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地質活動的杰作。大自然的偉力在這里改變了海陸的分布,大陸之間的碰撞消亡了古海,地殼的變形與褶皺塑造了雄偉的山脈,曾經(jīng)的海底崛起成雪域之巔,無數(shù)的生命故事就此被折疊在這部由千萬層巖石堆積而成的時間之書里。
本書作者以親身經(jīng)歷的青藏高原科考為線索,將艱苦卓絕的科考歷程、蒼涼壯美的高原奇觀、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和激動人心的化石發(fā)現(xiàn)融為一體,輔以親手繪制的精美古生物插圖,講述了青藏高原2億年以來魚龍、攀鱸、古犀牛、三趾馬等各類生物的演化傳奇,呈現(xiàn)了一部令人驚嘆的青藏高原生命史詩。
1.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傾情作序,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著名古生物學家苗德歲、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周德進、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星球研究所創(chuàng)始人耿華軍等知名專家學者聯(lián)合推薦。
2.作者歷時15年時間,行走數(shù)萬里,探索神秘曠遠的青藏高原,揭示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講述2億年的生命演化傳奇。
3.回顧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科學家跋涉高原、探索未知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真切展現(xiàn)科學考察的酸甜苦辣。
4.大量圖片展現(xiàn)青藏高原的壯美風光和風土人情。
5.作者親手繪制精美古生物插圖,還原多姿多彩的遠古生靈。
吳飛翔發(fā)來他即將出版的有關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科普作品《山海折疊》,僅書名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對于很多讀者而言,山峰與海洋是龐大的存在,如何可以折疊起來呢?但是,對于研究地球科學的人來說,不僅僅是山與海,多少聲勢磅礴的地殼運動連同其中最偉大的“表演”——生物演化,都隨著足夠漫長的時間,被折疊在無盡的地層之中。古生物學家的工作,就是通過研究其中并不完整的地質記錄與幸存的化石標本,來復原曾經(jīng)蓬勃的生命世界及其周邊的環(huán)境。
而在國內(nèi),恐怕沒有幾個區(qū)域能像青藏高原那樣讓古生物學家為之向往。如今,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但在2.8億年前,那里卻是古老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由于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發(fā)生碰撞,青藏高原開始逐漸隆升,并成為新生代全球最為重大的地質事件之一,深刻地改變了亞洲的地形地貌、大氣環(huán)流以及生物演化的格局。因此,青藏高原成為古生物學家研究海陸變遷背景下生物多樣性變革的關鍵區(qū)域。同時,由于青藏高原充滿了探險小說中的豐富元素——無人區(qū)的神秘感、傳說與宗教的盛行、高寒缺氧的艱苦環(huán)境、潛在的化石寶藏,古生物學家的野外工作更籠罩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中國科學院已經(jīng)組織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但是,關于科考中的古生物部分的紀實作品卻并不多見。吳飛翔的這本書,不僅回顧了我國古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進行科學考察與發(fā)掘的經(jīng)歷,分享了幾代科學人進入高原采集化石、探索古生物演化奧秘、發(fā)現(xiàn)過去的喜悅,還從一個青年古生物學家的視角出發(fā),以時間作為主軸,從中生代到新生代,詳細介紹了各個時段相關的地質背景、自然環(huán)境與關鍵化石,多角度地呈現(xiàn)了青藏高原生物的演變史。
吳飛翔的研究方向為中、新生代關鍵地史階段古魚類演化對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而他這些年的研究重點主要在青藏高原古魚類,主持和參與了許多青藏科考的項目,多次進藏從事野外工作,所以他也在書中通過流暢的文筆,講述了很多與自己的研究相關的故事與感悟,情景交融,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此外,吳飛翔還是我所知道的科研人員中,少數(shù)幾個能寫會畫的科普高手。除了為一些科普報刊撰稿,他還為一些文章繪制了科學復原圖,并發(fā)表在《自然》(Nature)、《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中國國家地理》《知識就是力量》等知名學術或科普期刊上,這是難能可貴的。在本書的最后一章,他將自己繪制復原圖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甚至寫到了關于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計的故事,既充實了本書的內(nèi)容,又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科學考察類的紀實作品,不僅將重要的科研過程記錄下來,其蘊含的豐富信息也是科學史研究的重要素材: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類作品往往可以更生動地傳遞科學精神!渡胶U郫B》就是這樣一本精彩的圖書,不僅能夠豐富讀者對青藏高原古環(huán)境以及生物演化、擴散的認識,還能讓讀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深刻地體會到科學家對于科學事業(yè)的熱愛,以及他們在科學探索過程中求真務實、不畏艱辛、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學精神。
