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典小說中始終徘徊著向自然回歸的主題主人公以抗爭態(tài)度逃離市民社會,到自然中尋求美好生活,最終以重返一個更好的社會為結局。祖克特從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命題自然與習俗切入,對這一美國文學中的獨特意象做了譜系化梳理。
一是闡釋自然權利的內涵,二是提煉美國文學特別是美國小說傳統(tǒng)對于自然權利觀念的回應。祖克特挑選六位美國本土作家?guī)彀亍⒒羯、麥爾維爾、馬克·吐溫、海明威和?思{,研讀他們最為人所熟知的代表作。在她的精巧構思下,小說家的每一次重返自然,都是對美國立國精神的一次深刻反省,是對社會契約理念之實踐意義的一次重新評估。
施派重磅學者的跨領域力作!美國出版商協(xié)會認證的1990年哲學和宗教類最佳圖書。六位文學巨匠演繹自然與習俗的永恒辯證原來偉大的小說,也是深刻的政治哲學。
問世三十余年,是文學批評與政治哲學領域的經典之作
本書熔政治哲學與文學批評于一爐,系統(tǒng)提出并論證美國小說本身就是政治哲學這一命題,通過分析六位美國文學巨匠的經典作品,揭示文學敘事如何承載對自然權利觀念的復雜反思。作者祖克特突破傳統(tǒng)政論研究的局限,論證了小說對政治思想的獨特貢獻,為理解《獨立宣言》和美國立國精神所蘊含的政治哲學提供了全新視角。
思想深刻,精準提煉和細致闡釋重返自然的文學母題
祖克特突破表面敘事,敏銳地總結出美國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的逃離社會-探索自然-回歸共同體的核心情節(jié)模式,揭示小說中自然權利幻象破滅背后耐人尋味的意涵主人公們最終發(fā)現(xiàn),孤立的自由無法保障幸福,實現(xiàn)權利必須回歸社會關系。這一精彩分析,既呼應了施特勞斯學派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直指自由主義的困境,也對當代社會具有啟示意義。
可讀性強,文學案例豐富,充滿哲思與文學張力
本書雖有哲學思辨,但均依托具體文學案例展開(如《紅字》《白鯨》,以及馬克·吐溫、海明威、?思{等),讀者即使無專業(yè)背景,也能沉浸其中。祖克特的寫作兼具學術嚴謹性與文學感染力,通過展示鮮活的人物命運和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融哲學思辨于文學解讀,使抽象的政治理論變得生動可感,讓政治哲學討論了擺脫枯燥說教。
首先,我想向這本書的中文譯者和出版商表示謝意。能有機會把它介紹給更廣泛的讀者,我感到十分欣喜和榮幸。
這本書討論的對象是美國,這可以從它的題目《自然權利與美國想象》看出來。在這本書里,我討論了一系列經典的美國小說,并梳理出一個典型的美國主題:主人公以一種抗爭的態(tài)度逃離市民社會,到自然中尋找更好的生活方式,而這樣的情節(jié)往往以主人公重新回到或者重新加入一個比先前他(她)所逃離的更好的社會中去為結局。與大多數(shù)以小說為主題的專著不同,我并沒有把庫柏(James Fenimore Cooper)、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麥爾維爾(Herman Melville)、馬克·吐溫(Mark Twain)、海明威(Ernst Hemingway)和?思{(William Faulkner)的小說僅僅看成純文學作品。相反,由于這些小說中含有對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的原則的討論,它們成為美國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歐洲的政治哲學不同,經典的美國政治思想論著如《聯(lián)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和《弗吉尼亞筆記》(Notes on Virginia),甚或是林肯(Abraham Lincoln)的演說,它們的作者往往都是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實踐者,他們所討論的也是機構建制和公共政策等實際問題。然而這些政治著作很少直接探討根本的人性,思考人為何會集結為共同體以及什么是最佳、最公正的社會組織方式等根本問題。反而是小說中有對這類問題的討論。
