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實詞虛化現(xiàn)象研究》一書以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類問題為出發(fā)點,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以詞匯化與語法化為研究課題,分別考察鮮有、遑論、豈敢、詎料等降格否定現(xiàn)象的詞匯化、語法化、標記化和關聯(lián)化。下編以主觀性與主觀化為研究
課題,分別考察動賓結構和動補結構的情態(tài)化、看樣子的語篇推理模式、樣子的助詞化、有待的詞匯化以及含山話唯補詞[t?u21]的虛化。最后是本書的結語部分。
現(xiàn)代漢語詞類問題是漢語語法中最基本的問題。本書從微觀層面出發(fā),以小見大,從詞匯化、語法化、標記化、關聯(lián)化、主觀化等方面,對鮮有、遑論、豈敢、詎料、漫說看樣子、樣子等個案進行梳理、分析,多角度、全方位對現(xiàn)代漢語詞類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解決,是青年學者對經典問題的新思考,具有一定出版價值。
序 一
漢語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伴隨著漢語的發(fā)展,產生了數(shù)量眾多、表義豐富、功能多樣的漢語詞匯。漢語的詞從語法功能上看,可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而一般認為虛詞是由實詞虛化而來的。實詞虛化的歷程、方式、動因、機制歷來是漢語研究的重要課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認知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重要領域,而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基于認知的語言演化語法化和詞匯化研究也迅速成為語言研究的熱點領域。跟語法化相關的實詞虛化一直為漢語語法研究所重視,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語法化理論引入后,語法化研究才成為漢語語法研究的熱點。換句話說,語法化理論和方法的引入,使得傳統(tǒng)上所謂實詞虛化的研究受到更多的關注;谡J知的語言演化的另一個領域是詞匯化,雖然漢語詞匯學一直重視構詞法和造詞法,漢語詞匯史研究者也十分重視漢語詞匯演變及詞匯雙音化問題,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詞匯化伴隨語法化研究的深入才成為漢語詞匯和語法研究的重要課題,21世紀后,詞匯化同樣是漢語詞匯語法研究的熱點。語法化和詞匯化被認為是語言演變的兩個重要方面,并且密切相關。漢語實詞虛化,即虛詞的產生,尤其是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虛詞的產生,在語法化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詞匯化進程,雙音節(jié)或者多音節(jié)虛詞多是固化成詞之后進一步語法化為虛詞的;另一方面,詞匯化過程中同樣伴隨著某些語素的虛化。20世紀90年代之后,漢語語法化和詞匯化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但面對豐富多樣的漢語事實,依然有許多相關語言現(xiàn)象和語言事實、語言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索。趙彧博士的新著《漢語實詞虛化現(xiàn)象研究》即是近年來漢語語法化及詞匯化相關問題研究的一部力作。
《漢語實詞虛化現(xiàn)象研究》一書,按照研究專題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降格否 定與語法化研究,以鮮有、遑論、豈敢、詎料等虛詞為例,討論降格否定與語法化問題,涉及這些虛詞的形成、演變及句法、語義、語用和語篇功能。降格否定為句法上黏著、語義上不全、語用上委婉的否定。下編是主觀性與語法化研究,主要討論看樣子、看情況與看起來、看上去兩種句法結構的虛化過程。認為這兩種句 法結構的虛化大致經歷了行域到言域、句法主語到言者主語、命題成分到情態(tài)成 分、自主度低到自主度高四個階段。從敘實程度與傳信功能來看,其主要表達感知 功能、推估功能和總結功能等肯定性功能,在轉折語義及預期偏離、回溯推理、隱含 義規(guī)約化等語用動因的作用下,它們還發(fā)展出隱性否定的語用趨勢,是語用化的過 程,對語境的依賴較強,是語用義,而非語用語法化以后的語法義?礃幼印⒖辞 況與看起來、看上去的情態(tài)化歷程經歷了主語提升、代詞脫落和以命題為操作域三個過程。
總的來看,《漢語實詞虛化現(xiàn)象研究》一書有如下值得肯定之處:
