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系統(tǒng)研究飽和軟黏土在動荷載作用下力學響應規(guī)律及其工程實踐應用的學術專著。本書基于作者團隊十余年的研究成果,結合理論分析、試驗研究與工程實踐,全面揭示了飽和軟黏土在小應變至大應變范圍內的動力特性演化機理,提出了創(chuàng)新的動強度準則與本構模型,并構建了從試驗參數(shù)獲取到工程應用的全鏈條解決方案,為軟土工程長期變形預測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指導。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1987年7月畢業(yè)于浙大土木系水工結構專業(yè),同年考取巖土工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1989年巖土工程碩士畢業(yè);
1995~1998年在職攻讀巖土工程專業(yè)博士學位,1998年6月獲工學博士學位1990年參加工作,任浙江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助理工程師;
1991年10月工作需要調回浙大土木系巖土工程研究所工作;
1996年5月起兼任浙江大學基本建設處副處長、總工程師。
1996年12月晉升副教授,
1998年7月破格晉升教授。
1999年博士生導師。
1996.5~2002.9兼任浙江大學基本建設處副處長、總工程師,其中2001.12~2002.1到西班牙國家公共建筑研究所高訪。
2002.9~2006.5任浙江大學出版社社長,其中2004.4~2004.5獲包氏基金資助到英國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高訪。
2006年6月任溫州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
2008年3月任溫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015年7月任浙江工業(yè)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017年7月任浙江工業(yè)大學黨委書記。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國際土力學與巖土力學學會委員、國際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委員、水利學會巖土力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力學學會巖土力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飽和軟黏土基本概念 1
1.2 飽和軟黏土動力特性研究內容 1
1.2.1 動力特性影響因素 2
1.2.2 循環(huán)軟化與動強度 3
1.2.3 變形與動孔壓 4
1.2.4 臨界動應力水平 6
1.3 飽和軟黏土動力特性研究現(xiàn)狀 7
1.3.1 飽和軟黏土小應變動力特性研究 7
1.3.2 單剪應力狀態(tài)下飽和軟黏土力學特性研究現(xiàn)狀 8
1.3.3 變圍壓應力路徑下飽和軟黏土力學特性研究現(xiàn)狀 9
1.3.4 主應力軸旋轉應力路徑下飽和軟黏土力學特性研究現(xiàn)狀 12
1.4 本書主要章節(jié) 14
第2章 飽和軟黏土小應變動力特性研究 15
2.1 概述 15
2.2 彎曲-伸縮元試驗 16
2.2.1 試驗原理 16
2.2.2 試驗方法 18
2.3 共振柱試驗 19
2.3.1 試驗原理 19
2.3.2 測試方法 22
2.4 循環(huán)應力歷史對飽和軟黏土小應變剪切模量的影響 22
2.5 本章小結 27
第3章 飽和軟黏土動力特性單剪試驗研究 29
3.1 概述 29
3.2 動單剪試驗 30
3.2.1 試驗原理 30
3.2.2 試驗儀器 31
3.2.3 試驗方法 32
3.3 單向循環(huán)下飽和黏土單剪試驗研究 34
3.3.1 黏土的典型不排水單調剪切特性 34
3.3.2 黏土的典型不排水循環(huán)剪切特性 37
