有四百多部(家)著作完成于漢魏六朝時期。因此可以說漢魏六朝是子部著述的第二個高峰,也可能是最后的輝煌。《漢魏子書研究》作為學界的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漢魏六朝子書的專著,完成了這一輝煌的前半段,本書則接續(xù)了后半段。將兩書合觀,前承先秦,后接隋唐,中國子學的發(fā)展圖景被描繪得更細致,脈絡(luò)更為清晰。
全書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為漢魏六朝子書的文本考辨,中篇主要為子書文本的細讀與應(yīng)用,下篇為漢魏六朝子書的敘錄。上篇是中篇的基礎(chǔ),下篇既是上篇與中篇的前提,又包含了上篇文本考辨的成果。因此,三篇標題看似散亂,其實關(guān)系甚緊。
尹玉珊,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獻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漢魏六朝文學文獻、諸子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出版《漢魏子書研究》《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史概論》等專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項,獲得省社科成果二等獎一次。教研之余開設(shè)公眾號“尹小山的大課間”,主要發(fā)布學術(shù)隨筆與散文作品,其中文字多被《中國社會科學報》《北京晚報》《文史知識》《光明日報?博覽群書》等媒體刊用。
中國詩經(jīng)學會學員,漢代文學與史料學會學員,《文選》學會會員。
科研項目
主持項目:
1) 漢魏子書與諸子學術(shù)、文學轉(zhuǎn)型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12YJCZH258。
2) 漢魏子書研究,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12FZW029。
3) 魏晉南北朝子部文獻綜合研究,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17BZW086。在研。
4) 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視野下的創(chuàng)新型研究生教育,2017年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一般項目。
上篇 漢魏六朝子書綜合研究 第一章 《伏侯古今注》輯文及相關(guān)問題考辨/3 一 《伏侯注》的作者、歷代著錄和輯本/3 二 《古今注》、《續(xù)古今注》與《中華古今注》的作者及著錄/6 三 四部“注”書的關(guān)系與《伏侯注》的文本范圍/9 四 《伏侯古今注》輯文校正/10 五 《伏侯古今注》佚文輯考/52 六 結(jié)語/54 第二章 《闕子》考略/55 一 書名考辨:《闕子》還是《闞子》/55 二 《闕子》的時代和作者/59 三 《闕子》的佚文/60 四 《闕子》與《補闕子》/66 第三章 《苻子》輯文校正/69 第四章 《苻子》動物寓言中的庶民情趣/94 第五章 論蘇時學《爻山筆話》《墨子刊誤》對子書的整理與校釋/100 一 蘇時學對多部子書的綜合考辨成果/101 二 蘇時學對四部子書的校勘與釋讀成績/120 三 結(jié)語/134 第六章 李軌注《法言》的特點及其成就/135 一 尊圣人而抑諸子/136 二 舉王莽及其政權(quán)的行事制度,證其不符圣人之道/140 三 明確標舉《法言》之“微言大義”/142 四 揚雄附莽為“形屈”而非“神屈”/143 五 結(jié)語/145 第七章 孟氏注《孫子兵法》的特色及其成就/148 一 孟氏注的特點/149 二 孟氏注的貢獻與影響/156 三 孟氏注的不足/161 四 結(jié)語/163 第八章 述作之間:徐干對《論語》的新解及活用/165 一 徐干對《論語》的新解及其方法/165 二 徐干對《論語》的活用及其方法/176 三 結(jié)語/181 中篇 漢魏六朝子書文本細讀與應(yīng)用 第一章 論莊子眼中的“河漢”非指銀河/185 第二章 論李白詩歌對《莊子》僻典的巧用及其審美追求/188 一 緒論/188 二 巧用句子與短語以追求自然混融之美/190 三 巧用動詞與名詞以追求新奇的修飾之美/200 四 結(jié)語/206 第三章 從杜甫的詩歌用典談杜詩對道家子書的吸收/209 一 理趣與野趣:杜詩使用《老子》《列子》典故的情況及作用/210 二 追摹與獨創(chuàng):杜詩使用《莊子》典故的情況及其特點/213 三 獨具只眼:杜詩使用《苻子》的一則典故/225 四 結(jié)語/227 第四章 桓譚《新論》“以市喻交”考/229 一 李善的考辨及其不足/229 二 劉孝目標博學多才及其文本的可信/231 三 桓譚及《新論》在魏晉南朝的廣泛影響/234 四 結(jié)語/236 第五章 《拾遺記》“側(cè)理紙”考論/238 一 《拾遺記》記載的側(cè)理紙/239 二 側(cè)理紙傳說的醞釀與成熟/241 三 再造側(cè)理紙的實驗/245 下篇 漢魏六朝子書敘錄 一 西漢子書/254 二 東漢子書/269 三 三國——曹魏子書/291 四 三國——蜀漢子書/309 五 三國——孫吳子書/311 六 西晉子書/323 七 東晉子書/343 八 南朝——劉宋子書/358 九 南朝——蕭齊子書/362 十 南朝——蕭梁子書/368 十一 南朝——陳朝子書/384 十二 北朝——北魏子書/386 十三 北朝——北齊子書/387 十四 北朝——北周子書/395 十五 漢魏六朝子書存目/396 主要參考文獻/400 后記/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