一是注重把漢語語法事實與相關理論探討結合起來。書中對每類語法現(xiàn)象, 都能從大量的共時或歷時語言材料中歸納出特有的句法、語義、語用以及表達功能,同時注重理論思考,從而提升對降格否定與主觀性的理性認識。如書中認為鮮有作為降格否定,其在句法、語義、功能等具有一 系列特點:后接成分為無界名詞與名化動詞,鮮有+NP可以參與構成多種句法成分,其主語也多為無生主語;語義上,鮮有具有量的否定或部分否定的性質,語義含義是少于。由于兼語脫落形成句法空位,鮮有受緊鄰語境和語義重心后移影響逐漸副詞化,其功能表達體現(xiàn)為:遵守禮貌、維護面子、體現(xiàn)主觀性、表達交互主觀性。再如關于看樣子的虛化,作者認為看樣子的虛化經歷了主語提升、語義虛化和樣子泛化,其所在語篇的語義背景為 p 與 q 要滿足推理關系,似然推理與回溯推理形成兩種不同的語篇模式及其變體。一價摹狀名詞構成的看 N結構內部虛化程度不一,層級的形成除了與動詞看的語義虛化相關,摹狀名詞的語義泛化也對層級的形成產生影響。書中還對降格否定與主觀性給予了理論探討。
其次,重視從多個角度全面探討漢語相關問題。書中針對有關語法現(xiàn)象,以語法化(虛化)為主線,探討其語法化(包括詞匯化)的歷程、動因和機制,但又不限于 語法化問題,往往把歷時與共時結合起來,全面考察有關語法現(xiàn)象。如作者認為 豈敢就其演化過程來看,其經歷了由狀中短語到副詞化、主觀化和標記化三個過程,詎料其演化模式經歷三個階段:詞匯化、連詞化和關聯(lián)化,有待的詞化過程經歷了從跨層短語到詞匯詞的過程,主要機制是緊鄰語境使得組塊形成、語義偏移以及臨界語境的高頻使用。但同時作者還全面考察了豈敢詎料有待在現(xiàn)代漢語里的種種特點和功能,如認為豈敢是現(xiàn)代漢語中經由反問發(fā)展而來表達否定功能的語氣副詞,豈敢對人稱的選擇以第一人稱為主,少數(shù)是第二、第三人稱;時態(tài)選擇方面多以將來時態(tài)為主;其否定性質體現(xiàn)為語用的否定、強化的否定和主觀的否定,語用上具有表達酬應功能的作用。作者認為詎料在篇章中可以連接分句、句子和語段分別構成復句、句群和段落,可以和各種表達意外功能的成分配合使用、協(xié)同出現(xiàn),以語篇功能為主,較少作句子成分。語義及表達上,詎料 主要有表達意外語義、顯豁焦點信息、流露元語功能以及體現(xiàn)意外性特征。認為有待在現(xiàn)代漢語里仍為形式動詞,還未經歷副詞化過程,后接抽象名詞和指稱性謂詞。VP 的準入條件為[+心理態(tài)度]、[+增強義]、[+減弱義]、[+過程義]。語義上表預設否定義的,即原本應該達到VP,目前卻沒有/缺少 VP;情態(tài)上為表達的委婉功效、不如意性的評價特征、未然性的時體特征。
再如作者認為,樣子是表示主觀推測的句末助詞,發(fā)生了去范疇化現(xiàn)象,經 具體的樣子抽象的樣子基于樣子的推測發(fā)展而來的,這是隱喻與轉喻共同 作用的結果,語用推理在樣子的虛化過程也發(fā)揮作用。樣子句法位置黏著,可以附在事件小句和數(shù)量結構之后。樣子附于事件小句后表示對事件進程的推 測,附于數(shù)量結構后表示估量,表示的是以數(shù)量結構為中心上下浮動的主觀游移 量。說話人對事件小句或量的必然或實然無法做出準確的認識,是確定性較低的 或然判斷,語篇模式是S1推測依據,S2推測結論 ?梢,書中能把歷時與共時、描寫與解 釋、結構與功能、句法語義與語用語篇等較好地結合起來,給讀者提供對有關語言 現(xiàn)象的全面認識。
最后,書中重視相關語法現(xiàn)象的比較,體現(xiàn)出該書的應用價值,如認為鮮有 與沒有的對比性差異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語義轄域不同、否定糾葛產生、預設存在差異、語體篇章表現(xiàn)分化。遑論與不論的差異也主要體現(xiàn)在句法分布相異、否定方式不同、情態(tài)傳達分化、關聯(lián)功能有別四個方面。豈敢與不敢既存某些共 性,但個性差別較大,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否定性質相異、否定強度不同、主觀情態(tài)差異、語體分布分化。詎料與不料的對比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否定層面、范疇層次以及語體分布。
總之,《漢語實詞虛化現(xiàn)象研究》一書,在涉及漢語實詞虛化或者說語法化和詞匯化等豐富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和語言問題中,選擇了跟降格否定和主觀性相關聯(lián)的 若干專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為漢語實詞虛化研究提供了若干研究樣本,其以 小見大的研究取向值得肯定。
