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的一生多姿多彩,早年是革命先驅(qū),晚年則將傳授國學視為最后的歸宿。1935年9月16日,章氏國學講習會正式開講,會址設(shè)在蘇州錦帆路50號,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國學人才為宗旨。年輕的姚奠中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章太炎的學生,不久后又成為章太炎晚年所收的最年輕的研究生,得到章太炎的國學真?zhèn)。章太炎去世后,姚奠中先是?yīng)師母邀請在章氏國學講習會講課,之后漂泊各地時也是時刻不忘自己是章門弟子,做人做事皆有風骨,尤其對章太炎的國學加以大力傳承和發(fā)揚。
可以說,在所有同門弟子中,姚奠中是傳承章太炎國學最為長久的,也是全方位的。他不僅辦過菿漢國學講習班,撰寫過《章太炎傳》《章太炎學術(shù)年譜》等作品,促成了紀念章太炎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國際國學研討會等學術(shù)活動,而且直到100歲時,還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薪火相傳 翰墨流光章太炎·姚奠中師生書藝展;101歲臨終幾個月前,姚奠中仍像章太炎晚年一樣講授國學。由此可見,章太炎、姚奠中師生雖為兩代人,但他們對國學都有著深厚的情懷,而且在傳承中展現(xiàn)出國學的深層力量。
本書內(nèi)容便是圍繞著國學的傳承,從章太炎晚年辦國學講習會開始,一直寫到姚奠中百歲后對國學的講授。在人物往事的回顧和梳理中,探究國學的魅力與前途。
這是一本圍繞國學傳承主題的圖書,以真實史實為基礎(chǔ)來講故事、講道理,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本書不同于多數(shù)從國學知識入手進行論述的圖書,而是在章太炎、姚奠中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中,在他們生活的歷史環(huán)境與日常實踐中,從他們需要解決的種種問題中,探究國學乃至國學對于人生的價值。如此,國學不再是枯燥的,而是融入生命中的,是從人生故事里自然走出來的。
關(guān)于章太炎與章門弟子的書已經(jīng)出版過一些,本書與之不同處,主要是講述姚奠中的親眼所見與親身經(jīng)歷。
由此個例來探討章太炎及章門弟子的圖書,本書是第一本。
專門圍繞國學的傳承來講章太炎及其弟子的,本書也是第一本。
章門弟子多是南方人,而此書主要講述了以姚奠中為代表的章門北方弟子,這也是其他書所罕見的。
引子:動力與情懷
說起章太炎,總會想到姚奠中?梢哉f,我最早是通過姚奠中先生而了解章太炎先生的。
姚奠中,1913年生于山西省稷山縣的一個書香門第,幼年時便在國學、書畫等方面打下扎實的基礎(chǔ),初中畢業(yè)后便越級考入大學,瞧不起只知道死讀書的書呆子,追求的是真才實學。
1933年起,姚奠中從樊杰三老師口中不斷地聽到章太炎的大名,了解到 章 太 炎 的 革 命 事 跡、國 學 修 為,從 而 產(chǎn) 生 濃 厚 的 欽 慕之情。
1935年秋,姚奠中開始就讀于無錫國專,不僅各科成績優(yōu)異,而且在一次全校作文競賽中奪冠,頗受校長唐文治、老師錢仲聯(lián)等人的器重。唐文治、錢仲聯(lián)等人都是大學者,尤其是唐文治,晚清時期擔任過工商部侍郎代尚書,后來又經(jīng)辦過南洋公學,肇建了交通大學,是近現(xiàn)代有名的教育家、學問家?梢哉f,有這樣的師長,姚奠中是幸運的。然而,在姚奠中的心目中,只有到了章太炎門下,他才算真正開始自己的學術(shù)道路。
章太炎雖然有很多學生,魯迅、黃侃、錢玄同等都是他的高足,但他只在晚年招收過一屆研究生。這屆研究生人數(shù)并不多,而且只有七名是通過考試被錄取的。姚奠中則不僅通過考試成為章太炎最年輕的研究生,深得章太炎國學真?zhèn),而且也是章氏門生中最長壽、最后一位離世的,稱得上章太炎的關(guān)門弟子。
姚奠中100歲的時候,我曾在著名書法家陳巨鎖老師的推薦下,專程從北京前往太原,在姚老居住的山西大學校園內(nèi)進行了一周的采訪。
現(xiàn)在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面的情形:11年前的那一天,從我下榻的山西大學學術(shù)中心出來,在姚老的門生李星元教授帶領(lǐng)下,僅僅幾百米就到達姚老家中。路途中我還想著見到這位傳說中的百歲國學家該說些什么,會不會拘謹。然而很快,一切都變得那么親切而自然!
