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任曉偉
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讀者朋友們眼前的是由黨史專家陳答才教授 主編的一套關于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歷史和理論的通俗性叢書。 我參加了關于這套叢書內容的一些設計和討論,因此非常希望在 這套叢書付梓之際,和讀者朋友們交流一下這套書的緣起和編寫初衷 。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篳路藍縷奮斗史上一個重大 的關鍵階段和關鍵時期。越是往前走,回頭看這個時期,就越感覺這13年歷史的厚重。作為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區(qū)域性執(zhí)政向全國范圍內執(zhí)政的轉折期,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 創(chuàng)造性地正式形成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即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越來越自 信地走出了一條全新的革命道路,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過程中,培育出了一個全新的精神形態(tài),即延安精神;描繪出了一個偉大的夢想,即通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建設一個光明的中國并努力推動形成一個光明的世界。這四個方面的偉大成就,在客觀上決定了延安時期不僅屬于歷史, 也屬于現(xiàn)實和未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中國革命史上 具有恒久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 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chuàng)造,歸結起來就是一 個主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放置在民族復興的百年進程的整體背景中來看,延安時期也是一個熠熠生輝的階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重新確立民族自信和人類情懷,在推動民族復興 中取得重大歷史成就并奠定了后來接續(xù)奮斗的重要歷史基礎。
自1948年3月中共中央離開陜北,至今已經70多年的時間了。在此后的發(fā)展中,不管是在什么樣的發(fā)展階段,處于什么樣的發(fā)展時期,面對什么樣的發(fā)展任務,說不完道不盡的延安時期是始終縈繞在中國共產黨人頭腦中的深刻歷史記憶和強大精神感召。對于黨史研究工作者來說,延安時期始終是一座學術富礦, 對于陜西的黨史研究工作者來說更是這樣的;趯ρ影矔r期重要意義的認識,長期以來我們利用學科、學術和區(qū)位優(yōu)勢,努力不斷推動對延安時期黨的歷史和理論的學理性闡述和理論宣傳, 與時俱進地推動對延安時期的研究。
我們選擇了六個角度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建設、統(tǒng)一戰(zhàn)線、重要會議、愛國主義,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應該說,這六個方面是貫穿于延安時期黨的歷史中的基本方面,長期以來構成了人們研究的重要對象。今天,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重要論述指導下,以通俗的方式對這些基 本方面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學術呈現(xiàn),對于整體上推動延安時期的研究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這套叢書除了它的學術價值外,還有教學價值和宣傳價值。這些年來,我們不斷地推動將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融入教學,特別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探索。 一方面,在四史教學和黨史教育中,不斷加強對延安時期黨史教學的重視,另一方面,在推動建設高校思想政治課選修課程中設置黨中央 在延安十三年史等新課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萌生了一個想法,就是如何能夠編寫出一套既有學理性又比較通俗的系列 著作,這既是對教學效果的鞏固,又奠定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的基礎,同時也能探索出一條集教學、學術和宣傳一體化的關于 延安時期黨的歷史和理論研究的新道路來。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本叢書的負責人陳答才教授。這兩年來,他不斷地給我說明這一想法,希望我能夠組織學院的力量完成這一看似簡單卻并不容 易的事情,而且他多次主動請纓,愿意負責這套叢書的整體設計 和后期修改完善的工作,體現(xiàn)出一個前輩所秉持的學術集體主義 和團隊精神以及通過學術傳承來扶掖后學的深厚情懷。
哲學上說,只有認識了事物,才能真正地理解事物。確實是這樣的。在陳答才教授的一再推動下,我也開始認識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負責學校黨史教學開展過程中越來越感覺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大家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我們開始組織起 來開展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形成了目前的這套叢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如何聚焦主題研究開展團隊合作也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認識,對在新的理論條件下如何闡釋延安時期黨的光輝歷史、理論創(chuàng)新和延安精神,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把握。在這 個意義上,這套叢書也是對如何講好延安故事的一次新探索, 相信這一探索對于后續(xù)的相關研究和教學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引言 一個超越了自身直接處境的遠見 001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編譯的歷史環(huán)境與理論謀劃005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編譯的主要群體與編譯機構031 
第三章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的編譯成果 055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編譯成果的傳播073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編譯的寶貴遺產 111 
后記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