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的一個核心思想在此一目了然:人體內的精神在思考手與腳都受精神控制"。莫里茨(Kal Philipp Moritz)為兒童編寫的《新蒙學》就是這樣來解釋人的雙重性:精神與身體,心理-身體彼此相連。蘊含其中的是關于"完整的人的構想,它在此書中備受關注;該書不僅是書寫與拼讀的輔助書,同時還欲啟迪思維。莫里茨既是教育學家,也是經(jīng)驗派的心靈探究者。在書的第3--8篇中,他解釋了肉體--心靈的關系問題以及人的五種感官;在第13--17篇中則加入了一小段文化史:人從野蠻狀態(tài)進化為有教養(yǎng)的人,這個過程勾勒出人的種族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發(fā)展,文化與文明所走的歧路也被涵納其中。
《新蒙學》簡明扼要地概括出一門新學科的研究范疇。在啟蒙運動中,人處在哲學、醫(yī)學、神學、教育學與社會政治學關注的中心。自此之后,心理學開始研究個體,種族學與此相反,開始研究人類作為種族在不同歷史與地理條件下之變體。18世紀為這一龐大的研究領域造出人類學(Anthropologie,在希臘語中,anthropos=人,logos=言說=思想話語)這個概念,并在大學為此創(chuàng)建了一門新學科。大量書籍都以含有人的復合詞為標題,文學也不免受到影響。像愛、性、夢、犯罪及瘋癲等人類主題以前所未有之勢占領了美文領域,它們不僅是主題,同時也是分析的好奇心所關注的認知領域,影響了敘述的方式。近三十年來,文學人類學這一概念為這個廣闊領域所認可采納,下文就將對此作介紹。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中,還將以不同的文學體裁為例,詮釋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它們既可分別獨立成章,也可根據(jù)書中的建議進行深化,或者還可以經(jīng)由其他例證和問題得以補充。
亞歷山大·柯舍尼那(Alexander Košenina),德國漢諾威大學文學教授,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客座教授,德國萊辛協(xié)會副會長,《柏林啟蒙》出版人之一,《日耳曼學雜志》主編,《法蘭克福匯報》簽約撰稿人。其主要研究領域為1719世紀德語文學與思想史、1819世紀表演藝術、啟蒙時期哲學、德國猶太文化史,文學人類學是其重點研究方向。
譯者簡介:
余楊,女,湖南長沙人,南京大學德語系學士、碩士,德國蒂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德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語現(xiàn)當代文學、德語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