我在姚力蕓老師(姚老的女兒)招呼下剛剛坐下,書房里的姚老便已經(jīng)知道,笑瞇瞇地從書房走到客廳。畢竟是百歲的老人了,他的步履是緩慢的。我趕緊站起來迎了上去。李星元老師則熱情地為我們介紹。雙方握手后,姚老仍站著和我說幾句話,然后請我坐下。他則是坐在我旁邊的沙發(fā)上,認真傾聽我的提問,言簡意賅地回答我雜七雜八的問題。他對老師章太炎是非常尊敬的,對許多歷史人物的評價是相當獨特的。記得我當時身體并不是很好,偶爾還咳嗽,他也不介意。傍晚時分,他還招呼我和他一起用餐。我卻害怕再次咳嗽,委婉告辭。
對于姚奠中的居室,印象最深的就是,客廳的墻上很顯眼地掛著一幅章太炎的畫像,那是他在1963年特地囑托趙延緒為老師手繪的畫像。畫像中的章太炎栩栩如生,短頭發(fā),國字臉,大鼻子,稀疏胡須,圓形金絲眼鏡后面,雙目炯炯有神,仿佛正笑容可掬地看著
自己的學生,關(guān)注著學生一路走來的治學之途。
懸掛于姚奠中家中的章太炎畫像姚奠中還為自家雅致的園子起名為亦曲園。之所以如此起名,固然是因為院子的東北角有一處彎曲之處,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師祖,也就是章太炎恩師俞樾的園子叫曲園,所以,亦曲園的名稱也暗含著承繼師祖國學的含義。
那次采訪非常順利,離開時,姚力蕓老師還贈送我不少相關(guān)圖書、資料,還有姚老以前錄制的口述光盤。數(shù)月后,整理出由姚奠中口述、我采寫的《百歲溯往》一書,緊接著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由于每一環(huán)節(jié)都很順利,姚奠中唯一的口述歷史圖書得
以在他生前出版,受到了學界的重視。這也稱得上我的人生歷程中所做的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百歲溯往》出版一年后,姚奠中先生于101歲逝世。之后,我又撰寫了一些關(guān)于姚老的文字,發(fā)表了一些文章,接受過記者的采訪,到他的老家以及北京參加過紀念活動與研討會……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斷重溫和深入理解姚奠中的同時,一次又一次地在文字世界中與他的老師章太炎相遇,對其認識也越來越清晰了。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無論章太炎(18691936),還是姚奠中(19132013),他們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文化使命感,經(jīng)歷都很豐富,都在經(jīng)過不斷探索(包括激烈的革命斗爭)后,將國學與國學的傳承視為生命最后的歸宿與最大的使命。這讓我深切體會到國學的深層魅力,感受到國學對于國人乃至人類文化的重要價值,也感受到很多人傳播的所謂國學其實遠遠不是國學的真諦,于是產(chǎn)生了強烈的探究國學的動力與情懷。
國學的傳承,無疑是本書重點闡述的。姚奠中不僅是章太炎晚年弟子,而且為章太炎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1993年5月10日,姚奠中為《章太炎學術(shù)年譜》所寫的序言中提到一件往事以及一個重要的觀點:
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75年,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傳給我一個信息,說是: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給周總理一封信,要求組織專人整理章先生遺著。信中推薦人選中有我的名字。周總理把信交給正在召開的全國出版會議。會上有人知道我在山西大學,于是由山西出席會議的代表,把這一信息帶了回來,學校也因此告我,要我考慮這一任務(wù)。當時雖沒有硬性要求或具體規(guī)定,但作為章門晚年弟子之一,而章門弟子存世的已很少,覺得有點責無旁貸。幾經(jīng)考慮,決定先從寫傳記做起。認為不把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搞清楚,就很難全面透徹地把握著作中的思想內(nèi)蘊,而對遺著,也只能是文字、版本等表層的整理,至于研究則很難談到。
姚奠中認為不把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搞清楚,就很難全面透徹地把握著作中的思想內(nèi)蘊,這一觀點無疑也是筆者所深深認同的。對于國學,多數(shù)人是從國學知識入手進行學習的,而我卻是在章太炎、姚奠中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中,在他們生活的歷史環(huán)境與日常實踐中,從他們需要解決的種種問題中,探究國學乃至國學對于人生的價值。如此,國學不再是枯燥的,而是融入生命中的,是從人生故事自然走出的。這樣,本書的主要特點便自然形成,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張建安,山西原平人,山西工商學院榮譽學士,曾任《縱橫》雜志主編,現(xiàn)為北京史記研究會秘書長、姚奠中書藝研究會學術(shù)委員。著有《遼宮英后蕭太后》《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出版家王伯祥》《低學歷的五大師》《帝王將死》等20多部專著;撰寫《百歲溯往》《百歲憶往》《普救含靈》等5部口述歷史著作;合著有《民國大案》《京劇典故》等10多部著作。曾在中央電視臺《法律講堂(文史版)》欄目主講始皇遺囑密碼(五集);中央電視臺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總集《中華道路》撰稿,《周公攝政》《兩漢經(jīng)學》《內(nèi)閣制度》等27集分集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教育家張伯苓》編導(dǎo)、《先生吳宓》撰稿;山西衛(wèi)視紀錄片《廉吏于成龍》總撰稿。
