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信號處理技術是雷達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完成從雷達接收回波中檢測目標、提取目標信息、形成目標航跡等信息處理過程。隨著雷達功能的多樣化和電磁環(huán)境的復雜化,雷達信號處理技術發(fā)展迅速,已成為提高雷達系統(tǒng)性能的關鍵技術。本書共分11章。第1章為概述。第2章到第6章討論了雷達信號處理的基礎知識,包括雷達信號形式和信號分析,雷達脈沖壓縮,雷達雜波抑制,雷達信號檢測等;第6章到第9章討論了陣列信號處理,抗干擾信號處理,雷達信號處理系統(tǒng)技術;第10章和第11章分別討論了雷達點跡數(shù)據(jù)形成與處理,以及雷達航跡處理綜合處理技術。
吳順君,博士生導師,IEEE高級會員,1942年生于上海市。1964年畢業(yè)于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工程系,后留校任教。1981年~1983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做訪問學者。曾任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F(xiàn)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帶頭人;中國電子學會會士,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副主任,中國電子學會遙感、遙測、遙控分會常委;IEEE 宇航與電子系統(tǒng)學會(AESS) 理事會理事,IEEE宇航與電子系統(tǒng)學會北京分部主席。曾任陜西省國際文化經(jīng)濟交流中心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會理事。他是2001年和2006年兩屆中國國際雷達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及2007年和2009年兩屆亞太合成孔徑雷達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他于1992年批準為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5年被評為陜西省優(yōu)秀教師和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他長期從事信號與信息處理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雷達信號處理領域主持和完成了一批重大的科研項目?蒲谐晒@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獲中國國家專利授權1項;主要學術著作有《近代譜估計方法》,《雷達信號處理和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合著有《高性能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與高速實時信號處理》,《CPLD技術及其應用》等,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fā)表學術論文50多篇。
目 錄
第1章 概述 001
1.1 雷達信號處理的主要研究領域 002
1.1.1 信號檢測和視頻信號積累 002
1.1.2 相參信號的雜波抑制技術 002
1.1.3 雷達脈沖壓縮技術 003
1.1.4 陣列信號處理理論及應用 003
1.1.5 雷達成像技術 004
1.1.6 雷達目標識別技術 004
1.1.7 雷達抗電子干擾技術 005
1.1.8 雷達信號處理系統(tǒng)技術 005
1.1.9 雷達目標點跡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 005
1.1.10 雷達目標跟蹤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 006
1.2 雷達信號處理的發(fā)展趨勢 007
1.2.1 數(shù)字化技術迅速推廣 007
1.2.2 雷達信號處理技術正向多功能方向發(fā)展 007
1.2.3 雷達信號處理算法迅速發(fā)展 007
1.2.4 多學科領域技術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滲透 008
