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遷變是指同時對一些不同的國家空間及它們的共同要素進行討論。它意在強調往往由于對身份認同的尋求而被忽略的文化交融的不同形式。身份認同自然地掩蓋了文化交融現(xiàn)象,但也正是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不同的身份得以產生。
本書主要從學術、移民、記憶研究、種族融合、感覺、文學等文化研究領域探討法德之間從18世紀中葉起至現(xiàn)代的文化遷變過程。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代社會。文化遷變引入了新的視域和方法,超越傳統(tǒng)的比較史研究對史料的經驗性堆疊,更強調對史料進行進一步梳理和分析,對已然缺失的雙方共同基礎進行重建。
如果說比較研究的前提和目的是強調差異和民族國家認同,那么文化遷變研究則是要打破身份認同霸權的限制,努力重建曾經存在于兩個地區(qū)的之間的共同文化基礎。目前的文化遷變研究主要嘗試描繪在兩個文化空間內穿梭的微觀群體(如在巴黎的德國移民)和處于文化交織網絡中的地區(qū)(如波爾圖、薩克森)。本書試圖剖析從18世紀中葉起至現(xiàn)代法德空間內的文化遷變過程,涉及人文科學研究、跨文化記憶、檔案、移民、藝術史等領域的現(xiàn)象。
米歇爾埃斯帕涅(Michel Espagne),巴黎高等師范學院(ENS)教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主任、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文化遷變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1820世紀德國文學文化史、文化遷變理論與歷史、海涅研究。已出版專著《琥珀與化石:1920世紀人文科學領域里的德俄遷變》《法德文化遷變》《萊辛》等。
齊趙園,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法語國家與地區(qū)研究中心主任,法國利摩日大學(Université de Limoges)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國歷史、非洲法語國家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已出版法文專著Le socratisme en Chine et la recherche comparative entre la philosophie morale de Socrate et celle de Confucius(《蘇格拉底思想在中國及蘇格拉底與孔子道德哲學之比較》)。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章 概念界定
第二章 超越比較研究
第三章 法國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德意志參照
第四章 跨文化記憶
第五章 移民問題
第六章 德國的種族融合之地:為了一部各地區(qū)跨文化史
第七章 文化史與民族學
第八章 三角文化遷變
第九章 18世紀法德網絡的動力
第十章 交叉感覺史
第十一章 文學與認同的產生:海因里希·海涅的波拿巴主義
第十二章 民族的外國根源,法國人對費希特的解讀
結語
參考書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