目 錄
引子:動力與情懷 …………………………………… 1
一、章太炎之路 ……………………………………… 1
開啟探尋之旅 ………………………………………… 1
早期學術(shù)路線 ………………………………………… 5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 7
九死一生中,加深國學修為 ………………………… 10
在東京的國學講習 …………………………………… 13
章瘋子大罵袁世凱 國學終究勝鬼聲 ………16
人心壞了,就從改變?nèi)诵闹?……………………… 21
64歲,再次致力于講學 …………………………… 25
揭示儒家的利病 ……………………………………… 27
一度慘淡的講學經(jīng)歷 ………………………………… 30
反思與調(diào)整 …………………………………………… 33
章氏國學講習會:從預(yù)熱到成立 …………………… 37
二、姚奠中早年經(jīng)歷 ………………………………… 42
家學與國學 …………………………………………… 42
私立學校的兩位良師 ………………………………… 44
有為兼需有守 …………………………………… 49
砸泥神,好不好 ……………………………………… 52
初中畢業(yè)直接上大學 ………………………………… 54
播下求教章太炎的種子 ……………………………… 56
勇敢的理學先生 ………………………………… 57
無法恢復(fù)學籍的日子 ………………………………… 60
無錫國專 曾獲第一 ………………………………… 62
三、名師與高徒 ……………………………………… 70
姚奠中轉(zhuǎn)往章門 ……………………………………… 70
年齡最小的研究生 …………………………………… 73
國學不振之時 ………………………………………… 75
研究方向與國學使命 ………………………………… 78
章門北方弟子 ………………………………………… 81
章太炎最后的講學與著述 …………………………… 85
醫(yī)學大家病死真相 …………………………………… 88
菿漢大師與樸學大師 ………………………………… 90
章夫人湯國梨 ………………………………………… 93
四、國難中的章門弟子 ……………………………… 96
姚奠中最初的講學 …………………………………… 96
泗縣文廟往事 ………………………………………… 98
章門弟子投筆從戎 …………………………………… 99
菿漢國學講習班 ……………………………………… 105
愿為莊子之徒………………………………………109
與弘傘法師結(jié)緣 ……………………………………… 112
教育廳長不能侮辱老師 ……………………………… 115
山花如有意,胡不早回春 ……………………… 118
安徽師專見風骨 ……………………………………… 120
何處神州何處家 ……………………………………… 125
國立白沙女師的教學與生活 ………………………… 128
與音樂家楊大鈞結(jié)為至交 …………………………… 131
與梁園東、羅季林的交往 …………………………… 134
貴陽師院 善用功者 ………………………………… 137
不見家山十二年……………………………………140
與湯炳正、羅季林重聚 ……………………………… 141
締結(jié)美滿婚姻 ………………………………………… 145
云南大學的教學與著述 ……………………………… 149
與同門師兄及錢穆等人的交往 ……………………… 154
重返貴陽師院 ………………………………………… 156
月工資一億多元,生活卻更艱難了 ………………… 157
為國學界點亮一盞明燈 ……………………………… 160
五、始終不變的章門風骨 …………………………… 168
追求進步,迎接新中國 ……………………………… 168
初到山西大學 ………………………………………… 170
隔離室里評譯《詩經(jīng)》……………………………… 173
研究司馬遷與《史記》…………………………… … 180
為莊子鳴不平 ………………………………………… 186
不用提了………………………………………… 190
不給自己加包袱 ……………………………………… 193
劫難中的章門風骨 …………………………………… 198
對待儒法的態(tài)度 ……………………………………… 203
六、章門姚門 一脈相承 …………………………… 208
迎來第二個春天 ……………………………………… 208
非同凡響的研究生導(dǎo)師 ……………………………… 210
部分學術(shù)成果 ………………………………………… 226
詩詞與國學 …………………………………………… 232
書法與學養(yǎng) …………………………………………… 239
書藝活動 ……………………………………………… 242
《章太炎傳》與《章太炎學術(shù)年譜》…………………244
誰能養(yǎng)氣塞天地……………………………………249
七、期頤之后 生死之際 ………………………………255
章太炎·姚奠中師生書藝展 ………………………… 255
對中國文化、教育的基本態(tài)度 ……………………… 261
以實際行動推動國學 ………………………………… 264
人生態(tài)度與人生感悟 ………………………………… 271
最后一次展覽與最后一次公開講話 ………………… 278
101歲,坐在椅上安然離世 ……………………… 280
附錄1
百歲國學家姚奠中訪談錄 …………………………… 285
附錄2
由《百歲溯往》談到國之瑰寶姚奠中 ………… 302
附錄3
書道國學如何傳承從劉鎖祥想到姚奠中、
章太炎 ……………………………………………… 309
后記 ……………………………………………………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