趙彧博士的碩士和博士都畢業(yè)于上海師范大學,受到良好的學術熏陶。畢業(yè)后進入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從事國際中文教育及漢語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語言類重 要期刊發(fā)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工作若干年后,為進一步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又在職 進入上海師范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真誠期待趙彧博士以《漢語實詞虛化現(xiàn) 象研究》一書出版為契機,在漢語語法研究領域取得更多的創(chuàng)新性成就。
陳昌來
2024年春節(jié)
序二
眾所周知,漢語實詞的虛化現(xiàn)象一直是語言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這些年來,隨著各種語言學理論的不斷引入與借鑒,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與完善,研究手段的不斷更新與提升,實詞虛化各項研究確實得到了一定發(fā)展,而且各種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也與日俱增。不過在取得相應成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存在的問題,比如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還不是很多,尤其是結合特定語言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的深層次探討,更有待進一步增加。而趙彧博士這本《漢語實詞虛化現(xiàn)象研究》著作,正是在此學術背景下的一項多維突破與嘗試的重要研究成果。
總體而言,當前漢語實詞虛化研究的發(fā)展與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研究理論與觀念的改進、轉變。隨著實詞虛化各種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引進,經過長期探索和發(fā)展,改變了人們對語言研究的基本觀念。虛化研究已經從早期的重描寫,轉向到在描寫基礎上重解釋,開始把觀察、描寫、解釋的三個充分作為語 言學的研究目標和方向。研究過程已不再僅僅著眼于對語言現(xiàn)象的功能說明,研究的視角和切入點也不再滿足解釋共時層面的變異現(xiàn)象,而是更加重視通過歷時層面的演化來證明。當前虛化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方法都能夠越來越相互滲透、 相互借鑒、相互影響。隨著研究思路合流、研究方法匯聚,虛化研究也不再僅僅關注個別語言或個別語族、語系內部的解釋,而越來越重視用更廣范圍的語言材料來探尋并總結語言共性與語言規(guī)律。研究理論也從重表層結構關系和深層語義關系的傳統(tǒng)語言學發(fā)展到重語言環(huán)境的功能效用與認知理據的語用功能等多個方面, 而且還探究語言表達的主觀情態(tài)與交際過程中的雙方互動。
研究領域與視角的拓展、創(chuàng)新。實詞虛化研究中的語法化理論在虛化現(xiàn)象研 究中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派興旺繁榮的局面。實詞虛化研究在漢語研究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并且取得了可觀的成績。無論是研究現(xiàn)代漢語還是古代漢語,或者是方言與民族語言,都能夠正確對待和合理解釋語言的發(fā)展與變異的現(xiàn)象。盡管不同領域的學者理論背景、采用方法和研究興趣存在著一系列差異,但都可以從研究實詞虛化的理論與方法中汲取所需要的知識,都可以利用這些學說來為研究服務,而且還可以借此打通歷時與共時、共同語和方言之間的聯(lián)系。實詞虛 化的多角度研究在繼承傳統(tǒng)語言學基礎上不斷借鑒和引入語言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以及話語標記等理論。虛化研究的各種理念、視點與技術、 方法,逐漸形成橫跨歷時與共時、具有多學科視角的研究理論。研究隊伍與成果的增強、擴展。迄今為止,學界已發(fā)表大量研究實詞虛化的學 術論文,出版了一系列很有見地的實詞虛化研究專著,解決了不少虛化研究的疑難 問題。而且這些年來許多年輕學者參加了實詞的虛化研究,光每年寫出的涉及漢 語虛詞各個方面的碩、博士論文就不下幾百篇。所以,實詞虛化現(xiàn)象正在受到越來 越多語法研究者的重視。縱觀這些年來的實詞虛化研究成果,盡管各項成果的水 平還參差不齊,但總體而言,大多數(shù)研究成果的價值還是值得肯定的。趙彧這本實詞虛化的專著,基于語法化、主觀化等理論對漢語實詞虛化現(xiàn)象進行了多方面探索。論著是在我指導的碩士論文的基礎上擴充、修改而成的?v觀全書各個章節(jié),各項虛化研究基于詞匯化、語法化、主觀化相結合的角度對降格否定的性質、句法結構的情態(tài)化等諸多問題從動因與機制、特點與差異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力求句法、語義、語用詳細而充分。