1.2.5 雷達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發(fā)展迅速 008
1.3 本書章節(jié)內(nèi)容安排 009
本章參考文獻 009
第2章 雷達信號處理基礎 011
2.1 信號和頻譜 012
2.1.1 信號波形 012
2.1.2 信號頻譜 013
2.1.3 隨機信號與功率譜 015
2.2 數(shù)字信號處理基礎[2,3] 017
2.2.1 A/D轉(zhuǎn)換器和采樣定理 017
2.2.2 離散傅里葉變換和快速傅里葉變換 019
2.2.3 數(shù)字濾波器 021
2.2.4 維納濾波器 028
2.2.5 預測濾波器和最小二乘估計 029
2.3 相參信號處理 030
2.3.1 相參信號處理原理 030
2.3.2 正交相位檢波器 032
2.3.3 正交相位檢波器的誤差校正 033
2.3.4 數(shù)字正交相位檢波器 036
2.3.5 匹配濾波器 038
2.4 雷達信號的模糊函數(shù) 039
2.4.1 模糊函數(shù)的定義[13] 039
2.4.2 模糊函數(shù)的性質(zhì) 041
2.5 本章小結(jié) 044
本章參考文獻 044
第3章 雷達信號形式和信號分析 046
3.1 單頻脈沖信號 047
3.1.1 非相參脈沖信號 047
3.1.2 相參脈沖串信號 050
3.1.3 參差變周期相參脈沖信號 054
3.2 頻率調(diào)制脈沖信號 056
3.2.1 線性調(diào)頻脈沖信號 056
3.2.2 非線性調(diào)頻脈沖信號 060
3.2.3 步進頻率脈沖信號 062
3.3 相位編碼脈沖信號 065
3.3.1 二相碼信號 065
3.3.2 多相碼信號 073
3.4 雷達目標微多普勒特征 078
3.4.1 雷達目標微多普勒效應 078
3.4.2 雷達目標微多普勒頻率估計 079
3.4.3 雷達目標微多普勒特征的應用 087
3.5 本章小結(jié) 089
本章參考文獻 089
第4章 雷達脈沖壓縮 092
4.1 脈沖壓縮原理 093
4.2 脈沖壓縮基本方法 094
4.2.1 時域脈沖壓縮方法 094
4.2.2 頻域脈沖壓縮方法 095
4.2.3 脈沖壓縮濾波器及脈沖壓縮性能 096
4.3 降低副瓣的加權方法 099
4.4 相位編碼信號脈沖壓縮的副瓣抑制 104
4.5 超寬帶信號的脈沖壓縮 107
4.5.1 超寬帶信號 107
4.5.2 超寬帶信號的脈沖壓縮方法 107
4.6 本章小結(jié) 110
本章參考文獻 111
第5章 噪聲背景下雷達目標檢測 112
5.1 信號檢測原理 113
5.1.1 噪聲中的信號檢測 113
5.1.2 白噪聲條件下的最優(yōu)檢測 114
5.1.3 色噪聲條件下的最優(yōu)檢測 115
5.1.4 恒虛警檢測原理 117
5.2 恒虛警檢測器 117
5.2.1 白噪聲背景的恒虛警檢測器 117
5.2.2 單元平均恒虛警檢測器 119
5.2.3 有序恒虛警檢測器 124
5.2.4 非高斯雜波中的恒虛警檢測器 126
5.2.5 非參量恒虛警檢測器 129
5.2.6 雜波圖恒虛警檢測器 131
5.2.7 二維恒虛警檢測器 137
5.3 信號積累和檢測 139
5.3.1 信號積累 140
5.3.2 二進制積累和雙門限檢測器 145
5.4 長時間相干積累和弱小目標檢測 147
5.4.1 距離走動補償 148
5.4.2 距離彎曲補償 150
5.4.3 多普勒頻率走動補償 151
5.5 檢測前跟蹤(TBD) 152
5.6 本章小結(jié) 155
本章參考文獻 155
第6章 雷達雜波抑制和目標檢測 158
6.1 雷達雜波 159
6.1.1 地雜波 159
6.1.2 海雜波 162
6.1.3 氣象雜波和箔條雜波 165
6.1.4 天線掃描引起的雜波功率譜展寬 166
6.2 雷達雜波抑制和改善因子 166
6.3 動目標顯示(MTI) 168
6.3.1 雜波對消器 168
6.3.2 MTI濾波器 171
6.4 參差MTI濾波器 174
6.4.1 盲速 175
6.4.2 參差周期和參差MTI濾波器 176
6.4.3 參差碼的優(yōu)化設計 178
6.4.4 參差MTI濾波器系數(shù)的優(yōu)化設計 179
6.5 動目標檢測(MTD) 179
6.5.1 對消器級聯(lián)FFT的結(jié)構(gòu) 180
6.5.2 超低副瓣濾波器組結(jié)構(gòu) 182
6.5.3 優(yōu)化設計的多普勒濾波器組 185
6.6 脈沖多普勒(PD)處理 187
6.6.1 PD雷達地雜波頻譜 187
6.6.2 PD信號處理 190
6.7 自適應運動雜波抑制 191
6.7.1 運動雜波譜中心補償抑制法 191
