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王弼本《老子》基礎(chǔ)上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結(jié)合作者多年教育工作經(jīng)驗及實際案例,深入剖析、通曉解讀《老子》,引導讀者領(lǐng)悟老子智慧、感受國學魅力,引領(lǐng)大家撥開生活迷津、走出教育困局。本書內(nèi)容分兩部分,結(jié)合老子的教育之道探討當下的教育問題。第一部分主要介紹老子其人、其書、其道和老子的教育之道。第二部分在第一篇的基礎(chǔ)上,對應《老子》八十一章中老子的相關(guān)教育智慧,結(jié)合我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
以經(jīng)解經(jīng)傳遞先哲智慧,以古通今紓解世人困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話說老子,用老子閃光的智慧闡釋教育之道。讀懂中國教育傳統(tǒng),把握當下教育形勢,必須讀懂《老子》!
序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一晃就到退休年齡了,不禁感慨萬千,總感到要為熱愛的教育事業(yè)再做點什么,但卻一直很茫然,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偶爾讀到了一本名叫《失去靈魂的卓越》的書,深受啟發(fā)。該書作者哈瑞·劉易斯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在哈佛從事教學工作30多年,還曾任哈佛大學旗下負責本科生教育的哈佛學院的院長。他退休之后,便結(jié)合他所掌握的資料和長期在哈佛大學做教學和管理工作的親身經(jīng)歷,精心著作了此書。此書為我們描述了哈佛這所世界名校是如何為追求所謂卓越而放棄教育使命的,并對該校放棄教育之本的做法進行了深刻反思。盡管作者對母校存在的問題持批判口吻,但也處處對自己服務了30多年的母校充滿感激,對所選擇的教育事業(yè)忠貞不渝。該書受到全世界廣大讀者的高度關(guān)注,并入選《波士頓環(huán)球報》暢銷書行列。受此啟發(fā),我決定結(jié)合自己了解的情況和親身經(jīng)歷也寫一本關(guān)于教育的書,以期在某一方面取得與哈瑞·劉易斯這本書相似的成效。
我先后接受學校教育20多年,其中有教育被荒廢的特殊時期,有剛恢復高考激情澎湃的時代,有教育高速發(fā)展的年代。隨后我進入高校從事教育工作,至今已經(jīng)30多年了,其間做過教師,做過兩屆學院(系)分管教學的副院長,還做過學校教務處副處長、教務處處長、招生辦公室主任等,同時還負責管理學校的附屬中小學工作近6年,在全國近30所著名中學(如上海中學、曹陽第二中學、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杭州富陽中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附中、陜西西安中學等)推行了苗圃計劃。這些教育工作經(jīng)歷讓我接觸到了我國教育的許多方面。參與本書著作的其他幾位同志也是各類教育的探索者、參與者、舉辦者和實踐者。多年的教育工作經(jīng)歷讓我們得到的深刻感受是:中國教育近40年來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為中國經(jīng)濟、社會、科技、文化和國防等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人才支撐,其成就無論怎么評價都不為過。但我們也深切地感受到,我們今天的教育還存在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如:應試教育愈演愈烈;教育模式固化,教育環(huán)節(jié)相互脫節(jié),教育的連續(xù)性和規(guī)律性被割裂;重招生輕培養(yǎng),短期行為大行其道;各種評價方式問題較多;各類社會培訓也急需規(guī)范整頓。這些雖然已經(jīng)引起了有關(guān)部門的重視,但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
在家庭教育方面,今天的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特別重視,舍得花錢、花時間、花精力,孩子也不得不盡力配合,疲憊不堪地面對各種競爭?晌艺J為今天中國的家庭教育是一個教育規(guī)律被荒廢的時代,就是說,從表面上看,教育是如此受到重視,實際上真正的教育卻在很多時候被忽略了。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對人影響最深刻、最持久的教育。家庭教育從本質(zhì)上講應該是一種情感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習慣養(yǎng)成的教育、品德的教育?墒,現(xiàn)在的家長們有多少在關(guān)注這些問題?他們重點關(guān)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排名,都在說相似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成績上去了,其他什么事都不用你管了。如果將心靜下來想想,定會驚出一身冷汗。一個孩子真的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嗎?當今教育出現(xiàn)的諸如應試教育盛行等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筆者認為,導致教育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在教育哲學和教育方法論等方面沒有自己足夠的文化自信。實際上,雖然教育有普遍的規(guī)律性,但一個國家的教育實踐離不開這個國家的國情,特別是它的傳統(tǒng)文化。如果離開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搞教育,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近幾十年來中國教育出現(xiàn)的許多問題或多或少都與背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guān)。