該專著無疑是對漢語實詞虛化研究的重要增補,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功效均非常重要。我覺得,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作者對漢語的降格否定現(xiàn)象作了詳細的刻畫,從副詞化、連詞化、標記化、關聯(lián)化對漢語降格否定的虛化現(xiàn)象作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事實和較為可信的結論,使人們對降格否定的特定現(xiàn)象有了基本的了解,對相關語言現(xiàn)象與課題的后續(xù)研究,具有較高的參考意義。其次,以動賓結構看樣子、看情況和動補結構看起來、看上去對漢語句法結構的實詞虛化問題,或者進一步說情態(tài)化問題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又對看樣子的語篇推理模式、樣子的助詞化現(xiàn)象以及有待的詞匯化問題作了精到的研究,這些研究既是作者對已有研究繼 承與吸收的創(chuàng)新結果,也是作者勇于探索與闡釋的重要成果。
毋庸諱言,該專著也還存在少數(shù)有待進一步改進之處。比如,研究現(xiàn)象的涉及 還不夠系統(tǒng),個案研究的覆蓋還不夠全面,整體研究的深度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尤其是,雖然本論證對相關語言現(xiàn)象已作了多角度的展現(xiàn),但在理論解釋上還須進一 步探究改進,尚須展開更加深入、精細的挖掘。不過,我個人認為,這本專著無疑是 迄今為止語法學界在漢語實詞虛化方面研究最具特色的創(chuàng)新之作,非常值得學界 同仁與碩、博士研究生關注與借鑒,所以,我鄭重向大家推薦。
自從 2013 年跟我研讀碩、博以來,我深深感到趙彧學習踏實勤懇、認真專注,為人正直熱情、品行端正。尤其是畢業(yè)以來從未放松懈怠,一直在不斷地努力。更令我欣慰的是,這幾年他又連續(xù)發(fā)表了多篇頗具創(chuàng)意的核心期刊學術論文。所以, 我完全相信而且非常期待,趙彧在以后能夠取得更加優(yōu)秀的學術成就。
張誼生
2024年2月16日于上海師范大學
趙彧,博士,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講師,上海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后,主持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青年課題1項,在《外國語》《漢語學報》《漢語學習》《新疆大學學報》《語言研究集刊》《勵耘語言學刊》《對外漢語研究》等期刊和雜志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
目錄
序一 1
序二 1
上編 降格否定與語法化研究
第一章 緒論 3
1.否定研究 3
2.理論取向與研究對象 7
3.語料來源 7
第二章 鮮有的副詞化及其相關問題 8
1.后接成分與句法分布 8
2.語義演化與功能表達 13
3.鮮有與沒有對比分析 21
第三章 遑論的連詞化及其相關問題 28
1.句法分布與搭配共現(xiàn) 28
2.語義表現(xiàn)與情態(tài)特征 33
3.遑論的語法化與連詞化 38
4.遑論與不論對比分析 44
第四章 豈敢的標記化及其相關問題 49
1.句法分布與選擇限制 49
2.否定性質與表達功能 54
3.豈敢的語法化及其機制 58
4.豈敢與不敢對比分析 63
第五章 詎料的關聯(lián)化及其相關問題 69
1.篇章分布與共現(xiàn)連用 69
2.語義性質與表達功能 72
3.詎料的演化模式 77
4.詎料與不料對比分析 82
下編 主觀性與語法化研究
第六章 綜述 91
1.主觀性及其研究背景 91
2.主觀性的意義研究 92
3.主觀性的形式研究 95
第七章 兩種句法結構的情態(tài)化及其語用功能 101
1.功能分化與分布差異 101
2.敘實程度與傳信功能 104
3.語用趨勢與否定功能 107
4.看 X2 情態(tài)化歷程 110
第八章 看樣子的語篇推理模式及其相關問題 116
1.虛化歷程與句法差異 116
2.推理類型與語篇模式 120
3.虛化層級與相關問題 123
第九章 樣子的助詞化及其句法語義效應 130
1.樣子的助詞化 130
2.語用分析 133
3.虛化差異與句法語義效應 135
第十章 有待的功能解釋及其跨層詞化 139
1.賓語類別與句法分布 139
2.語義功能與情態(tài)特征 143
3.有待的詞匯化及其發(fā)展趨勢 146
第十一章 含山話唯補詞[tu21 ]的虛化及其相關問題 150
1.唗的性質與句法表現(xiàn) 150
2.唗的虛化與泛化 155
3.賓語類型與信息功能 159
結語與余論 162
參考文獻 166
后記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