周忠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長
吳飛翔
湖南醴陵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地層與古生物學博士。曾有三疊紀龍魚類和侏羅紀、白堊紀七鰓鰻系列研究成果,近年來重點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魚類演化。自2009年以來,曾數(shù)十次進入青藏高海拔地區(qū)進行科學考察,并多次擔任領隊?蒲谐晒l(fā)表在《科學通報》《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等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上。
作為主要創(chuàng)作人員,撰寫回顧中國古脊椎動物學90年發(fā)展歷程的科普圖書《證據(jù):90載化石傳奇》(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在《文匯報》《知識就是力量》《化石》《地圖》等報刊上發(fā)表青藏古生物學科普文章;策劃“雪山下的遠古世界——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成果展”,榮獲第二屆北京科學傳播大賽展覽賽二等獎(第二名)。
精于古生物科學插圖繪制,作品曾發(fā)表在《科學通報》《中國科學》《自然》(Nature)、《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及古脊椎動物學教科書《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版)》(Vertebrate Palaeontology)上。
第一章 高原前世 第二章 海怪與恐龍 珠峰、魚龍和鯊魚
水里奇魚岸上龍
第三章 史前“香格里拉” 喜山也有低矮時
遇見蔣浪
飛舞的翅果
一朵未名花
小果配上兔耳朵
“印度方舟”送來的大樹 第四章 色林錯畔的遠古森林 游走荒原
樹上的魚
羌塘的棕櫚
椿榆的“烏龍”
似花似葉欒樹果
浮萍“瘦身”史
藏北水上漂
第五章 遠去的犀牛
漫步倫坡拉
西藏的古犀牛
第六章 阿里古獸
吉隆故事
札達尋寶
灌叢深處有花香
尖角的長頸鹿
披毛犀傳奇
蹄下風云
羊族崛起
令人膽寒的殺手
北極狐的祖先
雪豹之祖
色林錯畔的劍齒虎
輪流坐莊
古人在高原
第七章 緣山求魚
高原有嘉魚
鈣補奇魚
第八章 藏北經(jīng)年
第九章 發(fā)現(xiàn)化石,發(fā)現(xiàn)美
行旅即讀書
科學插圖繪制
高原古生物文創(chuàng)
尾聲
參考文獻
后記
地殼就像一個巨大的拼圖,鑲嵌成拼圖的板塊,在滾燙的軟巖上滑動、起伏。它們分分合合,不停地改變著陸地與海洋的分布,重塑著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大洋兩岸吻合的海岸線、陸地上縱橫交錯的巨大山脈,都是它們的杰作。
大約3億年前,岡瓦納大陸開始裂解。就像“從高處跌落的瓷盤”,這個超級大陸解體成大大小小的陸塊,以不同的速度朝著各個方向漂移而去。古陸北緣的羌塘地塊、拉薩地塊以及印度次大陸,在地幔柱上涌和大洋板塊俯沖作用的牽引下(注:有學者認為板塊運動的原動力或許還來源于隕石撞擊),依次往北面的歐亞大陸奔去,最終徹底改變了整個亞洲的地理和氣候。在地球系統(tǒng)里,由于各個圈層的聯(lián)動,這些事件的影響甚至遠程傳導至北美洲和非洲。
這是幾段史詩般的旅程,這些陸塊從南半球漂洋過海到達北半球,歷時億萬年。穿過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這些陸塊就像一艘艘“方舟”,載著地球另一端的“乘客”來到今天高原的位置,這些“乘客”留下的印記甚至被大地的洪荒之力推上了雪域之巔。
在這幾艘“方舟”之中,體量最大的是最后靠岸的印度次大陸,它與歐亞大陸的迎頭相撞,造成的影響也最為深遠。在非鳥恐龍滅絕之后不久的新生代初期(距今6600萬?6100萬年),印度次大陸在北緯14°附近與歐亞大陸(拉薩地塊)相遇(2021年,有科學家提出“印度—亞洲兩階段碰撞模型”,他們認為這個時候是從印度次大陸裂解出來的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先與亞洲大陸發(fā)生碰撞)。 大陸之間匯聚、碰撞,最終塑造了地球上最雄偉的大陸山系——喜馬拉雅山系,促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崛起,進而形成了華夏大地“東水西山”的地理格局。在全球變涼的大趨勢下,陸進海退和山體崛起的雙重作用,讓亞洲腹地的戈壁荒漠愈加干旱,也使長江所經(jīng)之地的漫漫黃沙演變成了山青水綠的煙雨江南。
而依環(huán)境而興、隨環(huán)境而變的生命,在這樣的滄桑巨變中不可能置身事外。陸塊的碰撞不僅是新一輪造山活動的開始,更是另創(chuàng)新機的生命走廊的連通?茖W家發(fā)現(xiàn),印度—亞歐大陸接觸之初,大陸之間的動物群就開始了交流。3000多萬年之后,盡管青藏高原上早有橫貫東西的巨型山脈,像巨犀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仍能在高原南北之間往來擴散。直到高原初具規(guī)模的早中新世(距今約2000 萬年),還有無角的犀牛在藏北的湖畔密林中徜徉。即使當高原整體生長到接近今天的模樣時,冰緣環(huán)境下的高地也不是絕對的“孤島”,一些動物曾循著它邊緣的深谷或山口進進出出。特別是在更新世大冰期來臨時,寒冷的氣候把高原與北極連成一體,已經(jīng)適應了冰天雪地的披毛犀、北極狐的祖先們走出西藏,去極圈附近開拓了新的家園,成為一方傳奇。
人們常把青藏高原比喻成認識生命演化的“天然實驗室”。在這個巨大的“實驗室”里,海陸的轉換、陸地的連接、山體的隆起,都是特殊的“催化劑”,驅動著生物的演替與播散。以地質時間的尺度來看,這里由海到陸、從低地到高原的變化是如此巨大而迅速,生命的過程因此而更加精彩紛呈。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穿過億萬年的時空,回顧一下這段奇妙的生命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