實際上,中華民族與其他任何民族相比,我們都有足夠的理由文化自信。人類歷史上有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如果說全人類四五千年前的文明四分天下的話,中國占其一,而且其他三大文明都在歷史演化中衰亡或中斷,僅我們中華文明持續(xù)發(fā)展至今。在距今2000多年前時,西方在地中海周圍興起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中國當時正值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文明進一步發(fā)展,與西方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遙遙相對,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兩顆璀璨的明珠。如果說當時的人類文明兩分天下的話,中華文明占據(jù)著半壁江山。接下來,西方于476年日耳曼雇用軍攻占羅馬城開始進入中世紀,從那時起至文藝復興時期之前的大約1000年中,西方世界一直處在政教合一的狀態(tài)中。在這一時期,一切以神學為主導,哲學不過是神學的附庸,科學不過是神學的奴仆。宗教裁判所可以僅僅因為布魯諾信奉哥白尼的日心說,就把他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上。這一時期被史學家稱為黑暗的中世紀。而這一時期我們中華文明仍在大踏步前進,獨具特色的天文、算術(shù)、農(nóng)業(yè)、醫(yī)學等相繼取得世界領(lǐng)先的成就,以火藥、指南針、造紙術(shù)、印刷術(shù)四大發(fā)明為代表的技術(shù)更是為世人所稱道。在13世紀直至清中期以前,中華文明在全世界可以說是一枝獨秀。英國著名科學技術(shù)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中說:中國在許多重要的方面有一些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走在那些創(chuàng)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并駕齊驅(qū),并在3世紀至13世紀之間保持了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1959年在為《歷史上的學科》譯本所寫的序中說:許多世紀以來,中國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就是說3世紀至13世紀中華文明和中國的科學在全世界是一枝獨秀,從13世紀至距今200多年前的清中期,中華文明一直在全世界獨領(lǐng)風騷。但是因為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近200年的落后,很多人便失去了文化自信,甚至有相當數(shù)量的中國人數(shù)典忘祖。
我們都知道,文明的進步一定離不開教育,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間在全人類領(lǐng)先而且連綿不斷,其中肯定包括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無類經(jīng)邦濟世等教育觀;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等教學方法論;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等學習方法;以身作則教學相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教育精神,這些直到當代都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即使是在當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能完全做到者寥寥。除孔子外,還有老子、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愈、王陽明等古代教育家,近代有陳垣、陶行知、晏陽初、黃質(zhì)夫、夏丏尊、蔡元培、馬君武等教育家。他們都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很有價值的教育實踐,但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很多都被我們忽略了。
要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我們可以吸收西方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經(jīng)驗,但決不能照搬。何況面對新時代,特別是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時代,在西方哲學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已開始失靈。一些西方的教育家們已經(jīng)開始從中國2500年前的中華智慧中尋找出路。中國古代和近代的許多教育理論仍具有先進性,但面對未來,迫切需要我們開展自然主義的教育和人學的教育。