第一,我希望中國讀者通過閱讀此書,能夠更好地了解美國,了解她的政治原則、基礎、歷史和發(fā)展歷程。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我的寫作對應付我們這個世紀所面臨的最為特殊的挑戰(zhàn)就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就能增進擁有不同歷史、不同傳統(tǒng)、不同政治形態(tài)的國家彼此之間的對話和交流。這種交流對于美國和中國的人們來說尤為重要。當然,交流的目的不是徹底的同化或強求一致,而是對兩國的差異和共同利益有更好的理解。
這些小說告訴我們,不論是那些來到新大陸的殖民者還是留在舊世界的人們,他們都認為美國是新世界。與中國相比,美國還是一個年輕的國度。中國的情形是,它既是一個古老的文明,也是一個全新的政體。從某種意義來說,美國和歷史上的中國都是帝國,都曾用武力建立和維持政權。為什么征服從前屬于其他人的土地是正當?shù)模坎煌褡搴托叛龅娜耸侨绾稳诤显谝黄鸬?這些只是中美兩國人民都曾面對也將繼續(xù)面對的問題的一部分。第二,我希望中國讀者能夠通過這本書了解美國并與中國進行對比,進而思考他們自己國家的政治基礎、歷史和文化。
最后,我希望讀者可以看到文藝作品能給政治和歷史研究帶來獨特的視角,而這是當代英美分析哲學和社會科學類的政治研究無法做到的。現(xiàn)代哲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理基礎是對外部事物的觀察和抽象的分析。然而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人類活動的最終動因,并非全部可見,有時甚至無法被我們了解。文學作品可以展現(xiàn)出這種內心的體驗。正如畫家可以通過肖像畫捕捉一個人的性格,詩人可以將復雜的情感歌唱出來,小說和電影則像是人性的試驗,它們考察的是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會如何行動和反應。盡管藝術作品不能夠取代數(shù)據(jù)的積累和定量分析,但我認為它們是不可或缺的補充,會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這個關聯(lián)日益緊密的世界。
凱瑟琳·祖克特(Catherine Zuckert),美國圣母大學政治學南希·里夫斯·德魯榮譽教授,曾擔任《政治學評論》(The Review of Politics)主編。研究方向為古典政治哲學、文學與政治,著有《施特勞斯的真相》《柏拉圖的哲學家們》《馬基雅維利的政治思想》等。早年受教于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政治哲人列奧·施特勞斯,如今仍是施特勞斯學派的重要成員。
譯者簡介:
納海,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英語系博士,現(xiàn)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長聘副教授、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英國維多利亞文學與思想。
前言
1 經典美國小說中的自然狀態(tài)
2 納蒂與自然權利
《拓荒者》
《最后的莫西干人》
《大草原》
3 庫柏的政治修辭
庫柏向政論文的短暫轉向
庫柏回歸小說創(chuàng)作
盧梭在美國的接受史
庫柏的優(yōu)越與局限性
4 霍桑的激情政治
《紅字》
《福谷傳奇》
《七個尖角閣的房子》
清教徒的遺產
5 麥爾維爾的沉思
《白鯨》
《水手比利·巴德》
盧梭式政治哲學的三種版本
6 馬克·吐溫的喜劇化批評
哈克貝利·費恩的歷險
馬克·吐溫對庫柏的修正
敘述者與作者的區(qū)別
哈克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冒險經歷
結尾處的諷刺
嘲諷:作為傳授政治溫良原則的一種方式
7 在我們的時代里的海明威
海明威重述哈克貝利·費恩的故事
戰(zhàn)后的幻滅
自然與歷史:《在我們的時代》
尼克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冒險經歷
死亡揭示了社會基礎的虛偽
生活的美好使死亡更加艱難
藝術并不是最好的答案
不存在長久的解決方案
海明威與海德格爾
8 福克納論自然與歷史
《去吧,摩西》
《墳墓的闖入者》
?思{的政治教化
9 自然權利:一個美國神話?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