6.7.2 權系數(shù)庫和速度圖法 192
6.7.3 自適應雜波濾波器 195
6.8 本章小結(jié) 197
本章參考文獻 197
第7章 雷達陣列信號處理 198
7.1 相控陣雷達信號處理及波束形成 199
7.1.1 雷達陣列信號模型 201
7.1.2 波束形成基本概念 203
7.1.3 自適應波束形成 207
7.1.4 最優(yōu)波束形成原理及算法 208
7.1.5 穩(wěn)健數(shù)字波束形成[9-12] 215
7.2 陣列雷達高分辨測向方法 221
7.2.1 最大似然估計測向算法[13] 222
7.2.2 獨立信源的高分辨測向算法 224
7.2.3 相參源高分辨處理技術 231
7.2.4 非理想情況下信源數(shù)目估計方法[21] 240
7.3 空時二維自適應信號處理 242
7.3.1 機載雷達雜波空時譜 242
7.3.2 STAP基本原理 246
7.3.3 降維STAP處理方法 253
7.3.4 非均勻雜波環(huán)境下STAP處理方法 261
7.3.5 STAP應用研究 267
7.4 波形分集陣雷達信號處理 270
7.4.1 MIMO雷達信號模型 273
7.4.2 MIMO雷達正交波形設計方法 274
7.4.3 頻率分集陣新體制雷達模型及方向圖[72] 278
7.4.4 頻率分集陣雷達應用 286
7.5 本章小結(jié) 290
本章參考文獻 291
第8章 雷達抗干擾信號處理 297
8.1 雷達干擾 298
8.1.1 雷達干擾分類 298
8.1.2 有源干擾 299
8.2 雷達抗有源干擾 302
8.2.1 自適應頻率捷變 302
8.2.2 自適應空域濾波 303
8.2.3 自適應天線副瓣相消 305
8.2.4 穩(wěn)健的空域抗干擾技術 310
8.3 雷達抗欺騙干擾 312
8.3.1 雷達欺騙干擾 312
8.3.2 多維聯(lián)合抗有源欺騙干擾 314
8.3.3 自適應副瓣匿影 314
8.3.4 發(fā)射波形設計抗有源欺騙干擾 316
8.4 雷達低截獲設計 321
8.5 雷達抗干擾性能評估 325
8.5.1 抗干擾改善因子 325
8.5.2 雷達抗干擾能力 325
8.5.3 抗欺騙干擾概率 326
8.6 雷達通信兼容技術 326
8.6.1 Chirp信號相位調(diào)制通信一體化波形 326
8.6.2 Chirp信號上下調(diào)頻混合一體化波形 328
8.6.3 頻率正交相位調(diào)制通信一體化波形 330
8.7 本章小結(jié) 332
本章參考文獻 332
第9章 雷達信號處理系統(tǒng)技術 334
9.1 雷達信號處理系統(tǒng)仿真設計方法 335
9.1.1 雷達信號處理系統(tǒng)的功能和結(jié)構(gòu) 336
9.1.2 雷達信號處理系統(tǒng)仿真環(huán)境 338
9.1.3 雷達信號處理系統(tǒng)仿真模型庫 341
9.1.4 雷達信號處理系統(tǒng)仿真設計 343
9.2 多處理器并行信號處理系統(tǒng)設計 350
9.2.1 雷達信號處理系統(tǒng) 351
9.2.2 并行信號處理系統(tǒng)的性能 352
9.2.3 并行信號處理系統(tǒng)的設計 354
9.3 軟件化雷達信號處理技術 367
9.3.1 軟件化雷達信號處理 367
9.3.2 雷達信號處理仿真和實現(xiàn)的一體化 373
9.3.3 雷達信號處理和數(shù)據(jù)處理的一體化 376
9.3.4 雷達系統(tǒng)的軟件化 378
9.4 本章小結(jié) 382
本章參考文獻 383
第10章 雷達目標點跡數(shù)據(jù)形成與處理 385
10.1 概述 386
10.1.1 兩種常見的雷達掃描方式 386
10.1.2 點跡與點跡處理 388
10.2 目標原始點跡數(shù)據(jù)的形成 391
10.2.1 雷達對目標的測量 391
10.2.2 點跡數(shù)據(jù)格式 396
10.2.3 計算機對點跡數(shù)據(jù)的錄入 398
10.2.4 點跡數(shù)據(jù)分析 400
10.3 常規(guī)監(jiān)視雷達點跡處理 403
10.3.1 目標原始點跡數(shù)據(jù)的分辨與歸并 403
10.3.2 目標點跡凝聚處理 408
10.4 雷達組網(wǎng)系統(tǒng)中點跡數(shù)據(jù)處理 409
10.4.1 時間統(tǒng)一 410
10.4.2 空間統(tǒng)一 412
10.4.3 系統(tǒng)處理周期 413
10.4.4 多雷達點跡數(shù)據(jù)處理與點跡-航跡關聯(lián)處理 415
10.5 運動平臺雷達的目標點跡數(shù)據(jù)處理 417