3.3.3 循環(huán)剪切強度 39
3.3.4 循環(huán)剛度退化規(guī)律及模型 42
3.3.5 循環(huán)孔隙水壓力發(fā)展以及和剪切模量的關系 48
3.4 多向循環(huán)下飽和黏土單剪試驗研究 50
3.4.1 循環(huán)有效應力路徑和應力-應變關系 50
3.4.2 剪應變發(fā)展以及循環(huán)抗剪強度 54
3.4.3 循環(huán)剛度退化 57
3.4.4 能量耗散分析多向循環(huán)剪切特性 61
3.5 本章小結 67
第4章 飽和軟黏土動力特性三軸試驗研究 68
4.1 概述 68
4.2 動三軸試驗 69
4.2.1 試驗原理 69
4.2.2 試驗儀器 69
4.2.3 試驗方法 74
4.3 常圍壓下飽和軟黏土動力特性 74
4.3.1 動孔壓發(fā)展規(guī)律 79
4.3.2 應力-應變滯回曲線和回彈特性 81
4.3.3 應變累積規(guī)律及模型構建 89
4.4 變圍壓下飽和軟黏土動力特性 93
4.4.1 循環(huán)圍壓對動模量的影響 93
4.4.2 循環(huán)圍壓對動孔壓的影響 97
4.4.3 循環(huán)圍壓對應變累積的影響 104
4.5 本章小結 110
第5章 飽和軟黏土動力特性真三軸試驗研究 111
5.1 概述 111
5.2 真三軸試驗 111
5.2.1 試驗原理 112
5.2.2 試驗儀器 114
5.2.3 試驗方法 117
5.2.4 試驗要點 119
5.3 三維應力狀態(tài)下飽和軟黏土動力特性研究 120
5.3.1 應變分量耦合發(fā)展規(guī)律 121
5.3.2 循環(huán)中主應力系數(shù)對應變累積的影響 134
5.3.3 循環(huán)中主應力系數(shù)對回彈模量的影響 155
5.4 本章小結 161
第6章 飽和軟黏土主應力方向變化下的動力特性研究 163
6.1 概述 163
6.2 空心圓柱試驗 164
6.2.1 試驗原理 164
6.2.2 試驗儀器 168
6.2.3 試驗方法 171
6.2.4 試驗要點 173
6.3 定軸剪切應力路徑下飽和軟黏土力學特性研究 175
6.3.1 試驗方案 175
6.3.2 強度包絡線 176
6.3.3 非共軸特性 176
6.4 純主應力軸旋轉應力路徑下飽和軟黏土動力特性研究 179
6.4.1 試驗方案 179
6.4.2 應變分量發(fā)展規(guī)律 181
6.4.3 動孔壓演化及軟化規(guī)律 183
6.4.4 非共軸特性 185
6.4.5 主應變增量發(fā)展情況 193
6.5 交通荷載應力路徑下飽和軟黏土動力特性研究 196
6.5.1 應力路徑的模擬 196
6.5.2 應變發(fā)展與主應力軸旋轉 199
6.5.3 應變回彈與累積發(fā)展規(guī)律 203
6.5.4 回彈特性與應變累積特性關系 215
6.6 本章小結 217
第7章 飽和軟黏土動強度準則及本構理論 219
7.1 概述 219
7.2 飽和軟黏土動強度準則 220
7.2.1 線性單一強度理論 221
7.2.2 非線性單一強度理論 223
7.2.3 線性統(tǒng)一強度理論 224
7.3 飽和軟黏土動本構模型 226
7.3.1 黏彈性模型 226
7.3.2 彈塑性模型 227
7.3.3 彈黏塑性模型 227
7.4 基于BS-EVP框架的彈黏塑性邊界面模型 229
7.5 本章小結 233
第8章 交通荷載下軟土路基長期沉降分析和控制 234
8.1 概述 234
8.2 軟基道路長期沉降計算方法 235
8.2.1 黏土長期循環(huán)累積變形計算模型 235
8.2.2 某高速公路工程概況 242
8.2.3 車流量及車輛引起的豎向動應力 242
8.2.4 路堤荷載以及交通荷載引起的沉降 244
8.2.5 不同類型車輛引起的沉降量占比 247
8.3 軟基道路長期沉降控制方法 248
8.3.1 門檻循環(huán)應力比和臨界循環(huán)應力比 248
8.3.2 容許循環(huán)應力比 251
8.3.3 飽和軟黏土臨界動應力水平的安定理論解釋 252
8.3.4 工程應用案例:某軟基機場二期跑道 254
8.4 本章小結 256
參考文獻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