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歸于自然。教天地人事,育人命自覺,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天地萬物之間,圍繞著生命的本質(zhì)而開展。一般人認為,自然主義教育是由西方的教育家盧梭提出來的,他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自然教育的最終培養(yǎng)目標是自然人。的確,盧梭對自然主義教育作了系統(tǒng)論述,殊不知,自然主義教育的鼻祖是中國的老子。老子的智慧不僅在哲學史上有著世界性的地位,對教育的影響也相當深遠!独献印芬粫ㄆ刺峤逃,但我們?nèi)钥梢詮闹惺艿綗o窮的啟發(fā),尤其是他的自然主義教育論。老子的思想不僅沒有過時,相反現(xiàn)在正當其時。說白了,它是挽救當下世界頹勢的思想寶庫,那種具備新思維邏輯的源頭,那種具有新邏輯價值的啟迪,還真就在《老子》里面!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人性論,即以道為核心的自然主義,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他在《老子》第十六章中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即自然萬物紛繁眾多,最終都要返回到它們的本源,而人之本性或本源是嬰兒時期的純真自然、無知無欲、質(zhì)樸無華的素樸狀態(tài)。
在《老子》中,嬰兒和赤子多處出現(xiàn),處處流露出對嬰兒、赤子的贊美。如《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老子》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皆孩之!独献印返诙逭轮姓f: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些皆說明,老子從道法自然的理論出發(fā),認為人和萬物一樣,作為天地萬物的一份子,他的本性應該是素樸的,就如同嬰兒、赤子一樣,天真無邪,無知無欲。
自然人性論是老子教育思想的出發(fā)點,為道日損則是老子的教育要求。為了回歸于自然,老子提出了為道日損的教育要求,而現(xiàn)在我們的一些受教育者越來越往技術(shù)人或非人的方向轉(zhuǎn)化,越來越功利,越來越利欲熏心,越來越成為所謂的精致利己主義者。老子為我們提供了消除這一切問題的有效辦法,即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于無為(《老子》第四十八章)。通過走無為的路子,一天天減少自己的妄為、私欲、巧智,也就至于無為,也就至于自然,使人從歧途返回到正道。
歷史發(fā)展證明,人類的發(fā)展是人類不斷地拋棄人的自然屬性而不斷社會化、技術(shù)化的過程,人在這一過程中必然以犧牲人的自然本性為代價,這其中的得失,的確值得我們反思。私欲橫流、道德淪喪、極端個人主義盛行、二元對立加劇、向自然索取無節(jié)制等,這些都是人自然本性喪失的結(jié)果,對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老子》第三章)如果我們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其自然,那么就可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的境界,當下許多教育問題可能就會自然消失了。
為了實現(xiàn)自然無為的教育主張,老子還提出了行不言之教的教育原則。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老子還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四十三章)當然,老子的行不言之教,并非真的不言,而是不妄言,不多言,即使言也要符合規(guī)律。老子主張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和獨立個性,使學生于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圣人要善言無瑕謫(《老子》第二十七章),要希言自然(《老子》第二十三章)。
未來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真正的人。這不但需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而且需要有正確的哲學基礎(chǔ)和良好的社會氛圍。哲學、文化與社會三者共同組成一個同心圓,哲學在核心,文化居中,社會處外圈。面對未來人類發(fā)展的需要,我們需要有扎實的哲學作基礎(chǔ)。教育的哲學是什么呢?我們的答案是:人學。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指出的那樣:生產(chǎn)人這是一項艱巨的活動,也是一種幸福和磨難并存的復雜勞動,用一個內(nèi)涵不斷豐富和更新的詞來說,這便是教育。人生下來只是能夠成人的生物,不是完美的人。完美的人是造就出來的。產(chǎn)生一個有血有肉和協(xié)調(diào)諧美的人,要依靠父母的智慧,依靠一個民族自古以來沉積在知識、道德價值和世代相傳的永恒財富里的經(jīng)驗和素養(yǎng)。我們的任務就在于,把大自然提供的這些人的毛坯全都造就成真正的人。我們稱之為教育的一切,正是在人身上再現(xiàn)自己的一種偉大創(chuàng)造。中國人學是中華民族的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思想體系,是中華文明演進的人文脈絡。儒、釋、道三者互補組成了中國傳統(tǒng)人學的基礎(chǔ)。