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哲學(Experimental Philosophy,簡稱X-Phi)運用社會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實驗方法研究哲學議題,是21世紀初國際哲學界興起的一場哲學方法論變革運動。本書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了實驗哲學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重點探討了實驗哲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方法論意義與價值,回應了對這場哲學變革運動的質疑和批判,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反思,提供建設性的可行方案,進而對實驗哲學的研究方法做出了合理性辯護。在介紹實驗哲學方法在知識論、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倫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等領域最新應用成果的基礎上,作者及其所在研究團隊通過改造、設計新的哲學實驗情境,展示了他們在實驗知識論、實驗語義學、實驗心靈哲學、實驗倫理學、實驗科學哲學、實驗技術哲學等領域的成果。
直覺是否可以作為證據證明哲學理論,哲學家的直覺比大眾的直覺更值得信賴嗎?心理學、社會學、統(tǒng)計學乃至認知神經科學等知識如何有助于哲學實踐?無人駕駛遇上電車難題,怎樣設置算法才是更優(yōu)解?
當實驗哲學家不再滿足于僅僅坐在扶手椅上沉思,而是走出書齋,走向戶外,運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考察大眾對一些傳統(tǒng)哲學命題或理論的直覺判斷時,他們獲得的實驗結果與哲學家以往認為廣泛共享的直覺判定出現(xiàn)了分歧,對相關哲學命題構成了挑戰(zhàn)。盡管作為一項新興運動,實驗哲學尚未完全成熟,但仍可以為哲學家的工具箱里增添一套新工具,提供別開生面的啟示和思路。
張學義,哲學博士,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問題哲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科學技術與工程倫理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知識論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哲學、實驗哲學、科技倫理,同時涉獵問題哲學、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哲學、人工智能哲學等領域。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于《哲學動態(tài)》《自然辯證法通訊》等學術期刊發(fā)表文章20余篇。
前 言
上篇 實驗哲學的方法與價值
第一章 哲學工具箱里的助探器
第一節(jié) 作為證據的哲學直覺
第二節(jié) 變革的哲學意蘊
第三節(jié) 批判與反駁
第二章 專家直覺與大眾直覺之辨
第一節(jié) 大眾直覺的檢測與依據
第二節(jié) 從專家直覺到哲學家直覺
第三節(jié) 專家直覺的局限
第四節(jié) 大眾直覺的證據性意義
下篇 實驗哲學的方法應用
第三章 實驗知識論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知識論及其困境
第二節(jié) 多樣性的認知直覺
第三節(jié) 評論與辯護
第四章 實驗語言哲學
第一節(jié) 專名指稱理論
第二節(jié) 實驗的語義學直覺
第三節(jié) 評論與辯護
第五章 實驗心靈哲學
第一節(jié) 心靈理論溯源
第二節(jié) 實驗哲學的研究路徑
第三節(jié) 相關討論和思考
第四節(jié) 評論與辯護
第六章 實驗倫理學
第一節(jié) 無人駕駛的倫理算法及其困境
第二節(jié) 倫理旋鈕算法橫向對比實驗
第三節(jié) 倫理旋鈕的算法意義
第四節(jié) 結語
第七章 實驗科學哲學
第一節(jié) 哲學實驗:科學哲學的新路徑
第二節(jié) 基因的概念譜系
第三節(jié) 基因概念的實證檢驗
第四節(jié) 評述與展望
第八章 實驗技術哲學
第一節(jié) 價值敏感性及其測度
第二節(jié) 價值敏感性實驗設計
第三節(jié) 實證結果分析
第四節(jié) 結論與啟示
結 語 回顧與展望
附 錄
附錄1 實驗哲學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展望斯蒂芬·斯蒂克教授訪談 /隋婷婷 張學義
附錄2 無人駕駛汽車算法倫理調查問卷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