10.5.1 主要的坐標系及定義 417
10.5.2 坐標系之間的關系 420
10.5.3 掃描空域穩(wěn)定措施 421
10.5.4 機載相控陣雷達的目標點跡處理 422
10.6 SAR目標的回波特性分析及數(shù)據(jù)處理 423
10.6.1 地面固定點目標的回波特性分析 424
10.6.2 運動目標的回波特性分析 426
10.6.3 GMTI掃描方式下多普勒參數(shù)的計算與分析 427
10.6.4 平臺位置及姿態(tài)對系統(tǒng)的影響 428
10.6.5 運動目標的數(shù)據(jù)處理 428
10.7 雙基地雷達的點跡數(shù)據(jù)處理 429
10.7.1 T/R站和R站的點跡時間和空間對齊 430
10.7.2 收站的點跡凝聚 430
10.7.3 收/發(fā)站的點跡融合 431
10.7.4 收/發(fā)站的目標定位 431
10.8 測量誤差的分析 432
10.8.1 測距精度 432
10.8.2 測高精度 433
10.8.3 方位誤差 433
10.9 本章小結(jié) 434
本章參考文獻 435
第11章 雷達目標的航跡綜合處理 436
11.1 概述 437
11.1.1 航跡與航跡處理 437
11.1.2 系統(tǒng)模型 439
11.1.3 測量與跟蹤坐標系 441
11.1.4 濾波與預測 443
11.1.5 時間和空間一致性要求 445
11.2 雷達目標航跡處理框架 446
11.2.1 雷達目標航跡處理主要功能 447
11.2.2 雷達目標航跡處理軟件架構(gòu) 449
11.2.3 雷達目標航跡處理并行架構(gòu) 449
11.2.4 陣地和環(huán)境適應性考慮 450
11.3 不同精度數(shù)據(jù)的最佳擬合 451
11.4 雷達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常用的估計方法 452
11.4.1 多維向量的估計與估計誤差 452
11.4.2 最小平方估計 453
11.4.3 最小均方誤差估計 453
11.4.4 線性均方估計 454
11.4.5 非線性估計 455
11.4.6 系統(tǒng)與目標模型 456
11.5 運動目標的數(shù)學模型 457
11.5.1 常速度模型 458
11.5.2 常加速度模型 458
11.5.3 目標運動的相關噪聲模型——Singer模型 459
11.5.4 常速轉(zhuǎn)彎模型 461
11.5.5 彈道目標動力學模型 461
11.5.6 交互多模型 465
11.6 常用跟蹤濾波器 467
11.6.1 最小二乘濾波器 467
11.6.2 卡爾曼濾波器 468
11.6.3 ?-?濾波器 472
11.6.4 擴展卡爾曼濾波器 474
11.6.5 無損卡爾曼濾波器 474
11.6.6 機動目標的自適應跟蹤方法 475
11.7 目標跟蹤的起始、點跡-航跡相關處理與波門控制 477
11.7.1 目標跟蹤的起始 477
11.7.2 點跡-航跡相關處理 479
11.7.3 波門控制 480
11.7.4 彈道/空間目標快速起始 483
11.8 復雜環(huán)境下的目標跟蹤 483
11.8.1 剩余雜波較多環(huán)境下的目標跟蹤 484
11.8.2 多目標環(huán)境中的跟蹤 487
11.8.3 群目標跟蹤 490
11.8.4 機載GMTI雷達對地面目標跟蹤 493
11.8.5 機載雷達對海面目標跟蹤 496
11.9 精細化航跡處理 498
11.9.1 衛(wèi)星標校 499
11.9.2 電波傳播修正 500
11.9.3 系統(tǒng)誤差修正 502
11.9.4 航跡質(zhì)量評估的幾個維度 503
11.10 基于深度學習的目標識別技術 503
11.10.1 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應用 503
11.10.2 目標綜合特征分類識別 506
11.10.3 綜合識別處理流程 511
11.11 綜合航跡的人工智能處理技術 512
11.11.1 隨機化多假設數(shù)據(jù)關聯(lián)方法 512
11.11.2 隨機參數(shù)矩陣多模型最優(yōu)濾波方法 514
11.11.3 基于知識的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 516
11.12 工程應用簡介 519
11.12.1 工程設計主要內(nèi)容 519
11.12.2 應用舉例 524
11.13 本章小結(jié) 531
本章參考文獻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