按照南懷瑾在《國際道德經(jīng)論壇的講演》的說法,中國儒、釋、道三家是從唐朝開始正式形成的。在這三家中,儒家以入世為主,釋家以出世為主,正統(tǒng)的道家是不出不入,也出也入,在入世和出世兩個方面是融通的,在中國的文化和政治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哲學家黎鳴曾經(jīng)出版過一部名為《西方哲學死了》的著作,這部著作其實就已經(jīng)預告了將會有全新人類哲學的誕生。這個偉大的全新的人類哲學,他命名為人學,而創(chuàng)立這個偉大人學的人類之祖,即是我們中國的老子,他的著作《老子》事實上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為全人類準備了這份偉大人學的儲備之作。老子超越時代的思想精神,跨越了2500多年,仍舊煥然如新,關(guān)鍵在于他的偉大的思維方法全息邏輯的魔方思維方法。
當下,我們國家政治清明,經(jīng)濟、社會、科技、國防等發(fā)展勢頭良好,但也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我認為教育方面就存在不少問題。對此,按照南懷瑾先生的想法,我們可以從道家思想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智慧。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老子智慧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哲學家黎鳴也說:老子人學是人工智能時代最偉大的哲學,是西方哲學在當代的偉大的替代者?床坏嚼献尤藢W的智慧,應該是當代中國文化人巨大的恥辱。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許多工作將被機器取代,教育中的許多工作也將被技術(shù)取代,但一些最根本的東西還是無法被替代的,比如情感教育、智慧教育、人文教育等,在這種情況下,老子教育思想的智慧將會日益凸顯出來。為此,筆者根據(jù)對老子思想的理解,展望時代的發(fā)展,針對當下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寫成《話說老子,教育有道》一書,以期陳述或揭示當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為解決相關(guān)問題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當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但我們認為家庭教育更為突出,于是,我們的論述便以家庭教育為重點,以本書獻給當下千千萬萬的家長們和未來的家長們!
本書分為兩篇。第一篇為概說,主要介紹老子其人、其書、其道以及對其教育之道的理解。第二篇為分說,主要按《老子》81章中老子的相關(guān)智慧,結(jié)合當下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
需要指出的是,撰寫本書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注解《老子》的人古今中外加起來千千萬萬,用老子思想來探討教育問題更是一項十分困難而且爭議較大的工作,這些使得本書難免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的想法是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借這本書引起各方面對老子教育思想以及作用的高度重視。衷心希望廣大老子學專家、愛好者,特別是廣大家長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以便該項工作得到不斷深入、充實和完善;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不斷用中華傳統(tǒng)智慧來解決當下相關(guān)問題,積極為中國文化自信和教育發(fā)展做出新貢獻。
本書得到蘇邦俊博物館歷史文化研究基金的資助,得到上海遠東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得到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領(lǐng)導的大力支持,得到我曾經(jīng)工作過的同濟大學教務處、招生辦公室、對外聯(lián)絡與發(fā)展辦公室等部門許多同事的幫助和鼓勵。另外,全書參考、引用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資料。在此,對直接或間接對本書出版提供資助、支持、幫助和鼓勵的領(lǐng)導、專家、學者、同事、朋友及家人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廖宗廷
2024年5月5日于上海
廖宗廷,男,同濟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市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團隊負責人。長期在高校從事教育、教育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承擔各類項目30余項,發(fā)表各類科學研究論文160余篇,教學改革論文20余篇,出版各類教材和研究專著20余部,其中3部入選國家規(guī)劃教材。相關(guān)成果曾獲省部級獎7項,國家級獎3項。
自序001
第一篇
概 說
第一章 老子其人
第二章 老子其書
第三章 老子其道
第四章 教育之道
第二篇
分 說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